14歲上清華,24歲成美國博士,何碧玉揚言住下水道也不回國

2024-07-04     大果小果媽媽

導言

在網上,有一句引發廣泛爭議的話:「就算美國再亂,我也不會回中國!」這句話出自何碧玉之口,她的故事是一段傳奇。

01

何碧玉,1985年出生於河南新鄉,父母是地質局的工程師。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她自幼在學習方面表現出色。

14歲時,她以750分的滿分成績成為河南高考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

這個年齡段,許多孩子還在讀初中,而她不僅完成了高中課程,還以全省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最高學府,這段經曆本身就是一段傳奇。

何碧玉的天賦和努力讓她在10歲時就通過選拔進入了河南省唯一的超常實驗班。在這裡,她和其他三十多個來自全省各地的智力出眾的兒童一起學習。

何碧玉在這個班級中表現尤為突出,在短短4年時間裡完成了初高中所有課程,並參加了2000年的高考。她的滿分成績讓人瞠目結舌,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在清華大學期間,何碧玉立志走得更遠,目標是前往美國。2004年,她從清華生物系畢業後,選擇前往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繼續深造。

華盛頓大學是世界知名學府,擁有26位諾貝爾獎得主,何碧玉所學的生物學更是該校的強項。在這裡,她如饑似渴地吸取知識,不斷努力。

2009年畢業後,何碧玉收到了美國國立研究院和紐約大學醫學院的邀請。在面對兩條路時,她選擇了留在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擔任助理教授。這一決定讓她遠離了祖國,也引發了國內的廣泛討論。

何碧玉的選擇讓她成為輿論的焦點。有人批評她忘記了對國家的承諾,認為她為美國培養了人才;也有人理解她,認為國內的科研環境和資源有限,留在美國對她的發展和對人類的貢獻更大。

她在2015年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考慮過回國,但美國的科研環境更加有利於她的工作和研究。

當被問及美國的安全問題時,她堅定地回答:「就算美國再亂,我也不會回中國!」

這句話在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她的父母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何碧玉選擇忽略這些聲音,繼續專注於自己的科研事業。

02

父母的這些做法,可能會讓孩子變成忘恩負義的人,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第一種行為:不斷給予物質獎勵

有些父母為了激勵孩子,頻繁通過物質獎勵來滿足孩子的需求。無論是取得好成績,還是完成家務,總是用金錢或禮物來作為獎勵。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看到成效,但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形成一種「做事就是為了得到獎勵」的心態,缺乏內在的動機和責任感。

他們可能會習慣於以物質衡量一切,忽略了努力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父母應該更多地通過言語表揚和情感支持來激勵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成就感。

第二種行為:過度保護孩子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從學習到生活都面面俱到,生怕孩子受到任何傷害或挫折。這種過度保護雖然出於愛和擔憂,但實際上會剝奪孩子應對困難和承受挫折的機會。

孩子在一個充滿保護的環境中成長,可能會缺乏抗壓能力和應對逆境的技巧,遇到問題時容易退縮或尋求他人幫助。

父母應適度放手,給孩子一定的挑戰和失敗的機會,讓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學會堅強和自立,從而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第三種行為:啥也不讓孩子干

有些父母出於愛護之心,幾乎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從日常家務到生活細節,無所不管。這種做法看似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學習自理能力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通過實踐來積累經驗,學會獨立解決問題。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代勞,他們將無法培養起責任感和動手能力,長大後可能會依賴性強,缺乏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因此,父母應適當讓孩子參與家務,培養其動手能力和責任感。

果媽寄語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不僅是保護和支持孩子,更是引導和啟發他們。物質獎勵和過度保護可能會限制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我們應更多地用言語表揚和情感支持來激勵他們,讓他們在面對挑戰和失敗中學會堅強和自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刊載此文是出於傳播知識傳遞信息的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dddbded6ab39c272c9910ab634a83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