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媽離得越遠越好,這不是心機,而是遠見

2023-11-04     十點讀書

原標題:人到中年才清醒,有些爸媽離得越遠越好,這不是心機,而是遠見

最近,一條熱搜引髮網友激烈討論:

#父親要求月入6000元的女兒付4500元贍養費#

女兒小陶,打小父母離異。

母女倆相依為命地生活。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幾乎從未出現過,只是零星支付過幾個月的撫養費。

「我和父親沒什麼感情。」

如今,父親隨著年齡增長,體弱多病。

一個月房租、水電、醫藥費,加起來需要4500元。

自己的退休金不夠付,就想起了讓小陶來贍養自己。

為了督促女兒履行贍養義務,父親以「重續親情」為由,把小陶告上法院:

「請求法院判決,讓女兒每月給我4500元贍養費,並至少探望1次。」

反觀小陶,真是有苦難言:

「不是我不想養。

但母親有慢性病,我一個月只有6000塊的工資,要承擔我們母女倆的生活費,實在拿不出這麼多錢啊!」

考慮到父女倆的現實情況。

最終,法院判決小陶每月向父親支付800元的贍養費。

那麼,小陶到底該不該掏這筆錢?

一部分網友覺得贍養父母天經地義:

「畢竟是自己的父親,怎麼能不管不顧呢?哪有和父母置氣一輩子的子女。」

「撫養並不是贍養的前提。」

而更多人投了「反對票」:

「重續什麼親情,不過是想續錢罷了!」

「老人的算盤打得真好,年輕時投入一顆精子,到老了有高回報率。」

以前總覺得「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孩子報恩理所應當」。

不論是撫養還是贍養,都是無需爭論的事。

但當你把刻板的道理投入到包羅萬象的現實中時,才發現:

「生活,比我們以為的複雜多了......」

它永遠不是一道簡單的判斷題。

其實像小陶爸爸這樣。

「對孩子的成長投入很少,卻要求孩子過度反哺」的父母,並不是個例。

之前曾看到一個故事。

一對老夫妻育有一男兩女。

重男輕女的兩人,總是明里暗裡地幫襯兒子,卻對閨女置之不理。

後來,母親生了重病,家裡需要錢。

父親頻繁上門,對沒有工作的女兒們苦苦相逼。

最終,女兒拿著菜刀沖了出來:

「既然所有的東西都讓兒子繼承,那憑什麼是女兒贍養?」

女兒的憤怒不是毫無來由的。

之前自己宮外孕急需錢。

爸爸兜里揣著一千塊錢卻不肯幫忙,甚至直言:

「你斷藥吧!」

小女兒有心臟病,可一直以來都是婆婆在照顧,親生父母從來不聞不問。

更讓人心寒的是,有次父親做手術住院,大姐夫請假在醫院陪床兩天兩夜。

父親術後醒來第一句:

「還是(有個)兒子好。」

可他兒子,全程連面都沒露過......

無獨有偶。

之前有一對夫妻因為想要兒子,把出生僅1天的女兒送人。

女孩很幸運。

遇到了一對好的養父母,把她視作掌上明珠,從未告知她的身世。

然而,在女孩13歲時,養父母在1年內先後因病去世。

她再次成了孤兒。

為保孩子衣食無憂,養父母為女孩留下百萬遺產。

並叮囑自己的弟弟:

「這些錢,都要放在孩子名下。」

養父母的「預見」不是沒有道理。

就在他們離世不久,女孩從未露面的親生父母突然找上門,說想認回女兒。

甚至下跪祈求:

「我想彌補這些年對孩子的虧欠。」

只是這樣的行為,不僅沒有感動任何一個人,甚至從裡到外透露著虛偽:

「想要女兒是假,想要財產是真!」

親生父母的「消失又出現」,對於剛經歷喪親之痛的女孩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清官難斷家務事。

這些故事中的父母,到底是真有難言之隱,還是別有用心。

作為外人,我們無法分辨。

但翻看評論區,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

我們習慣相信「人心本善」。

卻也不得不承認:「有時人心,就是這世上最難揣度的東西」。

即便那個人是你的親生父母。

如果說不愛孩子是一種錯。

那麼「太愛」孩子也可能是一種錯。

還記得14年前轟動全國的「楊元元事件」嗎?

30歲女研究生在宿舍的洗手池邊自縊身亡。

「她到底為何而死?」一時成了所有人關注的焦點。

深挖後才發現:

這是一個被親媽剪斷翅膀的女孩。

楊元元自幼喪父,母親靠著微薄的工資拉扯她和弟弟長大。

所以,她一向懂事,對母親言聽計從。

考大學時,楊母讓女兒讀好就業的商科。

楊元元再三懇求無果,只好放棄自己的「法學夢」。

大三時,楊母下崗了。

未打招呼就拖著行李搬進女兒的宿舍,兩人擠在一張單人床上。

學校同情母女倆,默許了她們的同住。

自此,兩人開始了8年的「共生」生活。

「無論吃飯散步,形影不離。」

因為帶母上學,楊元元成了學校的「異類」。

逐漸失去所有的社交,變得越來越封閉。

每天除了學習就是打工。

也曾有親戚勸楊母不要總黏著女兒,該替女兒的終身大事考慮。

但楊母並不在意:

「三十幾歲沒結婚的人多的是。」

大學畢業後,楊元元沒能順利讀研,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只能靠打零工為生。

物質與精神狀態跌至谷底。

再加上,母親從小就要求她和弟弟:

「必須去上海和北京落腳。」

所以,她只能一邊打工,一邊再次考研。

但重考3次,均以失敗告終。

或許是天意垂簾。

在楊元元即將30歲時,她終於考上了上海的碩士。

而楊母又一次理所當然地搬進了女兒的宿舍。

哪怕她的帳戶中已經有了過萬的存款,足夠她租房生活。

「我就是想和閨女一起。」

但這一次,楊母被學校下了逐客令。

「你們有苦衷,學校也有制度。」

一邊是對母親的「孝道」,另一邊是學校管理的制度。

被夾在其中左右為難的楊元元,最終選擇了自殺。

其實,楊元元曾有過「改命」的機會。

不止一次。

但都被楊母「扼殺」了。

她曾在大學畢業後拿到了回老家做公務員的機會。

但楊母貪戀大城市的繁華,不同意女兒回小縣城。

「寧願在這裡掃馬路,也不能回去!」

後來,她收到了西北大學的碩士面試邀請,但被媽媽潑了一頭冷水:

「距離遠,不靠譜,不許去。」

當她考上上海的碩士時。

弟弟曾想把媽媽接去照顧。

因為他在北大讀博,經濟狀況更好,可以減輕姐姐的負擔。

但楊母拒絕了。

因為她有「上海夢」,渴望在這座繁華都市生活。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水蛭型父母」

特指那些對自己的生活不滿,通過控制、寄生孩子,來讓孩子實現自己心愿的父母。

孩子,成了實現父母願望的工具人。

楊母就是如此。

她看似對孩子付出一切。

實際上,她的付出是在「成全自己」。

水蛭型父母會把孩子逼進人生的角落,無路可走。

末了,還要摸摸孩子的頭說:

「乖,我都是為你好。」

不得不承認。

愛,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

我們不能簡單地因為父母「過激」的行為,就粗暴地為他們貼上「不愛孩子」的標籤。

《愛的藝術》中曾說: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知識和努力。」

有些父母的確內心深愛孩子。

但因為大環境倒逼、認知誤區等原因,而對孩子實行了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那到底要怎麼分辨「愛或不愛」呢,其實也沒那麼難。

只看一點:

目的。

看父母的行為,到底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

還記得2年前考上南哈佛大學後自殺身亡的天才少年張一得嗎?

他的父親獨自撫養兒子長大。

傾其所有。

為兒子打造「一得博物館」,裡面包含20多萬張「記錄兒子成長」的照片;

為兒子學好英語,雕刻了25萬個英文字母;

給兒子做飯10年,菜譜從不重複。

......

但就是這樣一位父親,沒有出席兒子的葬禮。

而是委託前妻把兒子安葬在美國。

後來也從未去看過。

張父曾說:

「我的前半生眾叛親離,一敗塗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了。」

這句話單看沒問題,但細品他做的事,很難不後背發涼。

張父曾給兒子做了一個「成長資料庫」:

「2013年一得上初中,共接送兒子3280次。」

「前往一得學校,與老師共溝通過210次。」

「參加過一得學校家長會72次。」

說是兒子的成長記錄,但寫的全是自己的功勞。

兒子去世後,他在網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自己的前一個人生階段,十年每天給孩子做的菜從不重複,感覺活出了漂亮的自己。」

「活出漂亮的自己」,細思極恐!

原來,張父的傾其所有。

根本不是為了兒子,而是為了自己。

兒子不過是他手邊最方便的「工具」。

看吧。

「愛」,也是很有迷惑性的。

張父多年對兒子的付出,看似「愛孩子深入骨血」。

實則樁樁件件「圍繞自己」。

當父母把「愛」作為幌子,只為滿足自己的需要,根本不顧孩子的感受時。

這算不得愛。

當然。

像楊母、張父這種極端的爸媽,只是少數。

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複雜的混合體。

對孩子,是真心的愛。

同時也藏了點私心,加上點難言之隱,外加一些思慮不周。

正是這份「複雜」,讓很多現實問題難有標準答案。

《我要快樂,不必正常》中的主人公年幼時被棄養。

後來被領養至一個牧師家庭。

家裡經濟條件不錯,讓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但其他方面對她並不好,導致她的童年過的很不幸福。

「我是沒人要的孩子。」

深深根植在她的內心,以致影響了她後來所有的親密關係。

長大後。

她找到了親生母親,想知道她當年為什麼會拋棄自己。

「那時我只有16歲,身無分文,實在是養活不了你。」

最終,主人公接受了生母的解釋和道歉,但也拒絕加入她現在的家庭。

她感覺自己過往的傷口雖然開始癒合。

但永遠會留著傷疤。

「她是我的親生母親,也是一個我完全不認識的人。」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一個人可以在獨行的同時想要被認領。

我們又回到生命的複雜性上,它不是非此即彼——無趣守舊的二元對立。

它亦此亦彼,維持平衡。寫起來如此簡單,要做到卻十分困難。」

再回到我們開頭提到的故事。

生活很複雜。

從不是「養或不養」這樣非此即彼的回答。

我們總說「血濃於水」。

似乎只要血脈相連,所有問題都會被自然化解。

但現實並非如此。

你可能在深愛父母的同時,也憤怒於他們曾帶給你的傷害。

然後糾結一生。

這很正常。

所以,如果你也面臨著類似的「兩難困境」。

請尊重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吧。

可以嘗試做出自己能做的努力。

但也不必被道德的枷鎖綁架而委屈自己。

孝順,發自真心才可貴。

若被人按著頭硬行孝道,最終也只會變成憤怒。

不是毀了自己,就是傷了旁人。

你們是怎麼看「未盡養育義務,卻要求子女過度反哺」這樣的父母呢?是否也遇過「孝道」與「感情」相悖的兩難困境呢?歡迎來評論區聊聊~

點個【在看】,願所有親子矛盾,都能有更圓滿的答案。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林靜,聲音與文字的世界裡,與你奔赴山海。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d8aecb33e39c37876cfd5d6bd00c7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