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文摘》、七一客戶端報道】中國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

2024-10-18     川渝本地消息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為此,本刊節選出中國部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一起感受厚重中華文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范法鑄制的巔峰之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物器。

湖北省博物館

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鑄工精湛,被稱為「天下第一劍」。

三星堆博物館

其採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在我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山東博物館

抄成於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孫子兵法》簡共300多枚,同出土的還有《孫臏兵法》,證實了《史記—孫武吳起列傳》有關孫武仕吳,孫臏仕齊,各有兵法傳世的記載。

南京市博物館

195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中國瓷器三絕之一。梅瓶由景德鎮窯燒制,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

湖南博物館

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辛追夫人墓葬的西漢早期織繡長袍,距今2200多年。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甘肅省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青銅雕像精品文物,其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

河北博物院

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其製作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金縷玉衣。

河南博物院

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蓮鶴方壺為一對兩件(其中一件入藏故宮博物院),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起到瑰麗的裝飾效果,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

山西博物院

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ca05958498a385189c05ca35c1749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