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悉達多》,才明白:什麼是最好的活法

2023-08-08     十點讀書

原標題:讀懂《悉達多》,才明白:什麼是最好的活法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被雨果稱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個騎士。」

可是,即便浪漫如黑塞,卻也曾有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甚至走到了自殺的邊緣。

1914年,一戰爆發,黑塞因發表了反戰言論,從而受到全社會的排擠,巨大的心理壓力幾乎令他崩潰。

為了從精神危機中解脫,黑塞接受了長達300小時的精神分析治療,但仍然無濟於事。

而最終讓他得以解脫的,是他自己對內心不斷地探索,也就是在這個探索過程中,他創作出了名作 《悉達多》

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悉達多以尋覓者的身份苦修,又以入世者的身份融入生活,最終在河邊開悟。

這看似不同的身份和經歷,卻都有著相同的生活態度,那就是: 沉浸式活法。

所謂沉浸式活法,就是專注於生活本身,認真感受生活中的每分每秒。

黑塞仿佛想通過悉達多的人生告訴大家, 不做生活的旁觀者,內心才能得以解脫。

小說的主人公悉達多,是高貴的婆羅門之子,擁有令人羨慕的財富和淵博的知識。

然而,悉達多卻志不在此,他的目標是追求內心的圓滿。

為此,他常常靜坐苦思,但總是一無所獲,這使他日益悵然。

在惆悵的驅使下,悉達多決定告別父母,帶著好朋友喬文達辭家修行。

就這樣,這位年輕的貴族捨棄了財富和地位,踏上了尋覓之旅。

倆人先是加入沙門,和沙門弟子一起修行。

他們換上粗布衣,每日只乞食一頓,然後便是學習如何克制慾望。

這種修行使他們的身體日漸消瘦,卻使他們的內心更為堅韌。

為了早日獲得解脫,悉達多選擇主動承受修行之苦。

他們在驕陽下,忍受烈日炙烤;靜立雨中,任由雨水淋濕;在荊棘叢中行走,迫使身體受傷……

這「自虐般」的生活,一過就是三年。

三年的沉浸式苦修,讓他們變得堅韌,也學會了克制自身的慾望。

然而,就在喬文達對這些收穫沾沾自喜時,悉達多卻對這三年的苦修斷然否定。

他說 :「這些修行,只是一種逃避而已。」

此時的悉達多不僅沒有在修行中得到解脫,反而更為困惑了。

面對茫茫前路,他也失去了方向。

這時,出現了一則流言:「世尊佛陀喬達摩現世了。」

這讓陷入苦悶中的悉達多重新打起精神,他們立即前往舍衛城,準備追隨佛陀。

兩人且行且問,最終在祗樹給孤獨園中,見到了這位智慧超群的佛陀。

在聽完佛陀講法後,喬文達深受感動,認為他們苦苦尋覓的圓滿就在這裡。

可悉達多仍未感到滿足。

經歷了各種修行,聆聽了許多法義,他認為法義和修行皆是虛幻,而解脫之法,或在塵世之中。

而後,喬文達皈依為佛陀的弟子,悉達多則又有了新的方向。

有句話說:「尋覓,是每個獨立生命必須要走的一段路,我們唯一能做的,是與它和平相處。」

悉達多沉浸在修行中尋覓圓滿,雖然未能如願,但在修行中的感悟,讓他的人生逐漸清晰起來了。

他本可以在家族的庇護下,享受繁華的生活,但他知道,安於既定軌跡,或許多了一份輕鬆,但終究走不出獨有的精彩。

在尋覓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才能讓生命不留遺憾,讓內心逐漸圓滿。

每個人都有一段尋覓的歲月,那是生命力蓬勃發展的證明。

當你能夠擺脫被安排的命運,敢於追尋心中的光亮,自會給靈魂騰出成長的空間。

一個人若要在書中探尋意義,那就必須要去逐字逐句的閱讀。

同理,一個人若想在世間尋得解脫,也必須要沉浸在生活中,感受心靈的喜怒哀樂。

秉持著這個念頭,悉達多開始正視眼前的世界了。

他感覺自己仿佛與世界初相逢,眼前所見儘是美好與祥和。

悉達多停止了修行,決定跟隨慾望,去塵世中體驗生活。

他的第一站,是和名妓迦摩羅學習愛的藝術。

迦摩羅又把悉達多引薦給了富商迦摩施瓦彌,請富商教他經商之道。

初入商海,悉達多還保持著置身事外的態度。

他不在乎生意上的盈虧,即便毫無收益,也能輕鬆地一笑置之。

可悉達多還是低估了慾望對人的腐蝕性。

他根本沒想到,放縱慾望的人,終會被慾望所反噬。

在富商的指點下,悉達多只用了幾年時間,就變得身價不菲。

他開始穿名貴的服裝,坐高級的轎子,住豪華的府邸,但他再也不是曾經那個純粹而又執著的悉達多了。

他愛上了金錢、美色、賭博和權力,凡是讓人充滿快感的事情,他無不樂在其中。

短短几年,悉達多已經完全墮落,變成了另一個迦摩施瓦彌。

他無論如何也沒料到,慾望竟然改變了自己的內心和生活。

因此,他也偶爾心生感慨,常把過去的苦修和現在的享樂作比較,可他也分不清孰是孰非。

直到一天夜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會唱歌的知更鳥死了。

悉達多猛然驚醒,回顧這趟塵世之旅,發現自己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東西仿佛如這隻鳥,已然不見了蹤影。

他心中一片死寂,開始審視當下的生活。

他覺得:像迦摩施瓦彌這類人的生活仿佛是一場鬧劇,有所體驗後就該抽身離去。

若是入戲太深,快樂之後就會剩下無盡的憂傷與不幸。

現在,鬧劇該結束了,他也不想再做這場鬧劇的演員了。

當天夜裡,悉達多就離開城市,一去不返,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

南懷瑾曾說:「最好的修行,是在紅塵中煉心。」

修行脫離了生活,心靈就缺少了觸動,好比種子離開土壤,是難有成效的。

確實,假如從未沉浸在慾望中體驗過情感的震盪,那麼心靈就好像一灘死水,根本談不上圓滿。

在塵世這些年,悉達多雖然被慾望遮住了耳目,就連內心也變得極為閉塞。

但是,當悉達多被神秘的夢喚醒之後,他對生命又有了更深的感悟。

悉達多在塵世間做了二十年慾望的奴隸,不僅身上滿是惡臭,就連靈魂也染上了污穢。

他很厭惡現在的自己,不知不覺,他走到一條河邊,自言自語道:「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

就在悉達多準備縱身一躍時,他聽到了來自心底的召喚,一聲「唵」,把他救了回來。

這個聲音,意味著圓滿,伴隨著圓滿之聲,悉達多開始嚴肅地思考:

為了擺脫既定的命運,我必然經歷尋覓;為了體驗內心的慾望,我必然進入塵世。

或許每一條路,都是走向內心圓滿的必經之路。

為了擺脫既定的命運,我必然經歷尋覓;為了體驗內心的慾望,我必然進入塵世。

或許每一條路,都是走向內心圓滿的必經之路。

在思考中,悉達多明白了,正是這些經歷推動著人生不斷向前,正是這些體驗為心靈注入了生命。

從此,他學會了接納,他不再和命運對抗。

這時,他遇見了曾經渡他過河的船夫。

悉達多羨慕船夫的自在,於是就和船夫學起了擺渡。

此後,悉達多跟隨船夫耕作、摘芭蕉,並學習制船槳和補船。

除了擺渡,其餘時間,他們都靜坐河邊,聽河水流淌的聲音,有時輕微,有時喧譁。

在以河水為師的這段時間,悉達多毫無雜念地沉浸在當下,他愈加感受到內心的本自具足。

直到迦摩羅的出現,悉達多的內心才又變得心潮起伏。

原來,悉達多離開後,迦摩羅就生下了小悉達多,之後便遠離風塵,皈依佛陀了。

這次聽聞佛陀病危,她帶著兒子去朝覲,卻被河邊竄出的毒蛇咬傷。

迦摩羅自知時日無多,便把兒子託付給了昔日的戀人,而後就與世長辭了。

一開始,悉達多本想讓兒子跟著他修行,但兒子早已習慣了奢華的生活,對悉達多這種一貧如洗的日子極其厭惡。

一天清晨,兒子悄悄離開了他。

悉達多瘋了一般地尋找,當他從野外跑到城市的那一刻,他想起了當年執意離家時的場景。

當年父親沒能留住他,今天他也留不住自己的兒子。

想到這裡,他放下了執念,明白了萬物皆是無常,唯有內心的愛永恆。

他原諒了所有,開始愛世上的一切:腳下的土地、頭頂的天空、身邊的人……

這天,他像往常一樣,和船夫靜坐河邊,聽河水中的萬千聲音,卻聽到了一種笑聲。

悉達多知道,不是河水會笑,而是自身心無掛礙,才能感受到河水涌動的歡樂。

不止河水會笑,此刻,世間萬物欣欣向榮,都在散發著生命的美好。

錢鍾書先生說過一段話:

你喝了一杯茶,覺得很美好;洗了一件衣服覺得很美好;看到春風拂過,楊柳飄飄,覺得很美好。

不是這些東西讓你美好,而是因為你心中無掛礙,所以它們才顯得美好。

你喝了一杯茶,覺得很美好;洗了一件衣服覺得很美好;看到春風拂過,楊柳飄飄,覺得很美好。

不是這些東西讓你美好,而是因為你心中無掛礙,所以它們才顯得美好。

是啊,當你破除心頭執念,看到事物的本來面貌,美好便會油然而生。

放下執著心,才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相反,對於不可控的人和事,若抓著不放,生活必然充滿苦澀。

學會愛與接納,才能發現,人生處處,自有繁花盛開。

「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在小說的結尾,悉達多道出了他開悟後的智慧。

但他開悟之前的沉浸式活法,才更值得普通人學習。

悉達多沉浸在尋覓中,明白了萬物皆虛幻;沉浸在塵世中,感受了喜怒哀樂;沉浸在河邊,領悟了愛與接納。

他每一次的身份轉換,無一不是沉浸在前一身份中,吸收了足夠多的養分之後,才有的感悟。

其實,無論何種經歷,都是在全身心投入後,才能生髮自身獨有的智慧,人生的方向也才會隨之清晰。

那些凡事總是游離於事物之外的人,永遠也無法體會到情感地激盪和心靈地成長。

人生的成長需要經歷,內心的富足需要感悟,而這一切的核心就在於「沉浸」二字。

當你學會沉浸式生活,不執著地看待人生時,也終將會跳出命運的苦海,尋得內心地解脫。

作者 | 金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播 | 楚翹,治癒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十點君承諾:本問卷僅供調研使用

不會泄露個人信息,請放心填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b37eb7566f2c89a54755a58485fe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