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士兵到「繡郎」,這個非遺傳承人不簡單

2022-08-22     信息時報

原標題:從士兵到「繡郎」,這個非遺傳承人不簡單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綺媚)退役軍人走出軍營後憑著退役不褪色,在最好的年華找准了奮鬥方向,為自己的人生勾畫出美好藍圖。剛剛榮獲廣州2022年度「最美退役軍人」稱號的王新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作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他,有著自己的廣繡品牌、刺繡生產基地和明確的事業道路,王新元坦言,他今天的成就得益於曾經的軍隊生活,磨鍊了他的品格意志,「教會了我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

王新元以廣繡的手法創作了廣州起義烈士主題的藝術作品。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到最遠的地方去」

投身軍營證明自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州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刺繡專業委員會委員……在王新元的工作室中,一個個證書、牌匾代表的是他近20年來的成就。

「我們家是裁縫世家,所以從小我就喜歡縫縫補補。」說起自己的故事,王新元表示,其實拿針線是從小的耳濡目染,「上學時,我會利用課餘時間畫圖樣繡花。」但這樣的他在一些人的眼裡,顯得像個「異類」。

對於軍營,他一直心存嚮往。高中時,王新元參軍入伍,並向組織申請到新疆去。兩年的部隊生活,王新元夜以繼日地高強度拉練,軍人吃苦耐勞、韌性強、自信、目標清晰等品質被深深地刻進了王新元的骨子裡,這也成了他之後學習、鑽研廣繡的奠基石。

在新疆服役的王新元第一年即被評為優秀士兵,第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受訪者供圖

「揣著200元下廣州」

在廣繡中找回自己

退役後,王新元在家鄉只待了兩天即南下來到廣州,當時的他,身上僅有200元錢。「剛退役時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些什麼,高不成低不就。」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王新元從月薪400元的保安做起,並憑藉著自身實力,很快地成長為保安隊長、保安主管。

一次機緣巧合下,王新元在陳家祠的刺繡展覽上遇到了粵繡名家吳玉珍的作品,為作品之藝術性震驚之餘,他突然發現自己對刺繡的喜愛並沒有因為時間而褪色。重新被點燃起夢想的王新元,仿佛突然認清了自己一直在尋覓的道路。因被其的真誠所打動,吳玉珍夫婦答應帶上王新元到佛山的粵繡研究所學習。就這樣,冬去春來,平日在廣州打工餬口,周末到佛山學習,王新元從一名退役軍人搖身一變成為一名「繡花郎」。

刺繡時,王新元會沉浸在「忘我」的狀態,從天亮到天黑,通常一繡就是十多個小時,這其中的毅力、專注力非常人所能承受,他把這個歸功於在軍營練就出來的「看家本領」,「我在部隊擔任的是偵察兵,需要極致的耐性以及對於細節的把握和準確度,這些品格對我之後鑽研廣繡都是非常有用的。」

王新元正在創作廣繡作品《大美廣州》。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王新元正在創作廣繡作品《大美廣州》。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從入門到現今,21年間,王新元憑著日益成熟的刺繡技藝及創新精神,不僅獲得了業界認可,更考取了職稱,評上了廣繡市級傳承人。當下,他表示壓在他身上最大的擔子就是發揚廣繡,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瑰寶,並且成為其傳承的一分子。

王新元工作室中擺放的證書、牌匾。 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攝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受訪者供圖

王新元的廣繡作品。受訪者供圖

「雖然我放下了鋼槍,拿起了繡花針,但它們二者的分量於我而言其實是一樣的。」進校園推廣、為殘疾人士義教、把廣繡進行文創式開發……王新元說,雖然已經退役,但在他心中,他一直是一名軍人。以前在軍營時,他為國家守護邊防,現在在社會上,他就是一名文化傳承者,致力於把這種古老而精妙絕倫的傳統文化技藝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b28713e6e154088cdcbbafc313a44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