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分享」學習的重要性

2022-04-26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了凡四訓分享」學習的重要性

孟子講過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一個人心胸開闊的體現,更是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種思想。遇到不如意的事會反省自己身上的問題,不輕易抱怨他人。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無完人,人人身上都存在著問題,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倘若都向外抱怨,身邊的環境就會每天變得複雜污濁,反之就會是另一種磁場。所謂:「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一種習慣:做過一件事情,要學會反思自己身上的問題。

那麼如何反思?我們的標準是什麼呢?

大多數人都會依著自己的性子來,自己做事的標準就是按照性格以及從小養成的行為習慣。那麼這個標準是否正確?我們要如何衡量呢?

小孩子有疑問,會跑去讓爸爸媽媽幫忙解決問題,那麼今天遇到不懂的事情,我們也要問家長,我們的家長是誰呢?是我們的老祖宗。要向古聖先賢請教。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且具有智慧,這是中國生存了五千多年,你所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從古到今幫助人們解決了太多太多的問題。所以在生活當中,有疑問就應該請教古聖先賢,在經典當中尋找智慧,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生活的問題。

說到改過,這是每個人必須要在生活當中做到的,因為不正確的言行舉止,不善的心念,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不順心。所以在這一集當中,康老師尤其提到改過的重要性。

改過分為三種,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從事上改比較容易,但是堅持的時間較短,用一句鄉間話來講,叫拆東牆補西牆,過失東滅西生,只能堅持一段時間。

從道理上去改變自己,是又提高了一個層次。人不善的行為,是因為心念錯了,也就是想法錯了所導致的。所以把錯誤的想法改正過來,附帶的事情自然能改正過來。由此可知,人明白道理是比在事上盲目地改要重要得多。這個觀念一定要清楚。

古人說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這是古人的根性。在古代,大家心念良善。不善的想法要比現在的人少很多。在那個時候古人三日不讀聖賢書都「面目可憎」。更何況我們每天忙忙碌碌,已經沒有時間靜下心來用心學習,相比之下要比古人浮躁的程度更為嚴重。所以我們學習的時間要比古人更長。更是不能間斷。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要在這個地方打井,今天打一些,明天打一些,每天堅持,這口井很快會打出水。但是如果今天打了一些,明天停工了,後天想起來了又去打一打,這個時間就要比每天連續不間斷地打井要花費更多時間。同樣的道理,學習也是如此。康金勝老師在《了凡四訓》中講過,為什麼不能夠改過?是因為對道理了解得不深不透,道理通了,自然就會改正過失。真正想改過的人,一定要在明白道理上加緊用功。所以需要天天學習,天天明白道理,親近古聖先賢的教誨。這樣有利於幫助我們改正過失。在聽到這些端正的道理之前,可能自己的言行舉止是不受控制不受約束的,聽完之後感覺到舒服了很多,心開意解,善惡是非的標準在頭腦中更加清晰了。錯誤的行為自然會受到約束。

我自己經常會因為一些生活當中的瑣事無心學習,現在想來這個想法是錯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想法很重要。就是現在所說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個觀念會直接影響我的命運。但是我每天用錯誤的想法做事,得到的結果依然是不盡人意的,不僅僅現在生活工作不順利,以後的人生會為現在的愚昧無知而買單。所以想要改變命運,想要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要抓緊時間學習。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如果工作繁忙,為了養家餬口,這是人之常情,但也要在空餘的時間抽出半個小時靜靜聽課,進而反省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問題,長此以往堅持,才會達到轉變觀念,對道理透徹明了,進而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擁有一個幸福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b21916bc27f36187a3eb8271a3b0f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