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裹面下油炸
香飄人間乾飯佳
中國人和豬的關係有多緊密,提筆寫一個「家」字,你就知道了。所以,在許多菜名里,「肉」往往指的就是豬肉。
註:「家」字下面的「豕(shǐ)」,就是「豬」的意思。
豬肉最誘人的吃法,就是:裹面,炸它!金黃的色澤、酥脆的口感,是我們給豬肉最高級別的待遇。
炸肉:
渾身散發著卡路里的光芒。
圖/視覺中國
僅僅是油炸,就被中國人玩出了不知道多少種花樣。鍋包肉、小酥肉、糖醋裡脊、炸醋肉……究竟哪個地方的炸肉才最好吃?
鍋包肉、咕咾肉、荔枝肉……
誰才是酸甜課代表?
這一口酸甜,有誰不愛呢?
東三省鍋包肉:
和酸甜深刻綁定的炸肉
在東三省,鍋包肉如果排第二,就沒有菜敢排第一。
你的鍋包肉已經下鍋了。
鍋包肉為什麼好吃?因為東北人寵它,把豬身上最嫩的一塊肉留給它,切的大小、薄厚也是恰到好處,再裹上一層薄薄的芡,才算做好了準備工作。
剛從油里撈出來的鍋包肉,顏色金黃、晶瑩透亮,飄著撲鼻的焦香味,讓人忍不住想伸爪子。
你的鍋包肉出鍋啦。
別急,關鍵的一步來了——澆汁。這湯汁千萬不能敷衍,既得牢牢地掛在每片肉上,又不能掛太厚,否則蓋住了肉香,廚師的面子可就掛不住了。
關鍵的一步來了:澆汁。
外地人初次和鍋包肉親密接觸,第一反應是:原來是酸甜味的!
的確,鍋包肉生而酸甜。鍋包肉不是東北的「原創肉」,而是從熘肉段改進來的。一位娶了個洋媳婦兒的東北大廚,為了照顧老婆口味,把熘肉段的咸香口改成了酸甜味。這麼一來,就得改個名兒了,叫「鍋爆肉」。叫著叫著,竟被拗成了「鍋包肉」。
你的鍋包肉得了,開吃!
鍋包肉的酸甜味從哪裡來?在東三省,一直存在糖醋派和番茄醬派之爭。黑龍江、吉林堅定地站糖醋,遼寧人則習慣番茄醬。至於哪個更正宗,就看你問的是東北哪裡的人了。
在東北,鍋包肉可謂爆得大名,之後,又冒出了許多酸甜炸肉——松塔肉片、櫻桃肉、酥白肉……它們或仿效、或做改變,成功地蹭了一波鍋包肉的流量。
鍋包肉遍布東三省。
但最終,只有酸甜炸肉的本尊——鍋包肉,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依舊笑傲東三省。
廣東咕咾肉、福建荔枝肉:
水果般酸甜的炸肉
炎熱的廣東和福建,必須得來一盤酸酸甜甜的肉,顏色越鮮艷、湯汁越濃郁,才越能下飯。
五顏六色的咕咾肉最下飯。
廣東的咕咾肉不像鍋包肉那樣「較真」,糖醋汁、番茄醬,都來一點,一個主要負責酸甜,一個還得負責上色。再切幾塊青紅椒,紅紅綠綠的,看上去就更有食慾了。
在廣東,咕咾肉要搭配水果炒。搭配誰,就跟誰姓。搭配菠蘿,就叫菠蘿咕咾肉;搭配荔枝,就是荔枝咕咾肉。
咕咾肉里配菠蘿,就叫菠蘿咕咾肉。
對於水果炒菜這件事,北方人是嫌棄的,尤其是見過某些大學食堂的奇葩創新菜之後。但唯獨對咕咾肉例外。
咕咾肉,應該是色彩最艷麗的一款酸甜炸肉,光靠顏值,它就很能打了。
油炸肉,顏值=食慾。
出了東北,很難再吃上正宗好吃的鍋包肉;咕咾肉卻不一樣,它志不在廣東,正在以「酸甜肉」為名,征服著全世界的歪果仁。
相比之下,福建荔枝肉就有點「不寫實」了。它只是把肉做成了荔枝的樣子,形似荔枝,細品,也有那麼一點荔枝的酸甜。
剛炸出來的荔枝肉,
和荔枝傻傻分不清楚。
看上去,這傢伙特別像北方的丸子,但和丸子完全不是一回事。丸子是把肉餡纂成一個球,荔枝肉則是把肉片捲成一個球。
給肉上色,福建人有自己的方法——加紅曲粉。這個東西,喜歡吃午餐肉的人都和它打過交道。所以剛炸出來的荔枝肉,自帶鮮紅,不再需要番茄醬提色,只需要來一點糖醋汁就可以了。
天然色素紅曲米與紅曲粉。
荔枝肉里沒荔枝,但必須有馬蹄。潔白的馬蹄從酸甜的湯汁里滾過,染上一層淡淡的黃,和鮮紅的肉球形成最佳組合。
糖醋裡脊:
橫掃大半個中國的酸甜炸肉
東北以南、廣東、福建以北,留給糖醋裡脊巨大的生存空間。
因口味不同,南北之間常引發爭論,但糖醋裡脊的出現,給了雙方一個握手言和的機會。不論是北方的山東菜、山西菜、陝西菜、河南菜里,還是南方的川菜、江浙菜里,都有糖醋裡脊的位置。而且,各地的做法、味道差別都不算大。
一枚小小的糖醋裡脊,
能解決「南北爭端」。
糖醋裡脊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魅力?因為沒有人不愛炸肉,更沒有人能拒絕酸甜的炸肉。
用探究本質的眼光看,糖醋裡脊和鍋包肉區別似乎不大;但是,細節上的幾處不同,讓它們成為了完全不同的兩種菜。
首先,肉的形狀不一樣,糖醋裡脊的肉是條狀的。第二,糖醋裡脊外面裹著的麵糊,和鍋包肉一比,可就厚多了。第三,糖醋裡脊需要更加濃厚的湯汁。
同樣一塊裡脊肉,
在東北叫鍋包肉,
出了東北叫糖醋裡脊。
如果燒菜的師傅功夫稍一不到家,糖醋裡脊很容易就齁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糖醋裡脊有幸橫跨南北,受眾廣泛,但也不幸失去了地域特色。它既不如鍋包肉那樣霸氣,也很難超越咕咾肉的人氣,雖然不可或缺,卻存在感不強,成為了甜肉界裡「普通的大多數」。
全國各地炸肉之不完全統計。
內蒙鍋包肉、山東炸肉、川渝小酥肉:
誰最咸香?
最傳統的味道,還是咸香。
內蒙鍋包肉:
鍋包肉的另一副面孔
內蒙的鍋包肉,顛覆了很多人對鍋包肉的認知。
在內蒙,鍋包肉是用大蒜和醬油調味的。假如把一盤東三省鍋包肉和一盤內蒙鍋包肉放在一起,一看就知道,深褐色的便是內蒙鍋包肉了,因為它渾身散發著咸香的魅力。而且,它比東三省鍋包肉更薄。
大蒜和醬油之友:內蒙鍋包肉。
雖然都叫鍋包肉,但有人很難接受它們屬於同一個物種。內蒙的鍋包肉,其實更接近東北菜里的熘肉段,也就是東北鍋包肉的「前傳」。
但內蒙人似乎並不熱衷於爭論,他們只管享受自家的特色鍋包肉,尤其在赤峰地區,鍋包肉是當之無愧的老少皆愛的頭牌菜。
赤峰鍋包肉是長方片的。
赤峰鍋包肉切的是長方片,外面裹的是雜糧澱粉。它在油鍋里待的時間也比較長,大概是為了更好地配合醬油,所以得打扮出更加焦脆的模樣。咸鮮適宜、蒜香濃郁,又微微帶一點點甜酸,是赤峰鍋包肉的最佳口感。
有了內蒙人的偏愛,咸香版的鍋包肉便不愁沒有立足之地了。
山東的炸肉:
各有各的特別之處
山東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炸肉。其中的代表,要數博山炸肉和老濰縣五香炸肉。
山東的炸肉,製作起來都很簡單,但是各地炸肉的識別度卻很高。
老濰縣五香炸肉,
看上去是不是有些不同?
比如博山炸肉,只要拿一塊新鮮的豬腿肉,把它切成筷子粗細的條,加調料腌制一下就可以下鍋炸了。但調料里的精髓,外地人卻拿不走。因為必須要用當地的花椒皮和醬油。
博山炸肉誘人的色澤,大概就是博山本地調料的顏色。
博山硬炸肉,
有當地的花椒和醬油撐腰。
剛出鍋的炸肉,必須得撒上一層花椒麵。這層花椒麵,絕對是博山炸肉的點睛之筆,沒了它,博山炸肉就沒了靈魂。
博山炸肉個個質感飽滿、鮮咸醇厚,繼承了博山菜的優良傳統。隨便挑哪一根出來,都不能丟了博山菜的臉面。
花椒麵,博山炸肉的靈魂。
博山炸肉必須趁熱吃,但老濰縣五香炸肉就得趁涼吃了。
老濰縣五香炸肉是一種特立獨行的炸肉。你得把肉切一下,但不能切小了,得有巴掌那麼大,厚厚的,加調料和澱粉腌制,反覆揉搓。肉片太大,一時半會兒腌不好,最好放進冰箱冷藏一晚。給調料足夠的時間,讓它慢慢滲透到肉的每一個細胞里。
老濰縣炸肉要厚切。
所以想要製作好吃的老濰縣五香炸肉,就得耗得起,不怕等。
老濰縣五香炸肉的靈魂,來自五香粉,所以叫五香炸肉。說五香,就五香,要是加了十三香,那就多此一舉了。
炸肉的時候,也是這麼大片地炸,炸到它硬挺、焦脆。撈出來放涼,切成薄片。一口小肉,一口老酒,太香了!
肉炸好之後切片,放涼再吃。
老濰縣五香炸肉是炸肉界唯一的「涼菜」。以往,濰坊人都習慣涼吃,但如果你等不及,趁熱吃,也沒人攔你。反正不管怎麼吃,都好吃。
小酥肉:
最時尚的咸炸肉
在陝西、雲貴川等地,炸肉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酥肉。
把肉切塊,裹上蛋液、麵糊,炸過之後通常還要繼續上鍋蒸。或者像陝西的長武酥肉,蒸完以後,還要下到紅油湯里,搭配老豆腐、菠菜、黃花菜、紅蘿蔔、木耳,做上一碗熱乎乎的佳肴。
碗蒸酥肉,又酥、又軟、又香。
被蒸煮之後的炸肉,吸足水分和湯汁,丟掉了脆感,只剩下酥軟和香嫩。
這是過去的吃法。以前沒有冰箱,就會把吃不完的肉拿去炸,然後儲存起來,慢慢吃。現在,這種吃法越來越少了,但是,酥肉卻不甘就這麼退出。於是,小酥肉在川渝地區橫空出世了。
油炸小酥肉橫空出世。
之所以叫它小酥肉,因為它確實不大,如川渝美女一般乖巧。它不需要蒸,不需要煮,甚至都不用拿它當飯吃。它像小吃一樣,在川渝人的生活里來去自如。這種不拖泥帶水的風格,有一年輕人的時尚洒脫。
社會上炸肉那麼多,怎麼迅速判斷它是不是小酥肉呢?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咬一口,看看裡面有沒有藏著完整的花椒粒。這麻麻的花椒,正是四川特產的麻椒。
小酥肉,火鍋不可或缺的搭檔。
小酥肉能走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抱住了火鍋的大腿。這幾年,它跟著川渝火鍋走南闖北,收割了不少粉絲,成為了火鍋店的必備小菜。
上海豬排、泉州醋肉、閩南炸五花:
誰最有個性?
在上海,單說豬排,就有兩種。一種叫炸豬排,一種叫大排。別誤會,豬排不是豬的排骨,而是豬身上最嫩的裡脊肉。
上海的豬排,不是豬的排骨。
炸豬排源自西餐, 製作時要「拍」,這是上海話里特地為它量身打造的一個詞。要不停地拍,直拍到肉比你的臉還大。
裹麵包糠,是上海炸豬排和其他炸肉的本質區別。炸豬排的外表特別酥脆,咬一口甚至能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中間的肉又特別鮮嫩,還可以爆汁。淋上辣醬油,再搭一碗羅宋湯,簡直過上了神仙的日子!
炸豬排外酥里嫩。
而上海的大排,卻是另一個物種。做大排,用普通麵粉就可以。關鍵是,炸出來之後,要用濃油赤醬紅燒,就是紅燒大排;或者放到飽含蔥香的湯里小火慢燉,就是蔥烤大排。
顏色深、味道重,是大排的特點,它天生就是來下飯的。加一塊大排,一碗平平無奇的麵條,就成了上海特色的大排面。
有了大排,這碗面就可以叫做大排面。
泉州醋肉的特點,全在一個醋字。泉州炸肉,要用當地的永春香醋來腌制。因為永春香醋在釀造時加了芝麻,所以醋香中透著淡淡的芝麻香。把肉在油鍋中炸至金黃,撈出來,這股醋香仍然淡淡地縈繞在肉的周圍,直至慢慢飄到你的鼻尖。
泉州醋肉,
隔著螢幕都能聞到淡淡的醋香。
泉州醋肉適應性極強,可以直接吃,可以入菜,還可以搭配面線糊之類的麵食吃。
在過去,醋肉靠著走街串巷,走進了每一個泉州人的心裡。今天,它上得了五星級大酒店,下得了泉州人的廚房,依然是閩南人過年過節餐桌上最缺不得的美食。
醋肉與面線糊。
在閩南其他地方,炸肉則是紅色的。酸甜的荔枝肉是這樣,福建酥炸紅糟肉、南乳炸五花也是這樣。
福建人喜歡用紅曲酶來給米發酵釀酒。紅糟,就是酒發酵之後留下的殘渣,它原是棄之不用的糟粕,後來不知道哪個天才,發現它竟是一味好用的調味料。紅糟肉,便成了閩菜的經典菜肴。紅糟雞、紅糟鴨、紅糟酸菜……福建人恨不得紅糟一切。
用紅糟腌制肉,有一種大道至簡的智慧。有了紅糟,什麼花椒、八角、桂皮,都沒了用武之地。
紅曲米:閩南人的創造。
南乳,是紅曲發酵而成的豆腐乳,它比北方的腐乳顏色更加鮮艷。
閩南人獨愛五花三層,福建酥炸紅糟肉,就是將腌好的五花,裹上地瓜粉,整塊入油炸。南乳炸五花,則需要將搗碎的南乳抹在五花肉上腌制,再裹上糯米粉後炸。
吃的時候,都要切開。每一塊肉都帶著鮮紅的酥皮和嫩白的橫切面,吃在嘴裡,軟糯、酥脆兼而有之,還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和淡淡的酒香。這是閩南人才懂得的滋味。
閩南炸五花。
在我國,吃豬有著悠久的歷史;悠久,也就意味著多樣。炸肉代表了我們對肉的最高追求,從南到北,炸肉的吃法數不勝數。至於哪種更好吃?實在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或許,要數你從小吃到大的那款,才最好吃。
- end -
你喜歡吃哪種做法的炸肉?
通過留言和評論分享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