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之間的博弈事件層出不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外交博弈事件總是發生在談判桌上,在軍事和經濟領域,在一切受到關注的外交場合。
誰也想不到,在萬米高空上,也會發生外交博弈事件。這是一起真實的外交事件,交戰雙方是中美兩國,圍繞著兩隻外交郵袋,兩國人員針鋒相對,為了各自國家的利益而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我國大獲全勝。
敏感的外交郵袋
外交郵袋,又稱外交郵包,是用於本國政府與駐外機構和國際組織之間進行聯絡的重要包裹。
由於外交郵袋是國家開展業務的載體,具有一定的機密性,並且需要在他國的郵政系統中流轉,特殊而敏感。
因為這一性質,國際社會上早就針對外交郵袋制定了嚴格的規則,
外交郵袋受到嚴格保護,
未經當事國允許,任何第三方國家不允許干涉外交郵袋的正常流轉,更不允許私自拆開他國的外交郵袋。
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規定,外交郵袋是指密封的、附有可識別的外部標記,在使用外交郵袋時,使用國必須在包裹上註明「外交郵袋」的標識;任何國家不得予以開拆、檢查、扣留或阻礙通過。
對於一些重要而機密的外交郵袋,
使用國採取專人運送的方式,
避免包裹的信息泄漏。國際社會對外交郵袋上達成的共識,是外交特權與豁免的體現。
被策反的中國外交人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國融入國際社會,與外界的聯繫多了起來,許多外交郵袋在他國流轉。對於重要的外交郵袋,由外交信使隨身攜帶,實現流轉的目的。
1985年,
楊水長作為中國的外交信使,
與同事一起,參與了中國外交郵袋的運送工作,不料,楊水長卻被台灣當局策反了。
1985年11月的時候,台灣當局指示他,要他將其負責運送的外交郵袋偷到台灣去。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台灣當局成功讓美國的部分官員成為了楊水長的幫凶。
上世紀,大陸與台灣之間的暗戰層出不窮,
比較典型的事件有:
大陸和台灣的軍事人員,都有駕駛戰機逃往對方陣營的事件。
這次,台灣當局瞄準了大陸的外交郵袋,希望能從外交郵袋上獲得一些敏感信息,所以他們要策反楊水長。
毫無徵兆的叛變
1985年11月25日早上,美國舊金山國際機場候機廳內,兩名神色緊張的中國人正高度戒備,他們將隨身包裹緊緊放在自己身邊,不時用眼神瞄上幾眼,顯得謹小慎微。
細心的人發現,
他們的包裹,正是「外交郵袋」,
識趣的人們紛紛遠離這兩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這兩人,正是中國的外交信使,他們是楊水長和何存峰。坐在楊水長身邊的何存峰,一直關注著自己身邊的包裹,沒有發現同行的楊水長的神色有些異常,不時左顧右盼,似乎滿腹心事。
八點,航班準時開始值機
。負責當天飛行任務的是一架PA72班機
,前往的目的地是美國紐約。兩人一人提著一隻包裹,開始登機。
半小時後,飛機準時起飛。飛機刺穿濃密的雲層,平穩地在大氣層中飛行。航班的工作人員提醒乘客:
「飛機已經飛行平穩,可以活動了!」
航班內也開始放映電影,供乘客觀看以消磨時間。
楊水長藉口自己在舊金山一直沒有休息好,需要補充睡眠為由,將包裹交由何存峰看管,自己則窩在座椅上,打起了瞌睡。
何存峰知道責任重大,
更加用心地看著包裹,
他相信,飛機上乘客的任何舉動,都逃不過過他的目光。
過了二十分鐘,何存峰突然產生便意,他本想堅持幾分鐘,等楊水長醒來再去廁所,但楊水長似乎睡得很沉,絲毫沒有醒來的意思。
不得已,何存峰只好叫醒楊水長,囑咐他看管好包裹,自己馬上就回來。
消失的同事與包裹
何存峰離開後,剛剛還神情萎靡的楊水長立即恢復了精神,他目送著何存峰走進走道盡頭的廁所,立即提起兩隻外交郵袋,往飛機駕駛倉的方向走去,再也沒有回到座位。
何存峰走出廁所後,立即將目光望向自己的座位,
沒有看見楊水長的身影,
還以為楊水長又窩在了座椅上。
他撥開過道上的乘客,來到自己的座位,大驚失色,座位上已經失去了楊水長的身影,連同那兩隻外交郵袋也不翼而飛。
身為外交信使的何存峰慌了起來,他知道楊水長知道運送外交郵袋時的紀律。他向四外看了看,沒有找到楊水長。
難道出了什麼意外?何存峰警覺了起來。但此時的飛機,正飛行在萬米高空,不可能出現意外,唯一的可能,
就是楊水長自己帶走了外交郵袋
。
飛機雖大,但在萬米高空上,楊水長能躲到哪裡去呢?他肯定還在飛機上,出現這種情況的唯一解釋,就是楊水長叛變了!
同時,何顧峰也想明白了一個事實:楊水長的叛變,肯定有機組人員的協助,否則,在這萬米高空上唯一的航班上,他還能插上翅膀飛了不成?
難以靠近的飛機閣樓
飛機上的座位,都是普通乘客,何存峰對這些座位進行了仔細確認,沒有發現楊水長的蹤影。
何存峰將目光轉向了連接飛機與駕駛艙之間的閣樓,那裡是飛機的重要部位,普通乘客不能靠近,那裡也是唯一可能藏人的地方。
何存峰企圖靠近閣樓,
立即受到了空乘人員的阻撓。
根據規定,普通乘客是不能過去的,這讓何存峰更加確定,楊水長被美方人員藏在了那裡。
身為外交信使,何存峰知道郵件在人在的道理,他不死心,礙於自己的英語口語能力,便找來一名精通英語的中國旅客,請求他的幫助,向機組人員表明自己的意圖。
通過這名同胞的翻譯,
何存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
希望美方能協助找到楊水長和外交郵袋。美方的空乘人員再次拒絕了他的請求。
何存峰以1961年聯合國維也納會議上各國簽署的《外交關係公約》的要求,提出要美方人員協助找回中國的外交信使和外交郵袋。
美國是該文件的簽署國,根據公約要求,機組人員理應知道規定,但美方人員還是蠻橫地拒絕了他。這讓何存峰更加確定,美方人員在從中作梗。
萬米高空的據理力爭
要不要採取暴力手段,奪回外交郵件,這個念頭剛閃現,何存峰便覺得不妥,畢竟,這是一支正在飛行中的航班,如果硬來,不僅奪不回包裹,行為也將觸犯航空管理條例,讓自己陷入不利的處境。
冷靜下來的何存峰決定使用外交手段來確保郵袋的周全。他向美方人員提出抗議
,以《外交關係公約》的規定來約束美方,
以不得影響中美兩國正常關係來打動美方人員。
在何存峰據理力爭的要求下,美方人員終於承認,楊水長確實在閣樓里,不過,他已經正式向美方提起政治庇護,他可以拒絕何存峰見他的要求。
楊水長叛逃的證據坐實,讓何存峰更加緊張了,
他要求面見楊水長的要求遭到了拒絕,
美方人員向他轉交了他的護照等個人物品,其中還有一封楊水長寫給他的親筆信,告訴了他要將外交郵袋帶入台灣的消息。
獲知楊水長叛變的確切消息,讓何存峰非常氣憤,他繼續向美方提出抗議。此時,飛機上的擴音機里,卻傳來了機長的聲音:
「飛機因為故障,需要緊急迫降,降落地點是芝加哥奧哈里國際機場。」
何存峰再次來到閣樓,與機長發生了爭執。何存峰要求與楊水長見面的要求被駁回後,轉而要求由自己保管外交包裹,同樣遭到了拒絕。
美方明顯違反國際條約的行為,
讓何存峰非常生氣,他以不下飛機為理由,阻止美方人員乘機轉移楊水長和外交包裹的陰謀。
飛機降落在了芝加哥,美國的政府官員登上了飛機,也做起了楊水長的說客。何存峰不為所動,強烈要求取回外交包裹。
何存峰的堅持下,美方人員妥協了,
最終,美國警方帶走了楊水長,
並將外交郵袋還給了何存峰。
當楊水長從何存峰身邊經過時,四目相對,相顧無言。兩人都知道,從此後,再也不是同一陣營的人了。望著楊水長遠去的背影,何存峰陷入了憂慮中。
無論如何,何存峰的目的達到了,他兌現了自己的職業承諾,
避免了機密文件泄漏的可能
。以一人之力,與美方人員激烈交涉,何存峰真是有勇有謀,剛正不阿。
事後證實,楊水長的叛逃事件,確實得到了美方的支持,事件過後,美方對事件進行了大量的歪曲報道,但這顯然已經屬於事敗後的頑抗,毫無用處。中國的外交人員也緊急行動起來,與美方展開博弈,避免事件擴大。
只是,一心想要帶著外交郵袋叛逃的楊水長,因為失敗而失去價值,受到冷落,事業與人生發生了徹底改變,在異國他鄉,住在難民營中,艱難度日,可謂得不償失。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