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獨居66天喂胖了自己和貓狗,媽媽很欣慰,網友卻吵翻了

2022-05-11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13歲男孩獨居66天喂胖了自己和貓狗,媽媽很欣慰,網友卻吵翻了

前段時間,來自江蘇崑山的朱女士和丈夫滯留上海,13歲兒子被迫獨居家中66天的新聞,受到許多網友關注。

朱女士表示,兒子是一名初中生,本來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差,連燒水都不會,這次陰差陽錯獨自被封在家裡66天,居然學到了不少生活技能,可謂是意外之喜。

根據朱女士回憶,兒子獨自在家的前半個月,吃飯問題還比較容易解決,當初崑山還沒有實行封閉式管理,外賣可以送到家中。

等崑山也被劃分為封控區後,朱女士一方面求助物業,由物業每天為孩子送去愛心盒飯,另一方面為孩子開起了「視頻課堂」,周末沒有課時,就視頻教他怎麼做一些簡單的飯菜。

朱女士說:「家裡還有一貓一狗,這段時間,兒子不僅給自己做飯,還清理貓砂、遛狗,獨自給狗狗洗澡,把兩隻小傢伙都喂胖了不少。」

雖然等朱女士回到家裡後,屋子裡「一片狼藉」,水池裡堆滿了碗沒洗,灶台上義大利面的袋子隨處可見,但她仍是感到既心疼又欣慰,覺得總體來說,孩子是值得表揚的。

但讓人意外的是,當網友們看到13歲男孩獨居66天的新聞後,大家卻在評論區里「吵」了起來。

13歲男孩生活自理不該「大書特書」?網友們「吵」起來了

對於這名13歲男孩獨自生活66天的問題,一部分網友認為,孩子本來獨立生活能力堪憂,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值得點贊。

另一部分網友則認為13歲生活自理應該是基本要求,不值得「大書特書」,有人還「現身說法」,表示當初父母去地里幹活,13歲的自己不僅要做一家人的飯,還要喂雞喂豬,這根本「不算啥」。

說實話,現在孩子的獨立能力與過去確實不可同日而語,但時代在改變,不僅孩子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父母的教育方式、側重點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對一名「零基礎」的13歲男孩而言,能在2個多月的時間裡把自己照顧好,並且掌握一部分生活技能,其實已經殊為不易了。

大家還記得前兩年給大一女兒招保姆的媽媽嗎?

劉女士來自湖北襄陽,由於女兒從小嬌生慣養,沒做過任何家務活,上大學後,自己兩頭跑實在忙不過來,就準備給她招一名保姆,照顧飲食起居。

在她看來,如今這樣的情況有很多,只要女兒開心,花再多錢也樂意。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很多家長或多或少都有劉女士身上的這種問題,要不是這次情況特殊,朱女士的13歲兒子也仍然會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

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對孩子的獨立能力足夠重視,切忌萬事都替孩子代勞,從小到大對他寵著、慣著,否則最後不僅坑了孩子,也苦了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1.生活小事不插手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們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要從一些生活上的小事開始。

比如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嘗試自己穿衣服、吃飯,等孩子長大一些後,適當承擔一些家務,掃地、倒垃圾等等。

通過不插手這些生活上的小事,來為孩子樹立獨立自主的觀念,使其明白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們在成長道路上,免不了探索、試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不妨鼓勵他獨立解決問題。

比如當孩子拼積木失敗,向我們求助時,我們就可以鼓勵他獨自找出問題,想出解決辦法,從而避免孩子對我們太依賴,培養出真正的獨立能力。

3.從內心將孩子視為獨立個體

很多「中國式」家長會犯這樣的錯誤:無形中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下級」,嚴格控制著他的各種選擇,剝奪了他「反抗」的權利。

事實上,只有我們從內心將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孩子才有足夠的自由,去學會自己思考、安排自身的生活,如果一直處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只會習慣這種「木偶」一樣的生活,長大後也難以獨立。

結語:

記得看到過這樣一句話:8歲時你沒教他繫鞋帶,20歲他學會了,可他明明可以去打工賺錢養自己,但他只會繫鞋帶。」

確實,父母一味地嬌慣孩子,對孩子而言是傷害而非疼愛,家長只有學會放手,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的土壤。

今日話題:你對這名13歲男孩獨居66天的事情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acddcd56ef997c1305ab6af50bba5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