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位母親的哭訴火了:「撕了女兒的筆記本後,她和我反目成仇」

2022-07-19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深夜,一位母親的哭訴火了:「撕了女兒的筆記本後,她和我反目成仇」

作者 | 己言

網上,看到一位母親求助。

女兒有一個很厚的筆記本,從初一起就不停記錄。每天會拿到學校去,不給任何人看。

起初,媽媽以為是寫日記。

可後來,女兒已經高三了,還拿著本子到處寫,成績也下降了許多。一氣之下,她從女兒手中奪過筆記本,扔進火盆燒毀。

那一刻,女兒什麼話都沒說。只是安靜地走向屋內,飯也不吃。

直到媽媽拿出手機威脅,女兒才哭著說出真話。

原來,女兒打算高考後創作小說。而本子裡,正是女兒這6年間積攢的全部靈感。

看到這一幕,真的很心疼。

多年的心血全被媽媽毀於一旦,無異於殺人誅心。

有的父母為了讓孩子順從自己,以「一切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實行「一言堂」教育,絲毫不顧孩子的感受。

孩子不被父母理解,正是家長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

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無法共情

《共情力》的作者喬拉·米卡利曾說: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求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很多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無法共情。

前段時間有個熱搜,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孩子不願和父母溝通了?

熱度最高的回答,讓人感慨萬千——

小時候媽媽怕她感冒,總用熱水幫她洗澡。

那種熱水當然不至於把人燙傷,但對於皮膚嬌嫩、大半個身體都要泡在水裡的幼兒來說,那個溫度就像剛出爐的炭塊一樣,難以忍受。

所以,她不止一次向媽媽抗議:「水太燙了。」

可媽媽每次都熟視無睹:「我覺得一點都不燙啊,沒事,洗洗就涼了。」

甚至有一次,她被燙得嚎啕大哭。媽媽也只是冷冷回應:「燙就兌點涼水,這有什麼好哭的。」

久而久之,她不願再與家人訴說心事。

因為她燙傷的不僅是身體,還有那稚嫩的內心。

突然想起知乎博主@Pity的故事:

那天媽媽去澳門,在微信上發了兩張包的照片。

可她心裡無感,便一再強調:

「我不喜歡,不要買。」

「我不背這種雙肩包。」

「聽不到嗎,我不要。」

手機那旁的媽媽卻置若罔聞,執意要買:「這個包很好看,你喜歡的,回來就背上。」

一次次表達式的呼喚,在博主的內心深處,如此渴望能得到媽媽的尊重與理解。

然而事與願違,她等到的卻是,媽媽一如既往的「視若無睹」。

每個人都有心理渴望與需求,孩子也不例外,他們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理解與關愛。

父母只有透過與孩子共情,才能設身處地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正確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

「共情障礙」,源於父母缺乏「同理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實驗:

一位心理學家,將一個圓球對半染成紅、黃兩種顏色。讓兩人分站在兩邊觀察圓球,詢問兩人球體顏色。

結果,一人堅稱是紅色,另一人堅稱是黃色。甚至雙方互相指責對方是「色盲」,為球體顏色爭執不休。

隨後,心理學家讓兩人位置互換,再次查看球體顏色。他們才發現球體顏色的差異,只源於他們站在不同角度觀察。

顯然,角度不同,對事物的感受也不同。

所謂「同理心」,正是從別人的角度出發,去理解他人的真實感受。

父母缺乏同理心就如同「圓球實驗」一般,因看待問題角度不同而陷入爭吵,親子關係就會變得「岌岌可危」。

《少年說》中,高二女生曾依諾曾向台下的媽媽喊話。

小時候,每次她和同學鬧矛盾,媽媽總是慣性指責她。

本以為和媽媽訴說委屈,就能獲取一絲理解與安慰。媽媽的回覆卻十分無情:「你是不是哪裡又犯錯了?」

最終,這個女孩被確診為抑鬱症患者。

其實,孩子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理解與認可。

美國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倘若孩子長期遭受父母責備、否定與打擊,極其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與消極心理。

高質量的親子關係,是父母懷有一顆「同理心」,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回應孩子的「感同身受」。

成功的教育是,父母懂得有效共情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分享了一個故事。

有一次母女吃飯,蔡少芬正和大女兒說話,沒注意到小女兒喊「媽媽」。

被忽略的小傢伙頓時急眼了,嚎啕大哭起來。

蔡少芬感知到孩子心情,但她並沒有制止女兒哭鬧。而是輕拍女兒後背,溫柔地說:「我知道的,你哭吧。」

不一會兒,小女兒情緒逐漸緩和。

蔡少芬問道:「你舒服了沒有?」

小女兒回答:「我舒服了。」

顯然,優質的親子關係,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的共情。

父母具備「有效共情」的能力,更是對孩子最大的精神鼓勵。

《這樣做父母就對了》一書這樣寫:

父母對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是人就有情緒,所以父母更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培養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擁有自主的意識與情緒。

孩子負面的情緒波動猶如彈簧一般,父母一味地訓斥與壓制,只會讓孩子的情緒彈簧「爆跳起來」。

因此,父母只有發自內心去理解孩子,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並以溫和言辭回應孩子的「真情實感」。

孩子才能感受到溫暖,並卸下負面情緒的「枷鎖」,理性接受鼓勵與引導。

教育家周宏有句名言:「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

也許孩子,沒有出類拔萃的聰慧,沒有溫文爾雅的舉止,沒有熱情開朗的個性。

但父母仍可以透過愛,共情孩子的真情實感,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引導孩子積極正向地成長。

這正是父母給予孩子,最溫暖無私的教育滋養。

—— End ——

作者:己言,熱愛文字寫作,用文字感受別樣的人間煙火。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932b62a7af5c1924385df9633ec66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