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預製菜能否進校園的話題持續引髮網友熱議。預製菜的安全與質量成為家長非常關注的話題。9月22日,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明確表示,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校園食品安全無小事。如何讓學生吃得明白、吃得放心?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多位營養專家、校長、配餐企業從業者。
預製菜並非今日才有
預製菜,顧名思義,是指提前加工好的菜品。
實際上,預製菜並非今日才有。在進入校園之前,預製菜在各大商超和餐飲店中隨處可見。「比如大家平時吃的方便麵、速凍食品、罐頭、即食火鍋等,都屬於預製食品。」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學生餐分會副主任李松濤表示,預製食品具有批量生產、標準管理、成本可控等優勢,但二次處理後口感降低、營養部分缺失,肉類脂肪含量相對較高等問題同時存在。
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標準,預製菜產品分成即食類、即熱類、即烹類、即配類4種類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范志紅指出,經過洗切配等粗加工後包裝上市的蔬菜,也屬於預製菜的範疇,即配類預製菜只要保存得當,其營養價值與新鮮蔬菜幾乎沒有差別。
長期研究預製菜工藝的揚州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張琛表示,即食、即熱、即烹這3類預製菜受保質期、口感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以葷食為主,蔬菜種類比較有限,口味偏重偏咸,熱量偏高,添加劑較多,不適合長期食用。
「由於現階段預製菜尚未形成統一和標準的定義,公眾對預製菜認知程度不一。」范志紅指出。
「預製菜進校園」應十分審慎
據李松濤觀察,目前進入校園的配餐主要分為現炒配送、半成品配送、凈菜配送3種類型,後兩種屬於預製菜範疇,由學校食堂負責烹飪。家長最擔憂的即熱類預製菜在校園配餐中並不多見。
大連某校園配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即熱、即烹類預製菜的主要銷售渠道是大型超市、便利店,受成本控制等因素影響,目前大規模出現在校園的可能性不大。
記者隨機採訪了北京、廣東、浙江等地多所學校的校長,他們普遍表示學校營養餐未使用預製菜。「我們學校是自營食堂,菜品都是現炒的,保證學生吃上新鮮營養的餐食。」珠海市鳳凰小學校長嚴文桂認為,在安全性尚未充分論證、監管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慎之又慎。
記者注意到,連日來,陸續有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就預製菜是否進校園進行了回應,比如山東青島、海南海口瓊山區等地均已表態不會給學校使用預製菜,成都市教育局表示沒有將預製菜納入大宗食品原料配送範圍。
採訪中,多位校長表示,學校具有特殊性,應該以最高標準、最嚴規範對待校園配餐,最好自建食堂或中央廚房直接配送到學校餐桶,要在生產、包裝、運輸、分發等各個環節全鏈條嚴格管理,確保入校食品安全健康。
學生「舌尖上的安全」需共同守護
如何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是全社會共同的課題。
採訪中,一些家長表示,對於預製菜是否進校園,學校應和家長應進行充分協商,家長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理應得到保障。
2019年,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強調,學校在食品採購、食堂管理、供餐單位選擇等重大事項上,應以適當方式聽取家長委員會或者學生代表大會、教職工代表大會意見,保障師生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
「對於是否引進預製菜,在引進預製菜過程中,無論是前期意見徵詢,還是後期的準備工作、實施情況,校方都需要和家長及時溝通。只有工作做充分了,才會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李松濤說。
讓家長成為膳食監督管理中的一環,一些地區、學校探索家校共管模式。比如專門成立膳食委員會,每天由值班家長、學校管理人員、食堂工作人員一起驗收食材;食堂採購、帳目核算、菜譜都公開接受家長監督;食堂安裝攝像頭供家長隨時檢查;對於是否更換供餐企業,膳食委員會有一票否決權。
范志紅認為,不僅菜品的選擇要尊重家長的意見,還要做到菜品可溯源,比如食材的產地、生產企業的資質、經過哪幾道工序,都應公開。
張琛建議,除此之外,學校和家長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合理膳食,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營養學知識,合理規劃自己的一日三餐,讓學生吃得好、吃得安全。
相關連結:
預製菜進校園應審慎
教育部:對「預製菜進校園」持審慎態度
本文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23日第2版
作者 | 中國教育報記者 焦以璇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