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眼鏡概念大爆發。
經過了幾天的震盪後,8月26日,AI眼鏡概念股午後拉升,卓翼科技、創維數字漲停。
事實上,此次帶火AI眼鏡(也稱「智能眼鏡」)的是近年來一直執著於元宇宙和AR/VR終端產品的Meta。2021年,Meta與美國眼鏡品牌雷朋(Ray-Ban)合作推出了第一代智能眼鏡「Ray-Ban Stories」。2023年9月,雙方合作的第二代產品「Ray-Ban Meta」問世,並於2024年4月加入了AI功能,可提供實時翻譯、回答用戶提問、攝像頭及音頻輸入/出口等實用功能。因其解決了以往重量、成本的痛點,大受歡迎。
根據IDC的數據,2023年第四季度和2024年第一季度,Meta Ray-Ban出貨量分別達36萬台、10萬台;截止2024第二季度,該產品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100萬台,預計2024 年全年出貨量有望超過150萬台
另有消息稱,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都開始入局AI眼鏡賽道。而作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基地的中國,相關產業鏈的動向也隨之受到廣泛關注。與此同時,近期A股消費電子、電子零部件、可穿戴、MR、遊戲,甚至眼鏡等概念均呈現爆發態勢。
不過,此後不少概念股也紛紛發布公告稱,暫無AI眼鏡相關業務或目前還未開展相關業務。當然,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對AI眼鏡市場需求表達了肯定。同時,企業也坦言市場體量還未充分釋放
8月24日,立訊精密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從增強體驗與局部功能的發揮上,智能眼鏡有一定市場需求,立訊也從來沒有缺席這個賽道,並且無論是零組件、模組,還是系統組裝,諸多國內外客戶非常願意選擇立訊作為合作夥伴;但這些產品的市場需求體量還比較小,在未來的幾年內,需要有軟硬體相結合能力的龍頭企業才更有機會誕生一個具備千萬級需求甚至億級需求的終端產品,而立訊需要做的就是把龍頭企業供應鏈的卡位機會把握好,在這個過程中從商務和技術上鍛鍊自己。
不少機構也紛紛在研報中表達對AI眼鏡的看好。中信建投表示,Meta AI落地Ray-BanMeta刺激出貨量增長,AI+AR想像空間廣闊,眼鏡有望成為理想硬體載體。AI還能實現虛實內容生成,在光學方案和螢幕等硬體技術的加持下,智能眼鏡從智能音箱向智慧型手機升級,應用場景再次擴大。因此軟硬體加速疊代,內容爆發也就指日可待。
華福證券認為,長期來看,智能眼鏡是理想的AI Agent的載體。眼鏡終端的AI Agent具備信息輸入和輸出第一時效性。智能眼鏡具備長時間佩戴的硬體基礎。眼鏡類產品能夠獲得更接近人的傳感單元的信息。由於接近人的面部,智能眼鏡能夠「看人所看」、「聽人所聽」,較其他智能終端獲得更多學習用戶的素材。
有觀點認為,目前海外AI眼鏡的風潮還未直接影響國內市場,而是資本市場的超前反應。現在,國內AR/VR仍處於低谷期。IDC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AR/VR頭顯出貨量為10.7萬台,同比2023年下滑37.8%。其中,AR出貨量雖然同比上漲119.2%,但僅為0.8萬台
需要注意的是,AI眼鏡並不等同於AR/VR眼鏡。簡單來說,AI眼鏡就是在傳統眼鏡的基礎上,增加AI功能,例如搜索、導航、資訊、社交等等。很容易令人回想起2012年紅極一時的谷歌眼鏡(Google Project Glass)。而AR眼鏡強調則的是現實增強技術,並帶給用戶全新的感官體驗。所以,兩者從應用和技術路線上,完全不同。但從實用性上來看,AI眼鏡要優於仍然局限於觀影的AR眼鏡。
無論是炒作還是噱頭,AI眼鏡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新賽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756937407ffeb4d908cc52c3e4b72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