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三嬸,一輩子都沒生過孩子,是一個讓人生氣又可憐的人。
聽母親說,當年三嬸嫁到我們村的時候,可是轟動了一時的。只見她膚白貌美大長腿,妥妥地一副少男們夢裡的初戀模樣。
那天新郎新娘挨桌敬酒的時候,新娘的美艷看痴了眾人,連村裡的大媽都不由得多望她幾眼。據說那天新郎並沒有如願進行洞房花燭,而是被一票男人灌醉得趴成了一攤爛泥。事後每當新郎回想起來時,總覺得那些人是故意的,只是沒有證據而已。
話說,三叔是怎麼娶到這麼個大美人的呢,原因有三:
1.家裡有錢;(幫女方重病的父親,交了醫藥費)
2.高中畢業,有學識;(五六十年代那會的高中生很少)
3.長相清秀,有書生氣。
三叔家據說以前也是書香門第,祖上還出過進士和秀才,只是經歷了戰爭年代的洗禮後,家族沒落,傳到三叔爺爺那一代時就主要以木工手藝為生,正所謂一技在手,百世不愁。
隨著家底的不斷殷實,老一輩就想讓後代繼續傳承祖先的榮光,把學識撿起來,用知識改變命運。
所以三叔被賦予了厚望,從小就被送到學校里讀書,就這麼一直讀到了高中才回來,那年頭大學不好考,所以村裡能有個高中生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事情。
就這樣,三嬸心甘情願的嫁到了我們村。
結婚後的日子,小兩口著實過了一段蜜裡調油的生活,可把村裡的年輕人和光棍漢給羨慕壞了。逮著機會就拿三叔調侃,有些腦子裡黃色廢料比較多的人,甚至晚上會悄悄去三叔的窗外偷聽牆角,然後私底下幾個人討論得異常歡快。
不過這些事,三叔是蒙在鼓裡的,一般當事人都是最後一個知道,電視里都是這麼演的不是嗎?而這種橋段一般就是來源於生活的。
按理說,就他們倆人這黏糊的勁,三年抱倆都不足為奇。可是婚後兩年,女方的肚子還是沒見一絲動靜,這可讓平靜的村子裡又多了項談資。
大家都在猜想,到底是什麼原因兩人至今還沒要孩子呢?難道是他們身體有什麼疾病嗎?那是男方有還是女方有呢?這個問題常常被那些閒暇時間坐在大榕樹下乘涼的長舌婦們爭論不休,就差開賭桌了。
其實作為當事人的三叔一家,也一直被這件事所困擾著。三叔是獨子,老人傳宗接代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他們那段時間被長輩要求去看了好多個醫生,但結果都讓他們感到很絕望。
診斷的結果是:女方沒毛病,男方應該是得了弱精症。
這種病放在現在應該還有治癒的可能,但在那個年代就屬於疑難雜症了。
三叔一家一邊對外人笑呵呵地解釋:「不急!還年輕,孩子晚些時候再要也不遲。」一邊讓三叔抓緊時間各方尋醫調理身體。
可是事與願違,又是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兩個人還是沒有如願誕下麟兒。
這時候各方猜疑再也壓不住了,村裡人由原來的私下議論,變成了明目張胆地詢問和背後的指指點點。
三叔一家的壓力非常大,而且這段時間光給三叔看病的花費也不少,家裡的經濟開始慢慢變得緊張起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三叔的父親因為年齡的原因和心情抑鬱,開始纏綿病榻了。
為了沖喜,也為了延續後代,三叔的母親聽從別人的建議,去隔壁縣城抱養了一個女娃回來,讓三叔他們當成自家孩子一樣撫養,希望這個孩子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氣。
三嬸起初是不同意的 ,但是家婆已經出於自己兒子的面子考慮,向外人傳遞了她因為身體健康問題,暫時要不了孩子的消息。這讓她既委屈又無奈,最後也只能接受了。因為她自己娘家的媽媽也告訴她,有些夫妻剛開始時也沒有孩子,後來領養了別人的女娃後,自己過個一兩年也生了自己的孩子。
所以接下來三嬸頂著被別人笑話的壓力,和三叔盡心地對待孩子,期待著奇蹟的發生。
結果等到孩子長到八九歲的時候,他們還是沒能迎來他們期待中的好運氣。
這時候三叔的母親也已經過世,而老父親也因為常年勞累病倒在了床上,木工做不了了,主要經濟來源沒有了,一家人只能和其他人家一樣伺弄莊稼,靠天吃飯。
三叔從小就是父母的掌心寶,很少干農活,又因為讀過一些書,自命不凡。整日總是喜歡呆在家裡舞文弄墨的,所以地里的活多數時候都是媳婦自己去做。
時間一長,三嬸也不幹了,開始鬧離婚,家裡經常雞飛狗跳,各種吵鬧。就這麼僵持了一年多,倆人終於離婚了,孩子跟著三叔,三嬸如願離開。
那幾天三叔很後悔,但是他也知道以自己的能力留不住三嬸,只能背地裡自己抑鬱寡歡。
就在大家以為三嬸已經回他娘家了的時候,居然在他們離婚後的第2天,看到她從三叔鄰居家的院子裡施施然走出來了。
後來又聽說她已經和鄰居家的男人領了結婚證,這個消息一時間驚掉了眾人的下巴。
原來在之前的一段挺長的時間裡, 三嬸去地里幹活的時候,鄰居家的男人經常主動到田裡幫她的忙,兩人日久生情,不久就搞到了一起。
鄰居家的這個男人長得高大威武,娶過兩個妻子,戲劇性的是他的這兩個老婆都意外死亡了。其中一個是病逝,另一個是搭乘別人的拖拉機車去趕集時,從車上掉下來摔死了。
他和前妻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有十七八歲,最小的也有十歲了。但是三嬸,還是覺得這樣的男人可以給她安全感,並且從以往相處的方式來看,男人很懂得疼女人,對她很體貼很照顧。所以她就義無反顧地投入了這個男人的懷抱,絲毫不顧世俗的眼光。
三叔作為男人,頭頂著青青草原那麼久,一著得知真相,肯定是氣不過的,於是他找上了那男人的家想為自己討個公道,但結果總是被揍得鼻青臉腫的,最後只能含屈做罷。
之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建築隊,讓他們幫忙在兩家之間建起了一堵2米高的磚牆,從此對三嬸再也不相見、再也不懷念。
接下來的日子裡,三嬸很想要一個自己的孩子,但是那男人已經有三個孩子,不想再要多一個了,因為那時候的農村多一張嘴巴就多一份壓力。
幾經努力男方都不鬆口,三嬸只能委屈作罷,後來轉念一想,只要自己把男人的三個孩子視如己出,到自己老了的時候,他們肯定也會給自己養老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三嬸對待男人家的孩子可謂不細緻,好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都省出來分給了孩子們。穿的衣服,寧願自己不買也要堅持每年給三個孩子添新衣過年。
她在那個家可謂過得掏心掏肺,但是她低估了孩子們對自己親生母親的孺慕之情。
三嬸入他們家的時候,他們已經年紀不小了,看問題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也有了自己的喜好。他們並不覺得自己需要一個繼母,他們只知道父親在自己母親剛去世不久便陸續娶了兩個女人,替代了他們心目中母親的神聖位置。
這就導致了在那男人死後,三嬸年老時,他們把她獨自留在了老宅里,互相推諉不肯為她養老。後來經過村委會的調解,三兄弟才勉強答應每個月輪流給她支付生活費,但還是不同意接她來自己新建的房子一起住。
三嬸辛苦半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落到了這樣的地步,她時常對著很久以前三叔砌的那堵牆發獃感慨。
反觀三叔,條件就好太多了。當年自從老婆離開後,他終於扛起了家庭的責任,照顧父親、支持孩子讀書、照料農田,事事親為。老了之後,女兒也因為好好讀書,在城裡有了好工作,買了房、結了婚。心疼自己的養父,於是把三叔接到了城裡一起住,順便幫忙照顧孩子,含飴弄孫,好不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