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紅的王心凌「翻不紅」芒果超媒

2022-05-31   每經影視

原標題:翻紅的王心凌「翻不紅」芒果超媒

「王心凌男孩」這個詞,放到上周,會讓資本市場兩眼放光。在「你一票我一票,心凌80還能跳」的口號下,芒果超媒率先吃到紅利,迎來一波股票上漲。

憑藉一首《愛你》引起無數「回憶殺」的王心凌 圖片來源:芒果TV視頻截圖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收盤,芒果超媒的股價報36.34元每股,跌幅為2.65%。資金流動上,公司的主力資金凈流出5968.97萬元。

「王心凌男孩」戰鬥力出現了問題?「王心凌的大火延長了行情,但股價上周都反饋過了,不能一直用一個概念長時間支撐股價。」5月30日,某文化行業分析師在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匿名表示。

「隨著市場越來越規範,依靠單部作品或者明星提升股價,已經難以走通。」資深人士表示。

「王心凌男孩」戰不動了?

《乘風破浪》第三季才過第二期,「王心凌概念股」已顯疲態,芒果超媒的股價連續幾個工作日下跌。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收盤,芒果超媒的股價報36.34元每股,跌幅為2.65%。資金流動上,公司的主力資金凈流出5968.97萬元,凈流出額在滬深兩市中排名第98,占當日成交金額的14.43%,占流通市值的比例為0.16%,近5日主力資金累計凈流入1.2億元,近30日累計凈流入1.46億元。

近30日芒果超媒主力資金凈流入一覽 圖片來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據WIND數據,5月30日整體的文化傳媒指數呈現1.01%的微漲,萬達電影、上海電影、橫店影視、光線傳媒、金逸影視等都實現了上漲。

「王心凌男孩」戰不動了?

時間倒回到5月20日,《乘風破浪》第三季播出,「甜心教主」王心凌以一首代表作《愛你》在舞台上閃亮登場。一出回憶殺後,王心凌相關詞條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炸出不少粉絲。

不少老粉表示,要將年輕時欠王心凌的票還回來,如何支持,買芒果超媒的股價成為最直接的方式。

股民交流中甚至流傳出:「心凌不奪冠,做空芒果台」「不成團就砸盤」的豪言壯語。

「《乘風破浪》第三季在播之前股價就上漲了,王心凌的大火延長了行情,但股價上周都反饋過了,不能一直用一個概念長時間支撐股價。」某文化行業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姐姐們」走過三季,曾數次帶給芒果超媒高光時刻。根據Wind數據,2020年6月中旬《乘風破浪的姐姐1》播出之後,芒果超媒的股價開始迅速上漲,從50元左右飆升至最高點的93元,股價漲幅超過80%。

幾個月後,《乘風破浪的姐姐2》與觀眾見面,但在豆瓣上相較於第一季6.7的評分,第二季僅有5.1分,未過及格線,口碑的失意也讓芒果超媒的股價大幅回落。2021年8月,芒果超媒再推出《披荊斬棘的哥哥》,卻未能如「姐姐」那樣提振公司的股價。

面對芒果超媒股價的回落,也有股民放言表示:「你會發現,心凌被芒果台耍了」「等甜心出局就砸盤。」

圖片來源:雪球app截圖

單部作品或者明星拉動股價已「失靈」

《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IP,曾讓芒果超媒在資本市場聲名鵲起。爆款作品拉動股價,成為早期影視公司的「神話」故事。

早在2012年,《人在囧途之泰囧》上映後,背後出品方之一的光線傳媒股價連日大漲,盤中一度觸及漲停,在影片上映的半個多月內,光線傳媒股價累計漲幅超40%。根據公告,該影片為光線帶來超3億元的票房分帳收入。

放入影視市場中,隨著爆款電影上映,股價便有一波大漲,案例不勝枚舉,但近幾年,這個「玩法」開始失靈了。

最知名的案例便是ST北文(000802.SZ)。

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和2019年的《流浪地球》上映後,ST北文分別迎來過漲停,但令業界意外的是,公司股價回落遠比想像的更快。

《我不是藥神》的正式公映日期為2018年7月5日,但片方自信先進行了點映,打響口碑。2018年7月4日~2018年7月6日,ST北文連續三日觸及漲停,這也助推了公司市值破百億。

但幾日後,影片仍在熱映中,公司的股價便開始持續回落,低點時跌到了9.52元每股,接近腰斬。

每一部爆款,在ST北文身上,普遍都發生過如出一轍的事情,這種股價短期「坐火箭」,中長期可能下跌的「劇情」,已是多次上演。2020年3月26日後,ST北文的股票正式跌破10元每股,並開始長期的下滑。截至2022年5月30日晚間收盤,ST北文的股價只剩下3.53元每股。

演員也成為上市公司的「定時炸彈」之一。明星彙集的《武媚娘傳奇》,曾為唐德影視貢獻收入4.66億元,這也成為唐德影視成功登陸A股的重要推手;2016年,《絕地逃亡》又為唐德影視帶來3億元收入,占當年電影板塊總營收的80%。

然而,當「陰陽合同」和偷稅漏稅事件後,娛樂圈進行了一波大整改,由幾位「劣跡」明星主演的《巴清傳》至今未能上映,這也壓得唐德影視難以喘息。

對於資本市場來說,爆款明星或者爆款作品可能會對影視股帶來短期炒作效應,但僅僅依靠單部作品或者明星,已難成為公司股價持續增長的「靈丹妙藥」。修煉內功,以創新內容助推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已是行業共識。

記者|畢媛媛編輯 |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