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擁軍情 ——黃陵縣紅嫂擁軍協會會長師燕的擁軍事跡

2023-08-02     延安發布

原標題:35年擁軍情 ——黃陵縣紅嫂擁軍協會會長師燕的擁軍事跡

師燕在為戰士們縫補衣服

位於全國雙擁發祥地延安市南端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這座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小城,流淌著聖地延安的紅色血液,曾3次獲得「省級雙擁模範縣」、3次獲得「市級雙擁模範縣」稱號,2016年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縣」。榮譽的背後,是軍民一家的魚水情深,是雙擁傳統在新時代的脈動。

在這裡,紅嫂擁軍協會會長師燕的名字熠熠生輝。35年來,由獨唱到合唱,她的擁軍故事,感召著更多的人加入了擁軍的行列,讓自己站成一座通往軍營的路標。

無怨無悔的「大姐」

35年,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師燕卻近乎執拗地跑了下來,無怨無悔。

兩件事讓師燕記憶猶新。

1995年春,黃陵橋山林區發生森林火災,她熟悉的一位戰士為撲滅林火,不慎從山崖上摔了下來,她去醫院探視時,從昏迷醒來後的戰士說:「我沒完成好任務。」這句話,深深地刻在了師燕的心裡。

1997年秋,黃陵遭遇強降雨,有居民不幸被滑坡的山體掩埋,看著戰士們冒著大雨和山體再度滑坡的危險搶救遇險群眾,師燕明白,這些戰士才是老百姓遇到危難時的鐵脊樑。

師燕的丈夫曾經是一名鐵道工程兵,這兩件事,深深地觸動了她,讓作為軍人家屬的她對軍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定要為這些戰士做些事!」師燕想。這一年,師燕29歲。

1988年,師燕家建了新房子,與縣武警中隊成了鄰居。看著軍營里戰士在烈日下出操,在寒風中站崗,在雨雪中巡邏,她的心也跟著走進了軍營。

家裡做了好吃的,她就給戰士們端過去;逢年過節,她會走進軍營,跟戰士拉拉家常。就這樣,她成了戰士們的「大姐」。

縫縫補補的「媽媽」

一枝一葉總關情。

師燕是個細心人,像媽媽總能聽到孩子的呼喚,她「聽」到了戰士們的需求。

發現戰士們因訓練破損的衣服要到2公里外的市場去縫補,就專門騰出一間房子,搬出封存起來的縫紉機,免費為戰士們縫補。看到戰士因訓練受傷胡亂包紮,她準備了創可貼、碘伏、雲南白藥、藥棉、紗布……

她像媽媽一樣牽掛著戰士們的事。

一次,師燕一家正吃午飯,一位戰士急匆匆走了進來,說自己的褲子因訓練不小心撕開,下午訓練還要穿,讓師燕幫幫忙。師燕放下飯碗就去縫補,沒想到縫紉機壞了,找鄰居修也沒修好,師燕步行到2公里外的市場去縫補,終於在戰士訓練前補好了褲子。

如果說軍營是戰士的大「家」,師燕家就是戰士們的小「家」。

師燕還專門準備了一間房子,供前來探親的戰士親屬住。有的住的時間長,戰士過意不去,想出一些住宿費補償,被師燕較真地拒絕了:「人出門又不能背著房子,掏錢住的地方還是家嗎,你把這個當家,就別提錢的事。」

師燕特意開了一扇後門,直通軍營,這條通道,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士兵走廊」。每天軍營的熄燈號不吹響,這扇門就一直開著。

這條走廊,串接著信任與關愛。

辦工資卡、領工資、轉帳……遇到這些事,戰士們都會交給師燕辦理。戰士們也像在家裡一樣,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最開心的莫過於傳統節日。包餃子、包包子、包粽子、做烙餅、送月餅……師燕做他們喜歡吃的各種飯菜。每年除夕夜,在千家萬戶團圓歡聚的時刻,師燕總會趕到軍營給未能歸家的戰士們包餃子,請戰士到家中過年。

最傷感的是老兵退伍。像為出遠門的孩子送行,師燕用她有限的收入為每位戰士準備禮物,或是一雙鞋墊、一個背心,或是一條床單、一雙皮手套、一把雨傘。說不完的叮嚀,相擁的淚水常常讓師燕很久才能緩過來。

35年來,師燕共送出鞋墊600餘雙、背心1300餘件、床單200餘條、皮手套200餘雙。

養傷戰士的「大娘」

「到我家裡來,我照顧你!」2018年夏,來自重慶的胡勇在訓練時腿腳骨折,和中隊領導溝通後,師燕把胡勇接到自己家中養傷,洗衣、做飯、理髮、洗頭、如廁,事事都精心伺候。

胡勇曾是個「留守兒童」,跟著奶奶長大。「小時候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媽媽見一面都難,沒想到在我艱難的時候,悉心照料我的人是阿姨您。」看著忙碌的師燕,胡勇哽咽著說。

師燕一把把胡勇摟在懷裡,說:「你守護國家,我守護你。在別人眼裡你是兵,在我的眼裡你就是兒子。」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胡勇僅用了兩個月就獲得了康復。

像革命年代照顧傷員的大娘,師燕照料著每一位需要康復的戰士。一位戰士因闌尾炎做了手術,師燕跑前跑後幫著照顧,直到康復出院。辦理出院的時候,戰士像兒子一樣挽著師燕,有人調侃說,這些戰士都快成你乾兒子了。師燕笑著回答:「有這麼多乾兒子,幸福……」

火熱軍營的「紅嫂」

漸漸地,師燕有了危機感。

「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我會想,自己年齡越來越大,這條擁軍之路總有走不動的一天,到了那天了該怎麼辦?」儘管兩個兒子對他說,「媽,等您老了,走不動了,擁軍之路上還有我們,我們一定替您走下去。」但內心的焦慮一天也沒有緩解。

2009年,師燕決定成立「紅嫂擁軍服務隊」,消息傳出後,多名軍人家屬聞訊後主動參與進來。2013年,在當地雙擁辦的幫助下,師燕又成立了「紅嫂擁軍志願者協會」,聚集了16位志同道合的姐妹。

「紅嫂志願者協會都是女的,收不收男的呀?」在師燕組織的一次書法愛好者進軍營活動後,黃陵縣書法愛好者楊秦生問。「當然,歡迎每一位有愛心的人加入。」於是,楊秦生成為「紅嫂」隊伍中的一位「紅哥」。

「紅嫂」的事跡感召著更多的人,到現在,紅嫂志願者協會已有會員50多人。

服務能力在提升。

每逢「八一」建軍節,紅嫂擁軍協會都會組織慰問演出,「紅嫂」們原創的小品《擁軍路上》、詩朗誦《致敬人民子弟兵》《因為有了你》《永恆的八一》等節目深受戰士喜愛。

服務的範圍在擴大。

2022年「八一」建軍節,「紅嫂」們特別邀請6位退役軍人講述軍旅生活,回憶崢嶸歲月,共話軍魂永存。

服務的形式在豐富。

組織當地有名望的書法愛好者進軍營,送文化、送祝福。組織中小學生進軍營,進行國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每過一段時間,紅嫂們都會聚在一起,進行一次頭腦風暴。

「對於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來說,軍營生活太單調了。」怎麼能讓戰士們的生活更豐富呢?師燕想到了黃土地上的傳統藝術——鼓文化。就這樣,30面腰鼓、10面抬鼓、大鼓、鑔等被送進了軍營。師燕從文化館請來老師為戰士授課。周末是戰士們的練習時間,每當聽到隔壁歡快的鼓聲,師燕就知道娃們這會兒一定很放鬆,在部隊過得很安心。

幾年來,黃陵縣紅嫂擁軍協會累計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100多場,參加演出2000多人次。

黃陵紅嫂擁軍志願者協會獲延安市文明委頒發的「最佳志願服務組織獎」;師燕曾多次榮獲省市縣「愛國擁軍模範」「中國雙擁」年度人物提名獎、「最美志願者」「最美擁軍人物」「延安最美奮鬥者」「延安好人」「延安道德模範」「陝西省優秀巾幗志願者」等多項獎勵。2020年12月,榮獲「省級愛國擁軍模範」稱號,《中國軍網》《陝西日報》《延安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她的事跡。

師燕說:「我只是做了一些瑣碎的事,這是任何一個普通人都能做的。今後,我還要帶領更多的姐妹加入到擁軍這一行列,讓雙擁的故事永遠寫下去。」

一種奉獻是對另一種奉獻的升華。「師燕們」的擁軍行動,滋潤著戰士們的心靈,夯實著軍營的地基。(記者 魯艦平)

來源:延安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5d1b8182f88b3982e9cdf9c9bbbdd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