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驗飛機比發明飛機更難?看完這群人的歷史你就懂了!

2023-04-28     正解局

原標題:試驗飛機比發明飛機更難?看完這群人的歷史你就懂了!

電影《長空之王》的上映,將一個群體,推到了大眾眼前,那就是試飛員。

試飛員,顧名思義,就是在戰機技術還未成熟之際,探索飛機的未知參數和極限的飛行員。

70多年來,共和國空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背後,就是因為有試飛員這個默默奉獻的群體。

但因為工作保密性的緣故,試飛員之前並不為大家熟知,直到電影《長空之王》占據話題輿論頭條,「試飛員」這三個字,才真正走進大家心裡的準備。

其實,最早開始,試飛員就伴隨著中國戰鬥機的成長。

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前,我國的飛機一直是藉助蘇聯的援助,直到19世紀60年代,我國的航空工業才進入獨立研製的階段。

科學家們幾乎是靠著自己的雙手,在白紙上畫出了我國的第一代戰機,但要讓戰機上天,試飛工作將十分重要。

當時還沒有「試飛員」這個名詞,擔任試飛員工作的,都是空軍中優秀的飛行員,而我國的第一批試飛員,都是從國外培訓歸來的。

當然,試飛員不看出身,共和國成立初期,就有「放牛娃」出身的試飛員,他叫滑俊。而與他齊名,成為中國第一代試飛員佼佼者的,則是50年代北京航空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王昂

1960年8月,滑俊成為試飛員,1978年10月的一天,他駕駛當時最先進的國產戰機進行「發動機邊界定型」試飛,任務細節是,在20000米高度以最大速度加力平飛1分鐘的重要數據。

但就當戰機需要提速猛衝的時候,飛機突然開始振動,滑俊從沒遇見過這種現象,這樣振動下去,會讓飛機嚴重受損,結果沒多久,聽著「嘭嘭」兩聲,飛機的兩台發動機全部停車。

面對突如其來的險情,滑俊沉著處置。

按照規定要求,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可以直接跳傘逃離的,但這也意味著寶貴數據的丟失。

所以滑俊並沒有選擇放棄,在戰機低於8000米的時候,滑俊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了第六次啟動,沒想到這次兩個發動機同時啟動了起來,滑俊用自己的處置,為我國保住了最珍貴的原型機,也保留了最為客觀的實驗數據。

有過同樣「神操作」的,還有王昂。

在一次進行「飛機性能」試飛時,當做完半滾倒轉,飛機退出俯衝,拉起轉入上升時,突然產生了劇烈的縱向俯仰擺動和左右搖晃。

劇烈的擺動讓王昂耳機脫落,因為多次撞擊,王昂的額頭都被碰腫了,而且隨著擺動頻率加快,王昂因為腦震盪幾乎昏迷過去,眼前也出現了「黑視」、「紅視」,一時間什麼都看不到了。

此時,王昂憑藉專業的素養和驚人的能力,果斷抓住駕駛杆,進行了踩油門,上升高度等一系列操作,戰機才逐漸恢復了平穩。

1980年1月3日,兩位副團長滑俊、王昂被授予「科研試飛英雄」榮譽稱號,並頒發一級英模獎章。

回憶那時候的場景,王昂激動地說,當時搞科研試飛條件艱苦,試飛員們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藍天奇蹟,正是他們擎起了新中國試飛研製工作的脊樑。

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長空之王》的首映禮上,王昂也被邀請,現場他還發表了對電影的觀感,感謝了導演和演員團隊。

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的試飛員培養逐漸體系化,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試飛員。

比如試飛員黃炳新,先後10次遇到重大險情,次次都化險為夷,並飛出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新型號戰機最大速度、最小速度、最高升限等10個「中國之最」。

他也被授予「試飛英雄」光榮稱號。

比如李中華,他幫忙攻克了「失速尾旋」總工程師李樹研究30年的課題,填補了我國三角翼戰機失速尾旋的空白。

再比如鄒延齡,他雖然不是試飛戰鬥機,但他在運輸機試飛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鄒延齡創造我國「運八」飛行史16個第一。

距離我們最近的,可能就是殲-20試飛英雄李剛了

他是殲-20的首飛試飛員,曾試飛過「飛豹」,之後到殲10、殲11、殲15,再到殲20,他一路見證了我國空軍武器裝備的光輝發展歷程。

全球航空先驅者、滑翔機的發明人奧托·李林塔爾曾經說過:發明一架飛機算不了什麼,製造一架飛機也沒什麼了不起,而試驗它才艱難無比。

試飛本就是一條艱辛的路,所以試飛員這個職業,才值得我們尊重。

試飛員們,是為我國磨劍的人,沒有他們,哪有我們今天國防的底氣?

所以,大家如果想了解這個群體,就去看看電影《長空之王》,見證試飛員的成長,見證共和國空軍的發展,我們也會因這個故事而驕傲自豪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3c90232faf37523ca9eb0d92fb4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