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迪克遜的二十年

原標題:湯姆·迪克遜的二十年

作為當代最負盛名的英國設計師之一和工業設計師中的翹楚,湯姆·迪克遜(Tom Dixon)在剛剛過去的米蘭設計周上,為他的同名設計工作室成立二十周年回顧展拉開序幕。這場名為「二十」(Twenty) 的回顧展,從米蘭出發,將經由紐約再巡迴至倫敦。展覽一共展出了20件作品,其中包括他早年間的一些經典之作,一部分對舊作進行二次創作的新 產品,以及一些實驗性的可持續新材料作品。

如同簇擁的肥皂泡一樣的「熔岩燈」(Melt),應該是迪克遜最為人熟知的作品。在更新版的熔岩燈中,新的二向色濾鏡被使用於光線的過濾技術中, 與強大的LED功能共同作用,將原本已極度豐富 的內部反射提供額外的色彩,流光溢彩的金屬感表面,既像懸浮在空氣中的神秘美麗的巨型海洋生物,又煥發著奇幻的太空時代美感。

湯姆·迪克遜在展覽現場

另一件經典作品,最初以回收輪胎製成的「S椅」(S Chair)已經歷了再生皮革、布料等多個版本的進化,在本次展覽發布的最新重製版中,S椅被出自知名乳膠服裝設計師南格·瑪格羅(Nange Magro) 之手的閃亮黑色乳膠材質緊緊包裹,在骨感的線條上,覆蓋上了一層性感的皮肉。如同瑪格羅經手的麥當娜、布蘭妮等明星造型一樣,舒適柔軟的曲線與滿含暗示的氣質,混合高級時尚的調性,似是鐵骨與媚骨同時包裹與支撐著使用者的身體,迪克遜將可持續材料、舒適、審美與嶄新的使用體驗,充滿戲謔地融合在了這件被多次創新重製的經典里。

一把「鳥鰻椅」(Bird Eel Chair)的材質則充滿了自然與古樸的氣息。一種原產於日德蘭半島的海草大葉藻,曾被島民們用來鋪設屋頂,如今被迪克遜用來代替鳥椅中本來的石油化工材料。這種可再生的海草資源,具有抗霉、強韌、耐火等優良特質, 且具有極強的固碳功能,可成為極佳的海洋碳匯, 人類對這種自然材料的運用,雖曾因大葉藻遭大規 模真菌感染而式微,但現代工業為它們找到了在隔音、家居等領域內的新用途。迪克遜將他的設計視為一種實驗性的平台,用以測試大葉藻等各種新材料作為家居材料的舒適性、功能性等各方面性能。

「軟木」(Cork)系列

而以菌絲在模具與框架上生長而成的「菌絲塔」 (Mycelium Tower)則將家居體驗擴張到了多重感官之上。除了溫和自然的觸感外,菌絲與麻類植物的結合使其成為了絕佳的擴香材料。迪克遜的兩種全新的植物基調的香氛「根」與「地下」,將兩種植物根莖薑黃與生薑的香氣浸染於密布的菌絲網絡里,再由其緩緩擴散進人們的生活空間中,帶來 一種關於自然、土壤與大地的別樣居住體驗。人類尋找能夠完全替代合成泡沫材料的過程一向艱難, 而在近幾年的探索中,植物、真菌類的材料研究似乎給這個領域帶來了新的希望。

「有很多新材料的實驗與探索都在進行中,但是能夠達到足夠成熟階段的並不多,還不足以代替長期以來被批量生產的舊材料。」迪克遜在一次採訪中這樣表示,「但這種情形正在改變中。」

「海德魯椅子」(Hydro chair)

「真正有趣的是許多舊有的材料正在被投入嶄新的使用方式里,例如菌絲材料其實並不新鮮。」迪克遜表示,對菌絲材料的運用靈感,正是來源於廣為人知的菌絲包裝材料創新。

在菌絲塔中出現的對嗅覺所營造的自然氛圍,以及對可持續新材料的探索,與追求設計創新的態度, 一直延續到了迪克遜最新的作品「軟木」(Cork) 中。有著流暢如雕塑般的外表的軟木系列家具,包括一把躺椅,若干鏡子以及邊幾,其深色帶有細膩紋理的表面,不僅僅傳達著迪克遜的美學語言,也散發著濃烈的軟木香味,而材質本身消噪的特性, 更是令其在有著聲學要求的家居環境里成為脫穎 而出的家具選擇。

「菌絲塔」(Mycelium Tower)

而這件名為「沉積」(Accretion)的作品,則是這場展覽上最受人驚嘆的作品。沉積是一系列被設計成於海底「種植生長」的金屬椅子,在微電流的影響下,金屬框架在海底逐漸生長出一層石灰岩外殼,在三年的生長中,椅子表面完全被粗糙的白色覆蓋,只留下框架的形狀依然可辨,即將迎來「成 熟收穫」。這個狂野的點子來自於科學家沃爾夫·希爾博茨(Wolf Hilbertz),他曾經提出可以運用一種名為「生物岩」(Biorock)的手段加速珊瑚生長,達成在海底「種植」城市的目的。迪克遜表示這 種方式下種植出來的水下建築具有絕佳的可持續前景,這些結構在海底不僅可以減緩海浪的速度, 而且在這種方式下生長的珊瑚比正常珊瑚生長快3 倍,這將有助於珊瑚礁在海洋中的回歸。

迪克遜對新材料、新使用方法的不斷探索與追求,與數字化為設計行業帶來的富足的生命力密 不可分。儘管迪克遜已坐擁無數經典作品,但設計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充滿實驗性的設計依然令他著迷。

「球形燈」(Globe Lamp)

「數字化對生產帶來的巨大改變充滿了趣味,每個人都在討論快速原型開發。」迪克遜以音樂製作行業的巨大轉變來類比數字化為設計行業帶來的變革,「你甚至可以在家裡用筆記本電腦做出一張專輯……同樣的,設計師們也擁有他們以前無法擁有的無數種設計生產手段,你可以在自家臥室里開創自己的品牌產品,然後以便捷的方式和便宜的價格 進行生產。」在這樣的環境下,保持獨特性成為一 種需要設計師去耗費額外精力完成的任務,但與此同時,就好像迪克遜依然在新材料的領域裡不斷探索一般,它也為工業設計的未來開拓著更多創造的可能,展開全新的發展圖景。(編輯:彌生)

文 Article / 焦雨儂 Jiao Yunong

圖 Pictures / 湯姆·迪克遜工作室 Tom Dixon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