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余華筆下的四本書,我才真正悟透了孤獨
只有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
你才不會在孤獨中沉淪。
作者:洞見yy
前段時間,董宇輝在採訪余華時說:
我始終認為,當下沒有人比余華老師更會寫孤獨了。
余華則表示:
因為我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孤獨的,或是受人排擠,或是不被理解,總會被各種形式的孤獨包圍。
是啊,孤獨是無處不在的,它會緊緊纏繞著每個人。
熬不過的人,就會在其中迷失,感到生活無望。
理解它的人,則能享受獨處,活出人生最好的模樣。
在你寂寞難挨的時候,不妨看看余華筆下這4本書。
看過書中人物的遭遇,相信你再也不會害怕孤獨。
1
余華曾在採訪中說:
「我最滿意的作品就是《兄弟》,其中最喜歡的人物就是李光頭。
他一路走來飽受非議,始終承受著一種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獨。」
李光頭小的時候,因為父親的偷窺醜聞,被人稱為「小流氓」。
無論走到哪裡,人人都避而遠之,沒有孩子願意和他一起玩耍。
成年後,縣裡沒有單位肯錄取他,他被塞到了幾近破產的福利廠里。
可這個廠里,只有十四個瘸瞎聾啞的殘疾人。
作為廠里唯一健全的人,他便自封為廠長,一心想要把廠子救活。
旁人都嘲笑他痴心妄想,不過是想過把官癮。
誰料他一個人跑去上海兜攬業務,把瀕臨倒閉的福利廠做得紅紅火火。
縣裡見他頗有能力,就正式任命他為廠長。
沒過多久,他卻主動辭職,打算下海經商。
鎮上的人都認為他傻,放著鐵飯碗不要,非要去自討苦吃。
果然,第一次創業的李光頭賠得傾家蕩產,只得靠撿垃圾為生。
周邊的人又開始嘲笑他,他的哥哥也勸他找些正經事做。
可他並不覺得羞愧,反而一個人整日泡在垃圾堆里,思索新的出路。
後來,李光頭瞄準了垃圾再利用產業,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一步步打造出覆蓋全球的廢品回收產業鏈。
就這樣,他在無人理解中踽踽前行,最終成為全國首富。
想起了羅翔教授的一句話:誤解是人生常態,理解反而是稀缺的例外。
每個人的處境與認知不一樣,所以不管做什麼,都會有人不理解你。
比如,達爾文年輕時整日研究蟲鳥,周圍的人就說他不務正業;陳忠實辭職回家寫作,村人都嘲諷他是個傻子。
直到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陳忠實寫出了《白鹿原》,旁人才恍然大悟。
人這一生想要為自己而活,就不要害怕無人理解所帶來的孤獨。
就像梵谷所說:
人的靈魂里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卻只能看到淡淡的青煙。
不祈求他人的認可,耐得住寂寞,才能真正地回歸自我。
2
《在細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孫光林6歲那年,因為家中貧困,被送給鎮上的一對中年夫婦收養。
沒過幾年,養父母相繼離世,他又只好回到親生父母家中。
可這時,父母與兄弟們卻將他視作不祥之兆,本能地排斥、疏遠他。
大多數的時間,孫光林都是孤身一人坐在屋後的池塘邊發獃。
偶爾,他也會躲在暗處偷偷瞧著兄弟們玩耍、嬉戲。
他也曾努力融入這個家庭,可得到的卻是變本加厲的欺負。
有一次,哥哥與弟弟玩耍時,不小心打破了弟弟的頭,鮮血直流。
孫光林見狀,趕忙跑到田間呼喚父親救治弟弟。
誰知,等父親回到家後,哥哥與弟弟卻合起伙來誣陷是他打傷了弟弟。
父親不問青紅皂白,暴打了他一頓不說,母親也更加冷落他。
孫光林傷心不已,從此愈加沉默寡言。
直到他上了高中,讀過了很多書,才突然明白:
只有自己考上大學,才能跳出這個被排擠、被忽視的環境。
此後的日子裡,他很少回家,也不交朋友,只是儘可能抓住一切細碎的時間學習。
通過兩年的苦學,他考上了北京的大學,順利逃離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地方。
畢業後,他又落戶北京,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新生。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避免孤獨,不受人排擠,總是盲目合群。
卻不知你的合群,只會使自己卑微,令人更加瞧不起你。
《夏目友人帳》里說,努力成長是在孤獨里可以進行的最好的遊戲。
在你不受人待見的時候,與其討好他人,不如在獨處中精進自己。
當你變得更加出色,自然就能破開迷局,見到更廣闊的天地。
3
央視名嘴朱軍曾在節目中詢問劉若英:「你為什麼總給人不急不躁,淡定強大的感覺?」
劉若英笑道:「因為我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你終究要一個人扛生命中所有的苦難。」
人生不易,誰家的鍋底沒有黑?誰的生活沒有難?
這世上沒人有會一直替你遮風擋雨,你總要經歷無人幫襯的孤獨。
只有咬緊牙關,拼盡全力,你才能扛過所有的難關。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父母早逝,更沒有兄弟姐妹。
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他家徒四壁,連請媒婆牽線搭橋的錢都付不起。
為此他到處借錢,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幫他。
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空蕩蕩的屋中發愁。
最後,還是他狠下心來賣了血,才娶來了「豆腐西施」許玉蘭。
可許三觀還沒過上幾年好日子,他9歲的大兒子許一樂就闖下大禍。
一樂在玩鬧時,不小心用榔頭打破了方鐵匠兒子的頭。
許三觀根本無力賠付高額的醫藥費,只能任由方鐵匠把家中的值錢物件搬空。
妻子許玉蘭在一旁尋死覓活,三個年幼的兒子,也餓得哭爹喊娘。
許三觀坐在門檻上猛吸著煙,抬起頭才發現,妻子和孩子都眼巴巴地看著他。
無奈之下,他心一狠,只得獨自踏上了賣血的路。
就這樣,許三觀這一生前前後後賣了11次血,卻沒有一次為自己。
歷經風雨,他總是一個人,撐起了家中的一片天。
仔細想想,許三觀的經歷,何嘗不是你我的人生縮影。
小的時候還能事事依仗父母,可越往前走越發現:
依賴自己的人越來越多,可自己能依賴的,卻越來越少。
日子總是問題連著問題,而我們獨自面對著千軍萬馬,身後卻空無一人。
就像作家劉亮程寫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獨地過冬。
你只有獨自扛下所有的風雪,才能等到生活的春暖花開。
4
莫言說,我們最後都會變成孤獨的人。
年輕時,不管你多愛熱鬧,多喜歡交朋結友;往後走,再多的朋友也有一個個離開的那天。
到最後,只留你一人落寞地停留在原地,然後嘗遍世間孤獨。
《活著》的主人公福貴就是如此,他的一生都在與親人告別。
福貴年輕時因為嗜賭,將家中祖業一夜敗光。
年邁的父親因此氣急攻心,沒幾天就病死了。
丈人看他不爭氣,一氣之下也把他的妻子家珍接回了娘家。
父親的離世,妻子的離開,讓向來養尊處優的福貴頓時就沒了主心骨。
那段日子,他只是一個人整天坐在茅坑前發獃、哭泣,人也變得越來越憔悴。
直到妻子家珍從娘家歸來,他才從渾渾噩噩中清醒,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然而,就在他以為生活又燃起希望的時候,他被抓走當了兵。
等他逃回家時,母親已然病逝。
來不及過多的悲痛,他又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失血慘死,女兒難產痛苦離世。
終於,妻子家珍受不住喪子喪女之痛,也跟著撒手人寰。
家人一個接一個地離開,到最後,這世間只剩福貴一人孤獨地活著。
可他並沒有絕望,而是買了一頭老牛,一人一牛每日在田間勞作。
日暮時分,當他站在地頭,看到炊煙從農舍升起,心中又再次點燃生活的希望。
余華在《活著》的序言中寫道: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因為親人會離你而去,朋友會與你走散。
無論是誰,都只能伴你一程,剩下的旅途,你終究得自己一個人走。
只有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你才不會在孤獨中沉淪。
哪怕孑然一身,你也能在獨處中找到生命的價值,然後微笑地活著。
余華說,再也沒有比孤獨的無依無靠的呼喊聲更令人戰慄了。
漫漫人生路上,總會有無數個孤單落寞的時刻。
它可能是你的委屈無人理解,也可能是你的艱難無人幫襯。
但無論如何,你只能獨自忍受,默默前行。
當你熬過了那些孤獨的日子,一定會迎來屬於你的新生。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