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超44億元,如今毛利率只剩2.2%,《中國好聲音》運營商再闖港股

2022-05-19     話娛

原標題:吸金超44億元,如今毛利率只剩2.2%,《中國好聲音》運營商再闖港股

近日,《中國好聲音》背後的星空華文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

其在招股書中表示,按2020年收入計,星空華文是中國最大的綜藝節目IP創造商及運營商,市場份額為 2.0%。

2012年,星空華文推出中國最受歡迎的歌唱比賽節目之一《中國好聲音》,該節目創下中國季播持續時間最長的綜藝節目的記錄;創造及運營了《蒙面唱將猜猜猜》、 《中國好歌曲》等綜藝IP,並與優酷共同製作了網絡舞蹈比賽節目《這!就是街舞》。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星空華文的音樂庫有8522個IP,包括在明星歌唱類節目創作期間製作的3546個現場音樂錄音、為簽約藝人製作的3016首歌曲以及1,960首歌詞及音樂作品。

此外,星空華文還擁有並運營龐大的中國電影IP庫。包括757部過去幾十年在香港製作的廣受歡迎的中國電影,如《猛龍過江》、 《精武門》、《倩女幽魂》、《胭脂扣》等,並且在2020年10月,星空華文的劇集《閱讀課》拍攝殺青,這是其首次 製作劇集。

星空華文自稱為中國文娛相關IP行業的市場領導者,但其資本之路,卻顯得比較坎坷。

01

三次IPO被否,曾估值200億

資料顯示,星空華文成立於2021年3月,前身是被大名鼎鼎的燦星文化。2021年8月,燦星文化與星空華文傳媒電影完成重組,改名為星空華文,並在2021年11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但之後失效。

2012年,燦星文化通過復刻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打造了《中國好聲音》,節目第一季在浙江衛視播出後,立刻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綜藝。

多年以來,該節目不僅捧紅了吉克雋逸、張碧晨、吳莫愁等一大批素人歌手以及讓眾多明星再度翻紅,也讓背後的製作公司燦星成為炙手可熱的行業獨角獸。

天眼查顯示,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燦星文化就融資18.5億元,其中還不包括燦星文化的創始股東轉讓老股套現的2.15億元。在2018年的融資中,燦星文化的估值已經高達170億元。該年的老股轉讓中,燦星的估值更是高達208億元。

在《中國好聲音》大火的那幾年裡,燦星文化曾多次衝擊「綜藝第一股」。

2014年,趁著《中國好聲音》的火熱勢頭,燦星文化董事長田明提出分拆上市方案,燦星文化跟隨母公司星空傳媒赴港上市,其兄弟公司夢響強音則在A股上市。後來由於星空傳媒股權架構大調整,赴港上市計劃被迫暫停。

燦星文化並未就此放棄,將目光轉向A股。2018年7月,燦星文化獲得阿里巴巴等資方的3.6億元戰略投資。彼時又有新聞報道稱,燦星正在IPO途中。

據悉,2018年、2020年,燦星文化先後兩次提交招股書,2020年5月,燦星文化擬登陸創業板,募資金額為15億元,但均以失敗告終(在此期間,煜盛文化在港交所上市,成為了綜藝節目第一股)。

02

巨額商譽成包袱

燦星文化兩度折戟A股的原因,可能與當年高價收購夢響強音有關。2016年3月,燦星文化以20.8億元的高價收購了夢響強音的全部股權,帶來了19.7億元的商譽。

2021年2月,深交所否決燦星文化的IPO申請,給出的意見為:公司股權架構設計複雜,認定實際控制人的理由不充分、披露不完整;2016年燦星文化收購夢響強音,形成商譽金額為19.68億元,2016年計提減值損失3.47億元,上述會計處理未能準確反映發行人當時的實際情況。

現在來看,收購夢響強音並不是一樁很好的生意。2021年星空華文音樂IP運營及授權業務產生收入1.2億元,自身吸金能力不強。

此外,收購夢響強音產生的商譽更是拖累到燦星文化的業績。

2020年,星空華文虧損0.28億元,2021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3.52億元,前者主要因2016年3月收購夢響強音夢響強音在2020年錄得商譽減值3.87億元,後者主要是由於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產生的收入減少以及商譽減值。

星空華文在招股書中多次提到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綜藝節目IP創造商及運營商,但不得不正視的是,公司近年來綜藝節目IP運營及授權帶來的收入呈逐漸下降的趨勢。

2019年~2021年,綜藝創造的營收分別為13.41億元、10.09億元、8.80億元,分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74.2%、69.9%和78%,毛利率分別為39%、37.7%和24.3%。

而對於2020年、2021年收入下降的原因,《中國好聲音》這一王牌綜藝的吸金能力趨弱是關鍵。

03

《中國好聲音》毛利僅剩2.2%

2015年至2021年,《中國好聲音》系列累計為其吸金超44億元。但在2015年,《中國好聲音》能吸金11.4億元,而2019年-2021年三年合計創造的收入還沒有2015年多。

近三年間,《中國好聲音》給星空華文創造的收入從2019年的4.905億元下降至2020年的3.245億元,再降至2021年的2.52億元;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46.6%降至2020年的16.8%,再降至2021年的2.2%。

目前,吸金能力不斷下滑的《中國好聲音》依然是星空華文旗下最賺錢的綜藝,其次是《這!就是街舞》。

2019年~2021年,《這!就是街舞》系列分別貢獻了1.84億元、2.11億元、2.39億元收入,毛利率分別為20.8%、27.6%、34.9%。

《這!就是街舞》等成為熱門綜藝並持續創高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此前燦星文化對單一節目系列依賴較大的情況。但整體而言,如今的星空華文無一能挑大樑的節目。

如今,《中國好聲音》已經播到第十季,《蒙面唱將猜猜猜》拍了五季,《這!就是街舞》已走過了四季。考慮到市場上層出不窮的新綜藝,這些節目能夠擁有「龐大而忠誠的觀眾群,深受熱門IP吸引」,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星空華文收入下滑的背後是綜藝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台播綜藝收視、廣告雙下滑;網綜毛利明顯過低。

想來,作為中國目前綜藝內容生產能力最強的公司,燦星文化尚且感受到如此大的壓力,其他中小綜藝內容公司的生存狀況更不樂觀。

有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很多綜藝項目都處於停滯狀態,新開的S級的綜藝都少。而且綜藝不像劇集,更多的是依賴招商廣告盈利,現在各大公司都採取』降本增效』,製作環節都在壓縮成本。

《這!就是街舞》的導演陸偉近日在接受「骨朵」的採訪中透露,受上海疫情影響,燦星上海本部封閉,正在播出的《了不起!舞社》錄製受限。

按照規劃,4月底《了不起!舞社》就應該只剩下最後一場總決賽錄製,但現實情況是,節目錄完第一次公開演出後就停了。

疫情防控除了讓節目錄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讓綜藝內容人在逐漸喪失對內容的掌控力。

過去品牌的主要訴求是節目本身氣質、理念與品牌價值觀是否契合,節目冠名是為了擴大觀眾對品牌的認知,而現在品牌都有帶貨需求。這可能導致節目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平衡失調。

陸偉提到,疫情也增加了招商的難度。只有在招到商後才能確定節目最終落定,一旦招不到商,籌備了大半年甚至一年的項目突然間消失也非常有可能。「整個市場的蛋糕變小了,以前吃一口就能吃到蛋糕,現在估計需要吃十口才能咬到,但只要能吃到,大家就還能活著。」

作者/ 湖南豬血丸子

責編/ 如謙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3580bbad4647f6db60375128edf7b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