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看待邊防和海防?這6條​中國兵法名言值得一讀

2023-11-09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古人如何看待邊防和海防?這6條​中國兵法名言值得一讀

清朝末年,清廷內部圍繞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問題曾發生爭論,兩派以李鴻章和左宗棠爭論尤為知名。

其實關於邊防海防,中國古代軍事家們歷來都有過深入的思考和見解,今天就為大家分享 書中的六條兵法,一起讀讀收藏吧!

《中國兵法名言選編》

吳如嵩 主編

一部系統、全面彙輯並點評古代兵法名言警句的精品力作

1.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注釋】

1) 武侯:戰國時魏國國君,文侯之子,名擊,諡武。

2) 西河:指今山西、陝西兩省之間的那一段黃河。

3) 中流:在水流之中,半途。

4) 顧:回頭。

5) 德:即德政,指有利於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績。

【譯文】

魏武侯乘船在西河裡順流而下,途中,回頭對吳起說:「真美啊,山河如此險固,這是魏國所以能夠鞏固的根本啊!」 吳起回答說:「 (國家的鞏固)在於國君的德政,而不在於山河的險要。……假若大王您不修明德政,那麼,與您同船的人都可能成為您的敵人。」

2.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

【注釋】

(1) 戎狄:亦作 「戎翟」,古民族名。先秦時華夏地區稱西方少數民族曰 「戎」,北方少數民族曰 「狄」。後泛指西北少數民族。

(2) 河南:黃河以南地區。

【譯文】

秦始皇兼并天下後,就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向北驅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的土地。(他)修築長城,憑藉地理形勢,來控制險要的關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餘里。

3.邊陲之戍,用保封疆;禁衛之師,以備巡警,二者或闕,則生戎心。國之大防,莫重於此。

唐·陸贄《陸宣公奏議》卷二,《奏草二·論敘遷幸之由狀》

【注釋】

(1) 封疆:疆界,邊界。

(2) 闕:缺。

(3) 戎心:敵人入侵的野心。戎,古代泛指我國西部的少數民族,這裡指敵人。

【譯文】

邊防部隊,是用來保衛疆界安全的;禁衛部隊,是用來巡行警備京師的,二者如果缺一,就容易給敵對勢力發動戰亂造成可乘之隙。國家的最大防務,沒有比這兩方面更重要的了。

4.海防之要,惟有三策:出海會哨,毋使入港者,得上策;循塘拒守,毋使登岸者,得中策;出水列陣,毋使近城者,得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則無策矣。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卷六,《直隸事宜》,翁大立語

【注釋】

(1) 塘:築土防水的堤岸、堤防。這裡指海塘,即為阻擋海潮侵襲而修

築的人工堤岸。

(2)水:指護城河。

【譯文】

海防的關鍵,只有上中下三策:(我兵船主動)出海巡哨會剿,不使敵人侵入港口的,是上策;沿海塘堤岸防守,不使敵人上岸的,是中策;在護城河之外列陣拒敵,不使敵人接近城池的,是下策;不得已而守城,就不是可取之策了。

5.平倭長策,不欲鏖戰於海上,直欲邀擊于海中,比之制御北狄,守大邊而不守次邊者,事體相同,誠得先發制人之意。國初更番出洋之制極為盡善。至於列船港次,猶之棄門戶而守堂室,浸失初意。宜復祖宗出洋之制。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卷十二,《御海洋》,楊博語

【注釋】

(1) 海上:這裡指近海,下文的 「海中」 則指外海。

(2) 北狄: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明代主要指韃靼。

(3) 大邊、次邊:明王朝北部有兩道防線,在外的稱 「大邊」,在內的稱「次邊」。

(4) 浸:逐漸。

【譯文】

平定倭寇的好辦法,是不要與敵人在近海激戰,而應力求截擊敵人於外海。這好比防禦北方的韃靼,要守大邊而不守次邊,道理是一樣的,(這樣才)真正符合先發制人的原則。本朝初期輪番出兵禦敵於外海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至於把兵船駐泊港內,就像放棄門戶而只守堂室,逐漸違背了原來的意圖。應當恢復祖宗外海禦敵的制度。

6.古人云:「守險者必先設險於險之外守之。」其所謂海戰之重兵,……當設戰艦,備火攻,而謹斥堠,以迎擊於淞海之上。賊未泊岸則當夾水而陣,以遮擊之。賊既及岸,則當隨其賊艘所泊之處而直搗之。此則海上格鬥之兵也。

明·鄭若曾《籌海圖編》卷十二,《御海洋》,茅坤語

【注釋】

(1) 淞海:指吳淞口一帶的海域。

(2) 遮擊:截擊。遮,攔住。

【譯文】

古人說:「守險的人,一定要先在險要的外面設置險要,並嚴密防守它。」 所謂海戰的重兵,……應當設置戰艦,預備火攻器材,嚴密偵察警戒,以迎擊敵人於吳淞口一帶的海面上。如果倭寇尚未停船靠岸,就應當夾水布陣,以截擊它。如果倭寇已經到岸,就應當向敵船停泊的地方發動攻擊。這就是在海上與敵格鬥的部隊。

《中國兵法名言選編》

吳如嵩 主編

中國兵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筆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由兵學研究泰斗、新中國《孫子兵法》研究領軍人物吳如嵩老將軍主編的這部《中國兵法名言選編》,是老一輩中國兵法研究專家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文化貢獻,這集中反映為:一是體大思精,分類科學;二是造詣精湛,學術厚重;三是結構完備,精彩迭呈;四是貫通古今,注重啟迪;五是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兵法名言選編》一卷在手,即可盡攬中國兵學文化之絕代風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黃朴民

編輯推薦:

《中國兵法名言選編》繫結合時代需求及兵學研究最新發展重編而成。當年《中國古代兵法精粹類編》(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出版後,曾產生很大影響,並獲評全國優秀圖書。但三十餘年過去之後,作者在兵學研究領域不乏新的建樹,而世界軍事的發展又呈示日新月異的氣象,無論是充分汲取作者兵學研究上的最新心得,還是結合世界軍事變革新形勢,及時在借鑑歷史、古為今用方面與時俱進,有所創新,都有必要對原書做大的修改和充實,從而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兵學文化,培育全民族的剛毅進取精神,強化全民國防意識,增強文化自信貢獻力量,提供啟迪。基於以上的編寫宗旨,此番重編,在原書基礎上增刪換改、精益求精,使該書的價值和特點更為突出。該書選材上起商周,下迄清末,囊括經、史、子、集四部以及出土文獻。編者對浩如煙海的兵學資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甄選出最能反映中國兵學精要的名言粹語千餘條,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編者團隊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選用善本,比勘異文,考究詞義,確保了注釋譯文簡明準確,信而有徵,並結合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的時代特點,對中國古代兵法精髓加以新的省思和發掘,對「評述」、「例證」部分補充完善,以期滿足時代需求,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內容簡介:

本書編者從150餘部兵書戰策、經史著述以及其他古籍中精選論兵名言千餘條,勒編為《戰爭篇》《國防篇》《謀略篇》《作戰篇(上)》《作戰篇(下)》《治軍篇》《後勤篇》等七章,各章又縷分若干節(目)。其中,「注釋」、「譯文」疏解疑難文字;每節(目)之末置「評述」、「例證」,闡發重要兵法原則。幫助讀者通過兵法名言以領略古人的哲思和智慧,憑藉「評述」、「例證」以理解兵學思想的要義,從而把握中國兵學發展的脈絡,感受中國兵學文化的永恆魅力!

主編簡介:

吳如嵩,1940年生,貴州省銅仁市人,著名《孫子兵法》研究專家,首批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軍事科學院歷代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出版有《徜徉兵學長河》、《孫子兵法淺說》、《孫子兵法新論》、《孫子兵法新說》、《中國軍事通史》(編委會第一常務副主任)、《孫子兵法辭典》(主編)等專著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曾獲國家圖書獎、全軍科研特等獎、軍事科學院重大貢獻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