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蘋果」敗也「蘋果」,歐菲光為何轉型之路越走越黑?

2023-04-17     財經無忌

原標題:成也「蘋果」敗也「蘋果」,歐菲光為何轉型之路越走越黑?

文 | 蕭田

分手之痛肉眼可見,歐菲光(002456.SZ)的虧損還在繼續。

4月10日,面對外界的壓力,歐菲光在投資平台回應投資者時,釋放了不少"好消息",比如,公司已有多個VR/AR成功實現轉量產;在智能汽車方面,公司依託在光學光電領域的技術優勢,深度了布局智能駕駛、車身電子、智能中控等產品。

雖然戰略進行的有條不紊,但這些卻並沒有提振到歐菲光「跌跌不休」的股價。截止當日收盤,歐菲光收盤價為5.38元/股,僅微漲0.19%。

作為光學產業頭部廠商,歐菲光深耕相機光學賽道20年,而自被曝被踢出「果鏈」後,公司經營狀況便一蹶不振。

為了減少負面影響,早日回到經營正軌,近幾年,歐菲光一直在尋求自救,試圖從消費電子單條腿走路,到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光學領域多條腿走路。

年初,歐菲光發布2022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1億元—52億元。此前2020年與2021年,公司已分別虧損19.45億元、26.25億元。

三年近百億的虧損,讓這位昔日風光無限的「果鏈一哥」再次處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按深交所相關規定,凈利連續三年為負,被退市的風險就此埋下。

啃個「毒蘋果」傷了三年,歐菲光如何懸崖自救?財經無忌將從以下三個維度探討,歐菲光的求生之路會給整個果鏈企業帶來哪些思考與借鑑:

1. 作別「果鏈」後,歐菲光為何「全虧光」?

2. 什麼制約了歐菲光的轉型之路?

3. 歐菲光們的失速引擎還能否重啟?

從高光時刻到至暗時刻,歐菲光為何連年虧損?

對於此次的業績下滑,歐菲光在業績預告中給出了7點理由,包括戰略升級、研發提前投入等,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智慧型手機業務上的失速。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去年行業大環境確實不景氣,舜宇、丘鈦等光學模組大廠的業績都在大幅下滑,但歐菲光虧損如此之多是沒有想到的。」

現在有多落寞,當初就有多光鮮。

作為國內知名的光學鏡頭廠商,歐菲光最初只是從事光纖通訊精密薄膜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在成立三年後,蔡榮軍、蔡高校兩兄弟作價439萬元從創始團隊接手,正式執掌歐菲光,並從研產紅外濾光片開始進入光學光電行業。

直到2016年,歐菲光收購主營微攝像頭模組和光學鏡頭的廣州得爾塔,正式打入「果鏈」,成為蘋果在中國的30家供應商之一。一年後,歐菲光市值最高達到700億,勢頭直逼發展比自己早近20年的舜宇。

彼時,歐菲光風光無兩。在一線銷售工作十多年光學行業資深人士說,「當時大家打單,只要碰到歐菲光就發怵,因為毫無勝算。」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的是, 進入蘋果供應鏈,是歐菲光的高光時刻,也是由盛轉衰、進入至暗時刻的重要轉折點。

2020年7月,歐菲光被美國商務部宣布列入實體清單成了「脫鏈」的導火索。當年9月1日,「蘋果將歐菲光從其供應商名單中剔除」的消息傳出,歐菲光股價從19元/股開始直線下行。

2021年3月16日,歐菲光正式公告,與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採購關係。此消息一出,歐菲光遭遇連續兩個跌停板後,股價迅速下跌,徘徊在8元附近,到了2023年4月12日,截至收盤,歐菲光股價僅為5.51元/股。

被踢出果鏈,給歐菲光帶來的不僅僅是股價波動,更重要的是對營收影響巨大。

財經無忌梳理財報數據發現,2019年蘋果是歐菲光的第二大客戶,為歐菲光貢獻營收116.98億元,占其當年總營收的22.51%。可到了2020年,蘋果就超過華為成為歐菲光的第一大客戶,貢獻營收達145.12億元,占其當年總營收的30%。

對歐菲光而言,與蘋果結束合作,一方面是失去大客戶的訂單,另一方面是失去穩定收益的訂單,如此一來也讓歐菲光的營收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市場飽和,技術發展瓶頸,5G推動作用低於預期,性能過剩,消費信心不足等一系列因素,中國消費電子歷經過去數年狂奔之後開始陷入到增長停滯階段。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不足12億部,全球年出貨量同比下降12%。

在這之中,華為就曾是歐菲光的重要客戶之一,但因特殊原因淡出主流手機市場,這對歐菲光的產品銷量與營收又是一層打擊。

2022年的具體財務數據還沒有發布,但歐菲光已經處在了前所未有的被動局面。如何求生,是其要傾力完成的答卷。

歐菲光的破局之路為何「難上加難」?

歐菲光給出虧損的另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研發投入亦影響了業績表現。

在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中,歐菲光解釋虧損原因時提到:「公司目前正推動戰略升級,大力發展智能汽車、VR/AR及IoT生態等新領域創新業務,提前加大研發等投入,對本期業績產生了一定影響。」2022年半年報顯示,歐菲光的研發投入達到7.12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9.16%。

事實上,蔡榮軍一直沒有放棄過自救。在2021年4月市場策略專場會中,歐菲光提出要做好四件事:

光學要繼續拓展新業務;非手機鏡頭要開闢新領域;微電子領域要分出家居事業部,重點發力掃地機器人和智能門鎖;深耕環視及ADAS攝像頭等智能汽車類產品。

其中,一個最具想像力的賽道就是 智能汽車領域的業務。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正成為汽車行業競相角逐的陣地。作為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視覺傳感器,車載攝像頭行業有望高速發展。

據機構預測,2022年中國市場乘用車攝像頭搭載量將同比增長24%至近6600萬顆,2025年搭載量將超1億顆。與之相對應的,全球車載攝像頭市場規模有望於2025年達到241億美元,對應2018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為9.7%。

而實際上,早在2015年,歐菲光就已經將目光投向智能汽車領域。通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公司順利成為國內整車廠商的一級供應商。2018年,歐菲光又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進一步加強在車載鏡頭方面的布局,推動智能汽車業務發展。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被公司寄予厚望的智能汽車業務開展的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好。

截至2022年6月底,歐菲光的智能汽車業務實現營收5.96億元,超過了該業務2020年全年收入之和,較2021年同期增長了1.83億元,同比增幅44.31%。但業績增長未能體現在收益上。

圖源:歐菲光2022半年報

對比來看,歐菲光智能汽車業務的毛利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不斷下滑。該數據2021年上半年為0.61億元,2022年上半年只有0.34億元。對比2020年和2021年的該數據,前者為0.88億元,後者為0.15億元。

反映到毛利率上,以全年統計,智能汽車業務毛利率一路從2017年的23.96%降至2021年的1.48%。這意味著,歐菲光的智能汽車業務正在遭遇增收不增利的問題。

細究背後,在財經無忌看來,這是因為雖然賽道空間廣闊,但「群狼環伺」,歐菲光想要擴容分羹並非易事。

一方面,歐菲光遭到了同行的「背刺」。

舜宇智領(舜宇光學旗下)、立景創新(立訊精密旗下)、丘鈦微、聯創電子等消費類電子跨界的玩家,對智能汽車業務虎視眈眈。

以從歐菲光手中接盤得爾塔科技(曾是歐菲光為蘋果供應攝像頭模組的關鍵子公司)的聞泰科技為例,其已經在進入車規級攝像頭賽道,覆蓋從CMS、ADAS、DIMS、電子後視鏡、環視等應用領域,並藉助公司在多家主機廠、Tier1、晶片供應商等生態鏈的上下游建立的合作關係。

去年,聞泰科技還在內部調整組織架構,將原屬二級部門的車載事業部升格為一級部門BG6,全面負責開展汽車電子業務。

另一方面,在實力不俗的原賽道玩家面前,歐菲光也並不占據優勢。

以汽車攝像頭業務為例,國內市場參與者多為上市公司(包括傳統手機、安防攝像頭等數家頭部企業),各家實力不俗。同時,這些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把汽車業務作為未來的潛在主力賽道,市場競爭只會愈演愈烈。

更何況,博世、大陸、法雷奧、采埃孚、德賽西威、TTE、海康汽車電子等傳統汽車賽道玩家,都是汽車攝像頭模組賽道的狠角色。

智能化汽車零部件市場正進入一個全新的競爭周期。作為新晉玩家的歐菲光切入各細分賽道,或許只能通過價格優勢撬開一個口子,這一點無可厚非。

但相較於其他跨界同行和傳統玩家, 對盈利追求更為迫切的歐菲光如果長期處於增收不增利,也終究陷入惡性循環。現在只是難,以後會更難。

陷入「崇禎死彎」,歐菲光的失速引擎該如何重啟?

在《潛規則》一書中,作者吳思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崇禎死彎。

明崇禎皇帝是一位勤政自勉且具有高度責任心的皇帝,他抱有匡復大明王朝、成為「中興之主」的強烈意願,并力圖有所作為。但由於前幾代皇帝種了累累惡果,面對王朝危局,崇禎越努力反而越不幸運,甚至還加速將明朝推向了滅亡的深淵。

某種程度上,歐菲光和許多其他果鏈企業現在的遭遇是一樣的,都陷入到了這樣的一個「崇禎死彎」。

一方面,蘋果作為全球硬體的領頭羊,能夠成為蘋果供應商是中國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情。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加入果鏈之後,意味著業績的穩定增長,

這主要體現在營收增長率上。比如2018年以來,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和藍思科技三家的營收增長率均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其中立訊精密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長率,最差的藍思科技也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率。

得到國際大廠的認可, 果鏈企業還獲得了另一層「隱形福利」——估值提升。

以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為例,其在2019-2020年兩年間,股價翻了3倍,而歌爾股份更是翻了4.4倍。

也正是因為這些「甜頭」,進入果鏈的企業大多都選擇追加產線,爭取吃到最大的份額。其中立訊精密在2019年擴產項目多達4個,投資金額達27.48億,相當於把2018年的利潤全部投入擴產線。

然而深度的業務綁定使得果鏈們在蘋果面前的議價空間狹小,翻開果鏈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果鏈企業毛利率水平還沒有蘋果的凈利率水平高。

一組數據顯示,34家果鏈A股上市公司2021年平均毛利率為21.23%,中位數為18.37%,平均銷售凈利率僅為2.76%,中位數為5.30%。無論是平均銷售毛利率還是銷售毛利率中位數均低於4722家滬深A股企業。

跟著蘋果「混」,三天餓九頓。這樣的結果又讓果鏈企業極度依賴蘋果,從而缺乏戰略的前瞻性和遠見。

在一次接受外界的採訪中被問到歐菲光為何成功,蔡榮軍曾自豪的說道:「我常年處在第一線,長期奮鬥在產品、市場、技術和合作夥伴的前線」

事實的確如此,回顧「果鏈」之前的歐菲光,從紅外截止濾光片全球第一、建成當時中國大陸唯一全自動化CCM生產線、指紋識別技術全國第一……歐菲光在屢次業務轉型中屢戰屢勝,多次彎道超車。

可惜的是,進入果鏈讓過去具備一定「硬實力」的歐菲光變得「慵懶」,從此抱著一條大腿走路,即依賴蘋果這一大客戶和只專注手機業務,從而導致錯過了轉型的最佳時機。

前文提到,歐菲光早在2015年便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遠比當下已經意識到了蘋果依賴症,並紛紛向新能源汽車布局的果鏈企業要早很多,但直到被踢出果鏈後,歐菲光才將戰略重心傾斜到這一塊。

如今,從智慧型手機到智能汽車已經成為了果鏈企業開闢第二曲線的共識——兩者都具備對舊產業深度替代的潛力,這意味著兩個產業的演進歷程有可能呈現相似性。雖然前者後知後覺,但在穩定營收和充足現金流之下,留給歐菲光的路是越來越窄。

好在,繼南昌國資「拯救」歐菲光之後,一直在加緊布局光學光電產業的合肥也向歐菲光伸來了「橄欖枝「。背靠這顆新大樹,歐菲光能否花開,也許還需要一點小小的造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2e0268447ec2b534f33a556293ca7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