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張賀
一家公司,上市20年只被調研1次,卻有800家機構持股,其中社保基金持有逾9年。最近十年不蹭熱點、不做併購,股價卻上漲超10倍,市值達700億元。
這樣的公司不多,華魯恆升(600426.SH)算是一個。
2021年年報顯示,華魯恆升去年營業收入和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分別達到266.36億元和72.54億元,同比增長103.1%和303.37%。並且預計今年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43%-55%。
然而亮眼業績傍身,華魯恆升股價雖在今年無視股市萎靡而堅挺,卻也在24-41元區間震盪逾1年。在10年上漲超10倍後,如此表現不免讓人心生疑慮。
當全球能源價格暴漲,石油、天然氣愈加奢侈的時候,去年曾大漲大跌的煤炭竟也體現出性價比了。這使得華魯恆升作為國內煤化工龍頭,再次進入部分投資者的視野。
然而,起家於德州化肥廠的華魯恆升,最初的業務十分單一。在2002年上市時雖然形成肥料、化工、熱電三大業務板塊,但仍以尿素和甲醇為主,其中尿素營收占比在80%以上。
上市後,華魯恆升著力延伸產業鏈。
IPO募投項目——大型氮肥裝置國產化工程項目是我國第一套大氮肥國產化項目。2004年投產後,新增合成氨30萬噸/年產能。此後幾年,華魯恆升除了深耕尿素,還擴大DMF(二甲基甲醯胺)產能,新建醋酸、醋酐裝置。
2010年完成18.5億元的定增用於醋酸裝置改造項目後,華魯恆升的資本開支步伐明顯加快。並且從縱向延伸擴大至橫向延伸。不僅布局煤制乙二醇,還嘗試石油化工以純苯為原料製備環己酮、己二酸、丁辛醇等產品。
來源:wind,國海證券研究所
經過近20年的發展,華魯恆升尿素產能已從上市時32萬噸/年,提升至當前的180萬噸/年。同時還延伸出醋酸50萬噸/年、DMF 33萬噸/年、己二酸32萬噸/年、乙二醇55萬噸/年、己內醯胺30萬噸/年、丁辛醇20萬噸/年和三聚氰胺10萬噸/年等產能。抗風險能力和競爭力明顯提升。
伴隨著業務擴張,華魯恆升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也一路走高。即使受周期下行及疫情影響,2019和2020年營收連續下降,2002-2020年營收CAGR仍達到20.59%,凈利潤復合增速達到22.58%。
華魯恆升的財務狀況堪稱上市公司「三好學生」。
得益於持續不斷的技術改進、規模效應以及高附加值產品的拓展,2012年以來華魯恆升毛利率和凈利率呈上升趨勢,從2012年14.55%和6.45%,提高到2020年21.37%和13.71%。總體高於華昌化工、魯西化工、陽煤化工等可比公司。
其凈資產收益率(ROE)已連續8年保持在10%以上,2020年低谷期仍有12.11%。而且其ROE保持高位並非是財務槓桿導致,畢竟近三年資產負債率都維持在25%以下。
跨過2019和2020年的低谷,2021年伴隨行業的高景氣,華魯恆升各方面業績指標大跨步提升。除了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其毛利率、凈利率分別提升14.12和13.52個百分點,達到35.49%和27.23%。ROE更是達到驚人的38.46%,同比提升26.35個百分點。
即使各產品價格及原材料成本表現不一,華魯恆升也可依靠其柔性生產線,根據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盈利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實現效益最大化。
然而,柔性生產線不是萬能的。華魯恆升1季度業績預告,相比此前披露的1-2月經營數據中,約110%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明顯下降。業績發布後,股價之所以沒有跟勢下跌,根本原因在於有新的增長點。
作為一家煤化工企業,華魯恆升的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常年保持在3%以上。在經過營收翻倍增長的情況下,2021年仍達到3.36%。
大手筆的研發投入,使華魯恆升有充足的技術條件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新材料、新能源是重點方向。
華魯恆升逐步切入尼龍6、尼龍66、PBAT可降解塑料以及高端溶劑DMC(碳酸二甲酯)和DEC(碳酸二乙酯)等高附加值領域。根據公告,其德州基地 30 萬噸 DMC 項目、30萬噸己內醯胺裝置已於10 月初投放,與己內醯胺配套的 20 萬噸/年尼龍 6 切片等項目預計今年上半年投產。
其中,DMC被稱為當今有機合成的「新基石」,國內需求集中於電解質溶劑和PC(聚碳酸酯),二者占比分別為35.6%和33%。華魯恆升通過乙二醇聯產工藝生產DMC,可充分發揮柔性聯產優勢,未來有望受益於電解液需求的釋放。
尼龍66較尼龍6擁有更高的韌性、熔點,更低的吸水性,因此主要用於高端工業領域如汽車、電子、航空等領域。近兩年尼龍66關鍵原材料己二腈的國產化獲得突破,華魯恆升則擁有生產尼龍66的主要原材料己二酸,國產尼龍66未來幾年的發展值得期待。
規劃建設的荊州基地更是引人關注。荊州項目一期包括100萬噸尿素、100萬噸醋酸和15萬噸DMF,二期則包括20萬噸BDO、3萬噸PBAT、10萬噸NMP新材料項目。荊州基地有助於突破山東能耗指標和環境容量限制,並在用水和產品運輸方面優勢顯著。
為了完成產品升級和產能擴張,華魯恆升還於今年實行了股權激勵計劃。從該計劃可以得知,華魯恆升認為2024年將迎來業績爆發,將考核標準設定為2024年營業收入達到2020年的160%及以上。
來源:華魯恆升公告
結合國海證券所統計的在建項目情況,華魯恆升有多個項目預計將於2023年底投產,因此2024年確實有望迎來業績爆發。這大概也是支撐華魯恆升今年股價的重要原因。
只是今年全球局勢及各類資產價格的表現表明,不確定性將是未來的一大特徵,在原油、天然氣價格暴漲之後,歐洲對俄羅斯煤炭實施禁令,也將對全球煤炭的供需造成影響。煤炭價格能否穩定仍是未知。而原材料價格的波動也將對華魯恆升的成本產生影響,疫情的反覆則會對產能建設形成干擾。華魯恆升多個項目能否順利於2023年投產,充滿了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