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芊和 任平生
一部好電影,
不但將熟悉的人生場景具體化,
以輕鬆自然的方式滋潤孩子的心靈,
而且還蘊含著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引發孩子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下面這5部經典動畫電影,
每一部都蘊含著極深的教育意義,
關於愛和被愛、自我認知、夢想、親情......
每個推薦都附帶了觀看資源,
非常值得收藏。
《頭腦特工隊》
給孩子最有用的情緒教育
獲得第8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片長:95分鐘
適合年齡:5歲+
關鍵詞:情緒認知科普
拿破崙說: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為什麼這一刻會如此悲傷?
原來憤怒的時候,人會變成這個樣子。」
如果你想讓孩子認識、管理自己的情緒,
那沒什麼比皮克斯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更適合了。
天真快樂的小女孩兒萊莉,
在父母的呵護下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她的頭腦中留下了許多關於童年生活的回憶。
這一切感受的創造者,是她大腦中的5個頭腦特工隊隊員:
樂樂、憂憂、怕怕、厭厭和怒怒。
它們代表著人類不同的情緒,
如它們的名字一樣,
控制著萊莉的喜怒哀樂,塑造著萊莉的性格。
爸爸的工作調動打破了一切,
萊莉不得不告別自己最好的小夥伴,
她非常不捨得,很哀傷。
陌生的環境、逐漸失落的友情讓萊莉無所適從,她害怕。
這個時候的台詞是這樣的:
「萊莉的個性群島,全部停擺。」
「情緒」在電影里,是擬人化的。
萊莉不開心,頭腦特工隊歷盡千難萬險,「重建」萊莉的大腦總部。
於是,萊莉變化了,
不再壓抑自己的悲傷和難過,
開始在父母面前釋放情緒,最終重回快樂。
這部電影用無與倫比的創意,
給我們進行了一場心理學科普。
它會讓孩子更加深刻地了解自我成長的過程。特別是生命中的那些「負面情緒」的重要作用:
悲傷讓我們停下來思考,變得深刻;
恐懼使我們未雨綢繆,保證安全;
憤怒為我們劃出底線,不被侵犯;
厭惡阻止我們跟風從眾,活出自我。
《尋夢環遊記》
給孩子最好的「死亡」教育
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片長:105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死亡 親情
這部電影被譽為皮克斯動畫的巔峰之作,
以回憶與遺忘的情感核心,講述了一個關於親情、死亡和愛的故事。
電影里說:
每個人都會經歷三次死亡,呼吸停止時,是生物學上的死亡;
舉行葬禮時,是社會學上的死亡;
當他被這世界上最後一個人忘記時,才是真正永遠的死亡。
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
都會害怕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離開,
等到年齡更大一些,會逐漸經歷身邊親人的衰老和失去。
在這個完整的體驗中,
孩子開始了解生命的有限性,了解逝者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更需要「死亡教育」的出現。
而這部電影,便能夠幫助孩子看清楚「親情、愛、離別」的意義:你只要活在愛你的人心中,你便永遠不會「死去」。
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一心想要成為音樂家,
卻遭到了整個家族的強烈反對。
一場意外中,米格穿越到了亡靈國度。
這個國度里的人,亡靈是靠著別人心中駐留的記憶,才能繼續活下來。
所以,米格必須在太陽升起之前得到一位親人的祝福。
《尋夢環遊記》有著驚艷的特效,
一改傳統認知中黑白的死亡基調。
瑰麗的燈火萬家,
明亮艷麗的墨西哥風,
曲風也悠揚動聽,很適合小孩子觀看。
當米格對著快老成一尊雕塑的太奶奶唱起那首《Remember Me》,
曾經的小女孩終於被喚醒了記憶——她記起來了,那首父親為自己寫的歌,充滿了濃濃的愛意。
孩子是需要死亡教育的,
因為死亡教育,歸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
也是愛的教育。
這部電影會讓孩子明白:
死亡最可怕的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被所愛之人遺忘。
即使沒有人能夠戰勝死亡,但愛會讓生命成為永恆。
《心靈奇旅》
給孩子最有意義的價值教育
獲得第9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2021)
片長:101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人生意義 平凡的意義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
如果終將平凡,那這一生還值得嗎?
我們給孩子講了太多的夢想、目標和意義,
這一次讓我們給孩子講述一場關於「平凡」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喬伊是一個中學音樂老師,
他有一個爵士樂的夢想,想組樂隊,做更多的唱片。
但由於現實壓力,
夢想和生活無法兼備,身邊人也不理解他。
某一天,
他終於得到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演出offer,
卻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掉入了下水道。
這次意外,他的靈魂和身體分離,去到了一個叫做「生之來處」的地方。
他也因此遇到了另一個名叫22的靈魂。
22討厭去地球生活,一直找不到生命的「火花」。
所以,「22」已經在「生之來處」遊蕩了幾千年。
22陪伴著喬伊重新返回地球,再次體驗了一次人生,也是一次新啟發的開始。
當喬伊認為理髮師肯定會因為無法成為獸醫而難過時,
理髮師卻說:
不能成為獸醫也沒什麼,我作為理髮師也很開心。
這部影片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開了生活哲學命題,
把經歷了豐富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細節,
完美幻化在作品裡。
「普通」和「不普通」的人生,要怎麼界定?
電影重新定義了「幸福」的價值:
枝頭掉落的樹葉,街頭鼓起的排風。
地鐵里忙碌人群中的歌聲,角落裡飢腸轆轆時的披薩,
這些平凡的東西,
是生活中最真實的美好,
也是最不平凡的東西。
關於這部電影里反覆提到的「火花」,
最後導演給出了答案:
不是人生目標,而是你想要熱烈地生活的那一刻。
如何活出人生的精彩,找到生命的意義?
這部電影是在告訴孩子,也在告訴家長: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當你愛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當你跑在追夢的途中,就擁有了最充實的人生。
《飛屋環遊記》
給孩子最美好的情感教育
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片長:96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夢想 愛情
這又是導演皮克斯講述的一個美好童話,
關於愛和夢想:
即便垂垂老矣,你已經不在,
但因為愛著你,
所以要帶著曾經的共同夢想,再去冒險。
影片的開頭,短短十幾分鐘的無聲畫面,
講述了一對夫妻從激情追夢的年幼時代,到溫馨相伴的半生光陰。
卡爾和愛麗志同道合,
有著共同的夢想,
那便是去南美洲失落的「天堂瀑布」探險。
兩人一起長大結婚相伴到老,
可生活中各種突如其來的意外,卻讓為探險而存下來的錢一次次用完。
時間改變了一切,兩個人由黑髮變成白髮。
探險的夢想沒變,可愛麗卻去世了。
原本不善言辭的卡爾變得性格怪癖,因為房屋拆遷,他成了遠近聞名的釘子戶。
為了完成妻子的畢生心愿,
卡爾決定帶著滿是回憶的老房子,
去實現曾經的探險夢。
色彩斑斕的氣球帶著老屋子平地而起飛向空中。
途中,卡爾的飛屋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小男孩羅素。
於是,兩人一起開始了一場刺激且完美的探險之旅。
卡爾不僅實現了老伴愛麗的遺願,
也用愛和夢想,
重新拯救了自己。
「我總是記得那些無聊的小事情……」
「感謝你給了我精彩的一生」
當卡爾翻開愛麗的日記才發現:
原來在愛麗心裡最美好的事不是去冒險,
而是和他相依相偎的那些日子,
如此溫馨、珍貴。
看完電影,孩子會明白:
相守一生的感情、勇敢無畏的冒險、單純至極的心靈……
這些東西,是如此迷人,如此珍貴。
《青春變形記》
給孩子最好的青春期教育
片長:100分鐘
適合年齡:6歲+
關鍵詞:成長 煩惱 青春期
利落的刀工,嫻熟的顛勺,精準的用量……這不是什麼「舌尖上的中國」,
而是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片——《青春變形記》。
這部外國動畫片,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元素:
唐人街的紅色燈籠、祠堂的青瓦粉牆、媽媽的翡翠色旗袍。
13歲的華裔女孩「美美」生活在一個充滿中國文化的家庭,
中式母女之間有「毒」又有愛的羈絆被電影展現得淋漓盡致:
媽媽對女兒高標準嚴要求,百分百「為你好」,干涉女兒的社交友情。
隨時隨地站在女兒身後,關注著孩子的一切。
一次偶然的機會,
媽媽發現了情竇初開的美美藏在日記本里的秘密,
當母親充滿控制的愛撞上了女兒敏感的青春期,
由此,一場叛逆女孩與完美老媽的戰爭開始了。
片中最別出心裁的設定,
便是用一隻紅色小熊貓來隱喻少女的青春期,
13歲的美美只要情緒一激動,就會變身成紅色小熊貓。
就如導演石之予說:
每個人的青春期,
都會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隻情緒化的、荷爾蒙分泌旺盛的野獸。
在成長的陣痛中,
原本乖巧的美美一時無法在「聽媽媽的話」和「追隨自我」間找到平衡:
是把心中「任性的野獸」封印起來?
還是勇敢成為「真正的自己」?
影片最後,美美做出了遵從內心的選擇,
而媽媽也在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後最終釋懷,選擇了理解美美。
如果你家孩子敏感易怒,一定要帶他去看這部電影,
如果你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一定要和他一起看這部電影。
從少年走向成人,每個孩子都是曾經的我們,他們也將長成未來的你,
孩子的青春期,又何嘗不是父母的治癒期。
寫在最後:
好的教育不是枯燥的說教和嚴厲的管控,
而是讓孩子在娛樂中受到教育,
在快樂中有所收穫。
孩子的成長教育,
也不應該由大人強行灌輸。
當孩子自己和電影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
這背後得到情感體驗,
是最真實自然的,也是最深刻的。
一部好電影,給予孩子的成長是無窮的。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身邊的父母和孩子。
讓孩子自己在電影作品中主動去感知,去領悟,去成長,並收穫心靈的幸福和平靜!
—— End ——
作者:芊和,熱情的生活家,冷靜的思考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沿著路走,直到把自己變成路。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