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放假大學生,被這「磨人精」坑得全網看笑話

2024-01-11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第一批放假大學生,被這「磨人精」坑得全網看笑話

時來運轉,打工人對大學生的羨慕,在大學生終於結束考試周、放假回家這一刻,跌落到了谷底。

當全網大學生複習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已經被最親的人給惦記上了。

最害怕的事情不是重點忘記背、考場拉肚子、老師卡績點,而是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無比熱情地關心啥時候能放假、準備哪天回家。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對面急切的心情和不想藏著掖著的巨大目的性。

沒錯,大學生即將切換身份,從青春靚麗男大女大成為一天崩潰八百次的帶娃工具人。

眾所周知,還沒有結婚的姑姑小姨、舅舅小叔統稱為德華。

尤其是大學生,擁有著寒暑假這種得天獨厚的先天帶娃優勢,能夠全方位脫產式扛下育嬰師的重任。

德華,全名江德華,《父母愛情》中風風火火、直來直去的男主妹妹,以一己之力帶大了哥哥家的五個娃。

她身上有很多標籤,沒啥文化的五六十年代農村大姑娘、說話不經大腦的「土包子」。

乍看起來跟當代00後八竿子打不著,然而在這個高鐵上又擠滿了返鄉大學生的節點,德華成為了無數年輕人的帶娃icon。

人們親切地叫著她名字的後兩個字,以紀念她在被娃團團圍住的逆境中迎難而上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態度。

郭濤飾演的男主深知自己身為堂堂的團級幹部,怎麼能天天在家洗尿布。

嘴上說著不就請個保姆的事兒,最後還是搬出了自己的冤大頭好妹妹。

大學生清澈程度跟德華如出一轍,一到假期就正式戴上了德華面具。

博主@薯條媽媽的弟弟在學校時候是一頭髒辮走在潮流最前線的酷guy,到家穿上睡衣,化身抱娃暴走的保姆阿姨。

@薯條媽媽

薯條舅舅專升本成功上岸之後,最開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她姐。

舅舅的看孩子賣身契,再續上了兩年。

姐姐甚至還放出狠話,弟弟去哪兒上學,她跟孩子就搬到哪兒,重新定義什麼叫學區房。

雖然大學生們約莫著能讀出其中的玩笑成分,但那種被賴上了的恐懼還是伴隨著整個放假回家的時間線。

就如同2500月薪的工作找不到人干,卻能收到上百份大學生的簡歷,願意免費打黑工只為換個實習證明

6500月薪的住家保姆捨不得請,家裡放寒假的大學生正好拿來用用。

長大後猛然發現自己就是高中地理課上說的廉價勞動力,再一咂摸,其實是被迫上崗的免費耗材。

德華不僅是人名,還是一組持續性幹活的動詞,一種勞碌命的形容詞。

博主@鋼鐵背鍋俠在進家門那一刻,被小孩們圍在中心,要貼貼要抱抱。

命運的齒輪悄悄轉動,看小孩的滔天折磨,已經劈頭蓋臉開始往下砸了。

你以為收穫了一群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實際上得到了一群無惡不作的「小惡魔」。

@鋼鐵背鍋俠

這邊要帶著做遊戲,努力維持幾個娃之間極容易毀於一旦的短暫平衡;

那邊得盯著寫作業,拼音、十以內加減法、手工作業全權包辦;

還要用餘光留意著玩剪刀的小屁孩,找準時機教育亂丟東西的搗蛋鬼,拿出耐心哄一哄覺得自己被欺負了的鼻涕蟲......

我一開始點進視頻還在納悶,博主IP地廣東溫度應該也沒高到要穿短袖,越往後看越理解。

這麼多孩子要帶,攤誰身上不得汗流浹背啊。

德華在劇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為娃奔波忙碌,胸前、臂彎常出現一個或兩個娃,娃都快成了人物出場的標誌性道具。

而這位博主讓人忍不住懷疑她有著三頭六臂。

手臂上托著一個,手邊提溜著一個;

一邊輕輕搖晃身體,哄睡懷裡的;一邊輕撫搖籃里好不容易睡著的。

姑姑帶娃,好笑程度:10%;德華都沒那麼慘,好笑程度10000%,不得不說當年德華還是演得太保守了。

雖然放了假宅在家,一看微信步數三萬六。

負重前行的大學生,為了全家人的整體幸福,過上了007的生活。

在學校里,想翹節早八,只需要一遍又一遍倔強地摁掉鬧鐘,再厚著臉皮央求舍友幫忙簽到。

回家之後,懶覺睡不了一點。

早上六七點,小外甥小侄女使出吃奶的勁兒爬上ta舅ta姑的床,坐頭上、騎身上、戳臉、扯耳朵......

抱著不弄醒不罷休的強大信念,讓ta舅ta姑從噩夢中驚醒,眼前出現一張人畜無害的嫩臉,想發作又只能錘一下床泄憤。

@阿果日記

要知道,他們可能凌晨三四點才睡。

畢竟整個白天和磨人小孩睡著之前的夜晚,都不屬於自己。

「我們去看看小姨在幹嘛」「你小叔那兒有好玩的,快去」「你小姑可想你了,好不容易回來一次,多跟她玩玩」。

像極了老師上課突然來一句「我們點個同學來回答一下」,如臨大敵的感覺從學校蔓延到了最溫馨的港灣。

只有夜深之後躲進被窩玩會手機,才感覺這具身體恢復了點知覺。

幫助大學生提前體驗打工人報復性熬夜,小娃娃們有心了。

當年德華坐船來到哥哥在的小島,快到岸時激動得狂招手。

看到嫂子隆起的肚子,為雙胞胎的即將帶來感到興奮。

這時雙倍的快樂,預定了將來雙倍的辛苦,命運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並轉嫁到了孩子姑姑身上。

如果有人覺得德華的關鍵屬性在於帶的娃數量多,那顯然是錯估了形勢。

德華不是一比一還原的家庭組成成分,而是一種灰頭土臉的精神狀態。

僅僅一個娃就足夠產生巨大的精神衝擊,讓人將小孩這種新物種剝離出人類族譜。

回家前還沒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大學生們,或許在想著趁工作前多陪陪家人;

回家後高強度陪著玩耍、哄著學習、顧著安全,甚至不如逃出家門打個寒假工。

就像大家都在調侃孩子是嫂子生的,產後抑鬱的是德華」,

不少網友說自己帶娃前躍躍欲試,有種接觸新鮮事物、遠離成人複雜人際關係的淡淡興奮;

實操三天之後,已經看破紅塵、恐婚恐育,對什麼其樂融融合家歡的描述下意識覺得是科幻片場景。

小孩確實沒被社會這個大染缸污染,但也沒受過社會毒打,還沒變乖變聽話。

一不小心就能被小娃娃氣哭,人家咬你掐你打你還不能還手。

@都是甜的呀嘻嘻

面對這些話還說不利索甚至只能在地上爬的小孩,千萬不能輕敵。

首先需要做好直面物理攻擊的心理準備,練就對小孩尖叫的選擇性屏蔽和硬往身邊湊的戰術性躲避。

ta釋放高分貝噪音、你戴耳機打遊戲看劇,然而同時要承受被家人數落的風險;

ta來你床上撒潑、你去樓下避風頭,不過大機率會被要求帶上跟屁蟲一塊出門遛彎。

表面物理問題、實則情感問題,如果不能儘快進化到對哭聲的情感性免疫,將被人家狠狠拿捏、內耗個不停。

有網友一看小侄子哭,就總覺得自己虧待了他,仔細回想有沒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身為壓榨鏈底端的德華,心腸不能太軟,否則將成為帶娃界巴甫洛夫的狗,被哭聲牽著鼻子走。

還得注意別被大餅忽悠了,剛上學小孩說以後賺錢了給買豪車買別墅,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就好。

還不如給超負荷勞動的小舅舅小姑捶捶腿,當一下小姨小叔叔的大頭兵、把微信二維碼遞到遇到的crush跟前。

除此之外,承壓能力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挑戰。

一方面是生怕他們磕著碰著、吃了亂七八糟的東西,這根弦繃久了不亞於精神虐待。

期末考試前兩天通宵鏖戰,不過幾十個小時的事;看孩子,那可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暗淡日子。

另一方面是需要全盤接收來自小屁孩的無端「造謠」。

拉他們的力道重了點,可能就會被告狀「小姨打我嗚嗚嗚」;

手頭有點事情要忙,不能做到對小孩的每一句廢話和每一個動作事事有迴音,就有不小的幾率被扣上「不帶我玩,大壞蛋」的帽子。

大學生們一回家,就成了00後版德華,腦袋嗡嗡響,雙手雙腳騰不出一個能自己支配的手指頭。

以後相親可以備註:未婚未育,有十二年帶娃經驗,陪玩、哄睡、穿衣、喂飯、輔導功課等方面均為專業級別;

得到了不摻雜血緣關係的認可,每年寒暑兩季供不應求、無一個假期處於空閒狀態。

還是端水大師,先給姐姐看半月外甥女,再幫堂哥帶倆周小侄子,輪流上工,服務意識一流。

擁有哥哥或者姐姐的,小時候倒是享了一些做壞事有大的頂包、出去玩有人罩著的福,完全沒考慮長大之後要償還的債。

現如今當年的投資終於見到回頭錢了,一有放假的風聲,哥哥姐姐比大學生本人還兩眼放光。

怪不得網友銳評,《父母愛情》應該改名為《德華帶娃記》。

每一對還能享受二人世界的年輕小夫妻背後,都雄偉站立著一位拉扯孩子的德華。

德華是一種靠自己撐起一個家的處境,是一輛不允許掉鏈子的高性價比共享單車。

哥嫂出門約會,留小姨在家苦哈哈守著倆娃,敬妃大半夜數磚頭也就這般淒涼了;

美其名曰把德華帶上一起去旅遊,原來是給德華換了個地方帶娃,姐姐姐夫倒像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婦。

每當小夫妻兩情相悅、大秀恩愛之時,這種「累死俺算了」的樸素心聲就構成了浪漫氛圍的最佳對比色。

2.14情人節和七夕分別被嵌入在寒暑假的版圖之中,嚴重懷疑這是一出針對德華的陰謀。

大學生自己談不上戀愛就算了,還得一邊眼睜睜看著別人你儂我儂,一邊嘗夠帶娃的滋味。

德華老哥江德福夸自己能幹,夸媳婦能生養,眉梢眼角止不住的得意。

觀眾們忍不住要為德華發聲,他倆能把日子過那麼好,可多虧了德華忙前忙後辛苦帶孩子,不是親媽勝似親媽。

部分大學生德華們開始轉換心態,反向利用帶娃,促進身心健康。

有「欺負」侄子的,以報這些年來被親哥各種使喚、嫌棄、言語攻擊的大仇。

搶人家玩具、講恐怖故事,故意當面吃零食不分享、得出賣靈魂對著小姑小姨猛吹彩虹屁才分給人家;

再咧開嘴找一個最美的角度跟小哭包來張合照,鈕祜祿·德華起駕回家。

@駱駱

也有利用德華身份猛敲竹槓的,收一分錢辦一分錢的事。

想堵住吐槽你閨女是煩人精的嘴?給兩百零花錢;

不想讓德華天天窩家裡帶著孩子看動畫片?給買個iPad就教外甥女學英語。

@小奶禾

還有一些隱形的福利,是長線回報,一旦獲得將產生極大成就感。

勤勤懇懇帶娃數載,十年後將收穫一名「忠實無比的僕人」,指哪兒打哪兒,德華的話就是聖旨。

我一個朋友從大二開始幫她表哥帶娃,現在小外甥長得比上層冰箱門下沿高出一個頭了。

只要有外甥在的地方,她從來不用自己開冰箱拿飲料喝,小孩還很貼心,知道抽兩張紙擦擦外壁水汽再遞給小姑。

不過在那之前,得先當上德華。

這個世界的能量守恆無處不在,有人上大學之後就一直背著德華的人設,每逢假期仿佛重回高三。

也有人想當德華而不得,只恨自己哥哥沒出息,帶娃的苦繞著自己走。

劇里的德華帶大了五個孩子,孩子們跟她賊親,真的把德華當半個媽對待。

不少網友也分享了自己在帶娃過程中收穫的感動,那是種人與人之間最原初的情感。

都說一個人在不在意自己,要看ta願不願意拿出自己最珍視、最稀有的東西。

有錢人時間寶貴,還沒有經濟獨立的大學生生活費寶貴,德華帶的娃們零食玩具寶貴。

小外甥小侄女願意拿一張奧特曼卡換德華晚一天回學校,也願意坐在德華房間門口等德華起床,手裡捏著一直沒捨得自己吃都捂化了的巧克力。

我們集體玩德華梗,其實也是因為德華被需要、被認為是信得過的大人、被孩子們喜歡和想要靠近。

對這些把身邊人視為全世界的孩子們來說,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會永遠念著你的好。

靠著一個寒假的「悉心栽培」,小侄子、小外甥女說不定能向德華「進貢」壓歲錢。

剛上崗的大一版本德華啊,別心急,鍛鍊的機會多得很,至少還有三個寒假四個暑假留給你們慢慢磨練心性。

寒來暑往間見識養娃之險惡,戀愛腦逐步被摘除,直至一丁點不剩;事業心被整個點燃,越燒越旺。

幾年之後,將從任勞任怨的江德華蛻變為當今網際網路最頂級人設——

過年回家給小孩猛發紅包的小姨、小舅舅,不相親、不結婚也沒人敢吱聲。

@CC雨涵

至於要把這破班上到除夕的打工人,一天不上班、一分鐘沒回消息公司彷佛就要破產。

摸魚的時候看看一天不帶娃這個家就要散了的德華,瞬間覺得坐在工位上熬時間倒也沒那麼難受了。

還沒看夠?點擊視頻,看開年爆劇《繁花》中的黃河路,在現實里到底有多富?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德華,你的福氣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