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書寫時的失誤方式主要包含錯字、落字及顛倒三種類型。
一、錯字
(一)、塗抹雌黃、鉛黃等顏料後重寫。
(二)、直接覆蓋錯字重寫。
(三)、直接將正字縮小一號寫在錯字右側或寫在正文最後。
(四)、標記錯字後將正字寫在後面或右側(畫塊面、圈、豎線)。
(五)、在錯字右邊打點後將正字寫在其後或右側( 打一點、兩點、三點、四點、十點)。
1、在錯字右邊打一點。
2、在錯字右邊打兩點。
3、在錯字右邊打三點。
4、在錯字右邊打四點。
5、在錯字右邊打十點。
(六)、在錯字右邊以小字符寫「卜」字作刪除符號。
就目前所見,單字錯誤的情況上述所有處理方式都適用。如果是連續多字(包含及超過四字)錯誤的情況,以畫塊面、圈、豎線塗抹錯字後將正字寫在後面或右側的處理方式為首選。
二、落字
書寫落字,常常見於書者書寫過快或對內容不熟悉的情況。對此,古人有以下三點常見處理方式。
(一)、直接將落掉的字補寫在上下字之間的空隙處右側是針對落字失誤最簡易的處理方式。
(二)、在兩字中間打一點後,再在點右側補寫落字的方法,所補字數要比上一種方法的承載容量更大。
(三)、畫線補漏字在右側適用範圍也很廣,實可視作在打一點補寫落字方法的衍生。
三、顛倒
詞句顛倒,在詞語方面出現機率比較多。有時,為了文章的邏輯性,書者調整前後句也會應用顛倒符號。
具體來說常見使用方法分為以下三種:1.在顛倒字間隙右側寫「乙」字;2.在顛倒字間隙右側打「」符;3.在顛倒字、句間隙穿插畫「乙」字形符。
(一)、在顛倒字間隙右側寫「乙」字 ,蘇、黃、米三人都見有使用。
(二)、在顛倒字間隙右側打「」符。
(三)在顛倒字、句間隙穿插畫「乙」字形符。
除此以外,實則還有一種總的補救方式——落款處說明。
end-
—版權聲明—
本公眾號部分內容來自網際網路,因無法溯源而未及時與原作者溝通,現聲明,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帳號轉載的文章僅供學習參考之用,絕無商業用途,如無意中侵犯了哪個媒體、公司、企業或個人等的智慧財產權,請私信後台,本公眾號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並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