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 - 我們到底拿什麼和好萊塢科幻較量?

2023-01-28     小敏說動漫

原標題:流浪地球2 - 我們到底拿什麼和好萊塢科幻較量?

看完了《流浪地球2》,從電影院出來後腦子嗡嗡的,我必須得為它寫點什麼。

在此之前,我還沒有在內地電影中看過這樣編年體+群像的敘事手法,看得出來郭帆導演是放棄了很多商業套路,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

劇照

可以說,這是一部足以媲比好萊塢的科幻巨製,一部註定載入史冊的,屬於中國人的科幻。

我且不說那些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和邏輯嚴密的劇本,那都是顯而易見的。今天我想著重強調的,是《流浪地球2》所展現出的獨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悲劇基調---

在信息量極大的三個小時中,很多細節是令人不忍深想的。比如,太陽輻射導致癌症患者人數爆發性增長,在群眾哄搶物資時,有人哭著說自己家有癌症病人,有人回嗆:「這年頭誰家沒個癌症病人啊。」

正如《流浪地球》系列屢次提到的那樣:「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這樣真實而殘酷的細節,一瞬間將我拉入了末日降臨的絕望中。

災難和危機中除了英雄與大國重器,更多的是普通的人民所遭受的太多未曾被展現出來的痛苦,這種真切的帶入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導演所想展現的宏大命題。

劇照

從個人到群像,《流浪地球2》展現了一種末日降臨時對社會倫理的思考,比如用抽籤的方式選擇誰可以活下去(進入地下城)是否合理,MOSS利用劉培強家人對其進行應急反應測試是否合乎道德,以及數字生命的存在是否有利於人類的發展。

當人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時,被埋藏的衝突會逐一爆發出來,就如同李雪健老師在影片中所說一樣:

「人類啊,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統都用在了彼此毀滅上。」

即使在影片的最後,流浪計劃終於正式啟動,但我人感受到一種深重的無力。坐在收音機前緊緊依偎的一家人,貝加爾湖畔上的漁夫還有眾多沒有進入地下城的人們,他們即使躲過月球危機,也將會在未來不久死去。

劇照

在短短几十年里,人類便已經遭受到數次危急存亡的挑戰,險些覆滅,而歷時兩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計劃」,人類又會在茫茫宇宙中遇見多少未知的災難,又有多少人會因此喪生,人類文明的火種就像寒風中的火燭,搖搖欲墜。

強大的精神內核---

《流浪地球2》展現的是真正屬於中國人的精神,這讓它足以與《星際穿越》等好萊塢科幻大片平起平坐。

歐美人更推崇個人英雄主義,不管是《漫威》系列,《星際穿越》還是《黑客帝國》等等,都塑造了一個個極富個人魅力的主角。

但《流浪地球2》罕見的採用了群像的表現手法,在第一部中的高光人物劉培強,這一部里也並不是唯一的主要角色。不管是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還是沙溢飾演的張鵬,都是「流浪地球」計劃不可或缺的貢獻者代表,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著。

海報

全劇最令我潸然淚下的橋段,是人肉引爆月球那一段——

「中國航天飛行中隊,五十歲以上的,出列!」

「地球之光,要勇敢!」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篇課文,大概是講羚羊群過一個跳不過去的懸崖,羊群中的老羊自發的為年輕的羚羊做腳墊,用自己的死亡換取族群的延續,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一九九零年,你們的旅行者一號拍下的地球照片,就是這小小的白點,是我們的一切。」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整個人類都渺小得如同一粒塵埃,個人英雄主義在真正的困境中顯得如此天真可笑。

唯有團結一致,才可以點燃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火種。

科幻意義---

《流浪地球2》請到了中科院的多位專家來做顧問,所有的「未來幻想」都是基於現實基礎上的。

這樣誠意滿滿的作品是真正的國產電影的良心,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科幻的曙光。

科技高速發展下,人類確實需要對未來抱有更為大膽的想像,也要保持對科技和人性的警惕與思考。科幻,恰恰是提供了這一片土壤。凡爾納在1872年發表了《八十天環遊地球》和《海底兩萬里》,彼時的科幻如今都成為了現實。

放在今天,誰又能料定未來發生會發生什麼呢?

最後,用《流浪地球2》的台詞結尾:

「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05dedf0296b2ce111569c162e3753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