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劉超然
4月17日,半導體公司納芯微(688052.SH)公告披露了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發行結果。據公告顯示,本次發行股數為2526.6萬股,但是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338.15萬股,棄購股數占本次發行總規模比例的13.38%,棄購金額高達7.78億元,超過了中國移動(600941.SH)7.56億元棄購金額,創棄購金額之最。
納芯微屬於半導體板塊細分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擬及混合信號晶片設計公司,不同於棄購的中小投資者的觀點,納芯微在本次IPO募集時受到了機構的追捧,其230元/股的發行價格對應的融資規模為58.11億元,高於募投項目所需金額7.5億元,也就是說比預期超募6.44倍,約50.6億元,系科創板新股史上超募金額第二。
為何棄購潮頻發?
去年以前,「打新」一直是A股中另類的投資策略之一,主要是新上市股票在市場的關注度較高,且新上市當天的股票漲幅最高44%,讓中小投資者對新股上市後的短期預期較好,例如去年年底上市的三羊馬(001317.SZ)上市後當日漲停,後又連續漲停16個板。
「打新必賺」的印象深入投資者的心。
但隨著新股破發的情況越來越頻繁,打新策略的賺錢模式開始失靈。據choice的統計顯示,2021年12月上市首日破發的新股數占當月新發股票數的15%,2022年1月這一比例上升到20%,3月達到35%。截止4月21日,4月以來上市新股22家,其中已經有16家破發,占比72%。
從上表可見,22家新上市股票,在5日內跌幅超過20%的有8家,占比36%,安達智能(688125.SH)上市5個交易日,就下跌了接近34%,上市當日就跌破發行價。據統計,這樣的行情上一次是在2012年的3月初到9月末,彼時126家首發上市公司,5日內破發的有36家,占比僅28%。回溯歷史,本輪新股破發情況要比上一輪來的更加猛烈。
從今年年初開始,新股頻頻破發,勸退了大批中小投資者,也是引發這波「棄購潮」的主要原因。
近期由於國際地緣衝突帶動了能源價格的上漲,油氣板塊景區度較高,但就是這樣一個熱門板塊題材,且是中國油企三巨頭中的「巨無霸」中國海油(600938.SH)也沒能留住悲觀的投資者。4月18日,中國海油公布了新股的發行結果。公告顯示這次網上發行中籤率為0.427%,是2022年以來網上中籤率最高的新股。而在此次認購中,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金額2.42億元;另外還有7位線下投資者放棄了新股認購,棄購金額59.62萬元。不過,好在中國海油本次A股發行將啟用「綠鞋」機制,即超額配售選擇權,這一機制有利於穩定新股上市後的表現。中海油在上市當天雖然盤中打開漲停收盤漲幅收窄,但在第二天的22日開盤不到半小時就強勢漲停,最高時封單近20億。
市場環境疊加估值陷阱引發「棄購」
新股頻繁破發是「棄購潮」核心癥結所在。
而破發的原因無非市場和個股兩個層面。
市場原因在於今年以來,國內二級市場持續回調,截止4月22日,上證指數回調超15%,兩次探底3000點強支撐;而創業板指數下跌超30%,擊穿2300點。個股表現更是普遍不佳,板塊輪動混亂,縱使業績超預期也無法提振情緒,這或是引發新股破發的一個原因。
但事實上新股估值過高也是核心原因之一。近期上市的新股,不時會出現高發行價或者高PE估值發行的現象,百元股價以上的新股已經變成常態,難免讓中小投資者猶豫。
上面抽樣列舉了2022年的新股(以能計算PEG比率為主,以0.5-1為較為合理估值,新股大部分成長性較高),其中43家新股中,2022年預測的PEG在合理範圍的僅有13家,占比約30%,換言之,大概有7成的新股估值並不健康,甚至有些明顯高估的新股如天岳先進(688234.SH)、和元生物(688238.SH)以及華秦科技(688281.SH),PEG高不說,市銷率都在30倍以上,這些還是在近期大盤迴調後的估值,顯然在上市當天的估值更高。
抽取最近較熱門的兩支新股來看。
身為大盤藍籌股的中國海油(600938.SH),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海上原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獨立油氣勘探及生產集團之一,主營覆蓋海上油氣全產業鏈。業績方面,公司2021年油氣營收2221億元,同比增加59.1%;歸母凈利703億元,同比增加181.7%;但是這個業績增長率並不可作為參考,公司2020年業績由於國際油價影響大幅下降,因此跨過異常值,從2018年到2021年,中海油的營收、歸母凈利的年均復合增速分別為2.62%、10.1%。
從估值來看,中海油的港股PE(TTM)僅6倍,A股給到10倍左右,國內、國外頭部油氣行業PE均值也就是在10倍左右,國內A股和港股對頭部油氣企業的成長預期不會很高。而中國石油(601857.SH)的AH溢價64%來看,中海油回歸A股估值上漲的預期基本也已反映在當前股價上。
未來中海油個股的估值和成長重塑預期在以下兩點,首先是高股利分紅和顯著高於同行的盈利能力;其次就看海上石油開發的成長性和空間能否顯著高於陸地石油開採。
身為小盤成長股的納芯微(688052.SH),從直觀的業績來看,近些年納芯微兌現了成長性。2021年公司營收可以達到8.62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256.26%、334.13%,近7年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年均復合增速達94.53%、112.37%;從公司上市前估值來看,以2021年歸母凈利潤和發行價來估計,上市前後市盈率在107.48倍,橫向與行業均值和中值55倍左右來看,市盈率的確偏高,但好在PEG為0.956,尚且在合理範圍,似乎可以理解為機構願意以2022年營收和凈利增長100%來給出公司的未來價值。
而從公司細分業務來看,2021年納芯微在信息通訊、消費電子與工業控制的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44.18%、16.93%與31.94%,汽車電子領域的產品銷售規模尚處於起量階段,部分車規級晶片尚處於小批量出貨階段,官網顯示其已經切入國內主流汽車供應鏈,車規級晶片已在比亞迪、一汽集團、寧德時代等終端廠商實現批量裝車,可見汽車晶片業務是未來的核心業績增長點。
新股上市,實際應該是一個優秀公司快速成長和發展的標誌,也是向二級市場提供優秀投資標的的途徑,而不是上市公司與機構利用「估值陷阱」,轉嫁成本,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買單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