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

2023-06-15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北大教授: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社會不會等待你成長

文 / 蘇力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天元講席教授)

在這歡慶你們畢業、歡送一些同學走出校園的場合,我說兩句話,加入你們大學生活的尾巴。

第一句更多說給馬上走向工作崗位的同學,一句大實話:社會和學校很不一樣。在校園,個人努力起作用,但作用更大的其實是天分。老師不要求你們的物質回報;只要你考試成績好,人格沒有大毛病,基本就會獲得老師的歡心,獲得以分數表現的獎勵。在這個意義上,大學基本是「賢人政治」或「精英政治」的環境,更像家庭;評價體系基本由老師定,以中央集權的方式,獎勵你的智力。社會很不同。 社會更多是世俗的利益交換場所,是市場,搞的是「平民政治」;評價標準主要不是你的智力高下(儘管聰明和智慧仍可能幫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麼別人想要的;這個標準不是中心——老師——確定的,而是分散——由眾多消費者——確定的。

因此,儘管定價178元,不到10天,3000冊英文版《哈利波特與鳳凰令》在北京新華書店已經脫銷;而許多學者的著作一輩子也賣不出這麼多,甚至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也因此,有了「傻子瓜子」年廣九,有了「搞飛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有了IT產業中的輟學生現象——大家還記得據說是甲骨文公司執行長埃里森2000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的講話嗎?這種「腦體倒掛」,不完美,但也恰恰表明了市場的標準,人類的局限——你甭指望通過教育或其他,把消費者都變成錢鍾書或納什。同學們千萬不要把自己16年來習慣的校園標準原封不動地帶進社會,否則你會發現「楚材晉不用」,只能像李白那樣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甚至更極端,成為一個與社會、與市場格格不入的人。

儘管社會和市場的手看不見,它講的卻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不講人才期貨,講,也是將之折算為現貨。你可以批評它短視,但它通常還是不會,而且沒有義務,等待你成長和成熟。它把每個進入社會的人都視作平等,不考慮你剛畢業,沒經驗。如果失去了一次機會,你就失去了;不像學校,會讓你補考,或者向老師求情,改個分數。「北大學生有潛力、有後勁」。別人這樣說,行;你們則千萬別說,也別相信。這種說法其實不是安慰, 在某種程度上,它說的就是,你不行,至少現在不行。如果有什麼素質,有什麼潛力,有什麼後勁,你都給我拿出來,就給我變成實打實的東西——也許是一份合同草案,也許是一次成功訴訟。

這一點對於文科生尤其重要。理工科學生幾乎從一入學就被迫務實,就是一次次實驗、一道道習題,就是一個畢業設計,幾乎沒有誰幻想自己成為牛頓、達爾文或愛因斯坦;即使成名了,也就是他或她自己。文科學生,大學四年,往往一直漫步於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同古今中外的大師會談;知道了蘇格拉底審判,知道了「馬伯利訴麥迪遜」,知道了「大憲章」;還可以評點孔、孟、老、莊,議論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甚至「捨我其誰也」。大學的文科教育往往令許多人從骨子裡喜歡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和時代,甚至使人膨脹。但這不是,也不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只是學院中想像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也只能生活在,日常的瑣細之中。

第二句話,要安分守己,這是對每個同學說的。這句話,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也許過時了;但對你們,可能還不過時。我從沒擔心北大畢業生沒有理想,或不夠遠大;卻總是更多擔心,你們能否從容坦然面對平凡的生活,特別當年輕時的理想變得日益遙遠、模糊和暗淡的時候,也因為,我要說,幾乎——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每個雄心勃勃者都註定不可能完全實現自己的理想。

我當然希望而且相信,你們當中湧現出傑出的政治家、企業家、法律家、學問家;但只可能是少數。多了就擠不下了,多了就不值錢了——邊際效用總是遞減的。無論在世俗眼光中,還是在自我評價中,絕大多數人都必定不那麼成功。但是,成功不必定同幸福聯繫,所謂的不成功也未必等於不幸福。因此,在離開校園之際,你們不僅要樹立自己的雄心,更必須界定自己的成功。

就讓我告訴你們一個人吧,也許當年就是他把你們當中的誰招進了北大,一個本來會也應當出現在這一場合卻不再可能的人。當年他曾以全班第一名畢業於這個法學院,畢業留校後,長期做學生工作、黨團工作、行政工作。在北大這樣一個學者成堆的地方,他的工作註定了只是配角,而且永遠不可能令所有人滿意,乃至有人懷疑當年留校做行政是不是因為他的成績不行。但 他安分:勤勤懇懇在這個平凡崗位為我們和你們服務;他守己:恪守著學生時代選擇和追求的生活理想——直到他外出招生,不幸殉職。

他不是學者,自然談不上著名;他沒有留下學術著作,留下的,在他的筆記本電腦中,是諸多報告和決定,有關招生,有關法學院大樓,有關保研的或處分考試作弊的學生;他每年都出現在「十佳教師」晚會上,不是在台上接過鮮花,而是在台下安排布置;他沒有車子、房子,更不如他的許多同學有錢。

但當他離去之際,他的同事、同學和學生都很悲痛,包括那些受過他批評的學生。他沒有成為一位被紀念的人,甚至不會被許多人長久記住,但他是一位令他的同事和學生懷念的人。這難道不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成功?儘管有點慘烈和令人心痛!

我們的事業,中國的事業,其實靠的更多是許許多多這樣的人。

安分守己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甚至不是一個中性詞;「安分」不容易,在這個時代,「守己」則更難!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0026f34c6045cb7c6bfd721a3d5d6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