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寶寶「軟硬不吃」難管教?或許是你方法用錯了

2020-08-28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倔強寶寶「軟硬不吃」難管教?或許是你方法用錯了

  • 編輯:貝貝豆

父母們聚在一起時,孩子總會成為彼此間最「善聊」的話題,提起孩子的「聰慧勁兒」媽媽們都是侃侃而談,而當提到孩子的「固執勁兒」,不少媽媽也是眉頭緊鎖。

寶寶們的聰慧自然讓父母欣慰,可當孩子淘氣犯錯時父母們又會覺得鬧心,因為現在的孩子太聰明了,他們懂得「見人下菜碟」,對於父母的管教幾乎「軟硬不吃」,這可難壞了不少媽媽。

  • 孩子講不通道理,固執得很,不管說什麼就是對著干?
  • 孩子從不認錯,講道理無用,訓斥打罵也無用,固執得像塊石頭?
  • 孩子見人下菜碟,懂得看人眼色取巧應對,打不得、罵不得、管不得?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倔強寶寶」的常見表現,他們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軟硬不吃,對父母的管教置若罔聞,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其實寶寶「軟硬不吃」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在管教時的態度,軟不出立竿見影的「感化效果」,硬不出行之有效的「剛性原則」。由此可見或許並不是寶寶「軟硬不吃」難管教,而是你的方法用錯了。

錯誤一:「軟不軟、硬不硬」

當「軟」變成了「哄」就先輸一層了

寶寶長大了,要學乖一點兒

大多數孩子都是被捧在手心長大的,所以,父母在用「軟」感化孩子時,往往會摻雜溺愛情緒,這時候「軟」就變成了「哄」。

當「哄態」一出現,這番道理即便父母說得天花亂墜,說得感人肺腑,孩子都很難明白其中道理,因為「哄態」讓她們覺得:「我再堅持堅持就勝利了,爸爸媽媽是愛我的。」

因此,這時候即便家長再「好處利誘」、再「好言相勸」也是徒勞,一個「哄」字,就讓自己的「溺愛心性」顯露無疑。

當「硬」變得「常見」也就失效了

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再不聽話我打你了啊

不少媽媽經常會把類似的言語掛在嘴邊,每當孩子犯錯時都會拿出來嚇唬孩子,可一次好使、兩次好使,時間長了呢?聰明的孩子讀出媽媽恐嚇的本意時,也就不會再怕了。

「硬」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規矩」,要讓孩子明白「原則」,明白錯在哪,若是一味地嚇唬、打罵孩子,把「硬」變成了吼叫、訓斥、懲罰,那麼即便你「硬」的方式,讓孩子當下退縮了,那也失去了該有的意義。

除了給孩子帶來皮肉疼痛之外,只會讓孩子內心出現嫌隙、忌憚,不會留下絲毫原則概念。

錯誤二:「一會軟、一會硬」

雖然老話說管教孩子要「軟硬兼施」,可若是媽媽用法不當,就會讓孩子犯糊塗,弄不明白哪種是對,哪種是錯。

在孩子犯錯時立馬「硬」,孩子知錯後立刻「軟」,這種打一巴掌立即給蜜棗的行為,只會養成孩子「投機取巧」、「見人下菜碟」的習慣。

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覺得:「媽媽拿我沒辦法,是嚇我的,只要抗一抗,就能順利過關。」

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表現來轉換態度,可你當孩子就真的不會同樣如此嗎?翻來覆去地在孩子面前轉變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善變」,那他為什麼要遵守變來變去的規矩呢?

因此「軟硬兼施」要有度,父母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不被孩子的態度牽著鼻子走,堅持一種方式執行,才能穩住我們心中的「原則」,也能讓孩子在嘗試「消極抵抗」和「哭鬧撒潑」無計可施後,明白規矩和原則。

錯誤三:「一個軟、一個硬」

每個家裡都會有一把「頑童」保護傘,有人護著,寶寶怎麼會怕他人的「風雨欲來」?

面對父母單方面的「怒目錚錚」,寶寶會在另一人的保護傘下「絲毫不懼」,甚至表現得「洋洋得意」:「有XX護著我,你能拿我咋樣……」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夫妻雙方以及家庭成員的態度一定要「統一」,寧願不站隊,也別站在管教方的「對立面」,那樣只會衝垮「威嚴」,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肆無忌憚。

孩子犯錯後會第一時間找「避風港」,這時候家長要統一態度,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是認真的,我可能真的要改一改了。」

總而言之,爸爸們都很聰慧,因此他們才會「耍心機」來應對父母的「管教」,別再覺得孩子「軟硬不吃」難管教了,只不過是我們的管教方法沒用對,或者某一環節失效了,嘗試積極調整,給孩子立下基本的「規矩」,才能讓孩子明白「成長原則」。

寶媽們,你家的孩子是「軟硬不吃型」的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xIOHQBd8y1i3sJit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