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三兄弟的命運:一個就義,一個降元,一個隱居

2020-08-17     坤麗科技

原標題:文天祥三兄弟的命運:一個就義,一個降元,一個隱居

公元1279年3月19日,陸秀夫背著南宋小皇帝和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元朝大將張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字而還,南宋到此宣告徹底滅亡。1283年,宋朝右丞相文天祥被押解大都,忽必烈親自勸降無果,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文天祥畫像

然而用鮮血書寫了《過零丁洋》的文天祥,有兩個弟弟,一個降了元,另一位則逃避現實,退隱不仕。哥哥那麼忠烈,弟弟卻做出了「有損」其英名的「醜事」。文天祥有兩個弟弟:文壁、文璋。1278年冬天,張弘范率元軍猛攻文壁駐守的惠州,他開城投降,年底文天祥被俘;小文天祥十三歲的文璋,隨文壁投降,後隱居不仕。

南宋形勢圖

元初,宋朝遺民和元朝大臣都諷刺文壁不夠忠烈:「你的親哥哥文天祥作為宋臣以身殉國,壯烈慷慨,你為什麼舔著臉投降大元朝?你為什麼不以死殉國?」有時候面對國家大義和兄弟手足的抉擇,往往很殘忍。元朝殺了自己的兄長,文壁怎麼會不恨?怎麼面對身死的大哥?也許有人覺得,文天祥會譴責弟弟們。可是相反,他很「理解」,文璋的逃避還是他規勸的結果。

降伏

文壁很難堪的說了自己投降的理由:其一,不絕宗祀。文天祥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戰亂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文天祥;而文天祥母親身死他鄉,一直沒有安葬,需要舉靈柩歸鄉。國人對於繼承香火是很看重的,如果全家都死了就成了孤魂野鬼。其二,文壁降元之時,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抗爭的結果是全城百姓團滅。這樣的託辭當然無法讓道德審判者滿意,但是他的哥哥體諒他。

1281年,在獄中的文天祥寫信給文壁過繼給自己的兒子:「汝生父(文壁)與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以「孝」明確體諒、認可了文壁的選擇。文天祥不是道德狂,他自己盡忠殉國,並不要求弟弟一定跟他學。後來,他寫信給三弟文璋,只是勸勉他不仕而已,文璋也就採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終生不當元朝的官,得享天年。

國難之下,文天祥三兄弟,或殉國,或投降,或歸隱,作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選擇。這可能更加反映出人性的複雜和真實,而文天祥的寬容體諒,更讓我們在他高高的道德聖像之外,看到了一顆有情有欲的柔軟的英雄心。

死者殉道留名,生者不絕宗祠,使中華文明延綿不絕,而我們就是這群降者的後人,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GP-3MBeElxlkka8HU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