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的病例數開始陸續「清零」,中國車市銷量也實打實地「觸底」。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2月汽車產銷量出現大幅下滑。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8.5萬輛和31萬輛,環比均下降83.9%,同比分別下降79.8%和79.1%。
這是近十年來的月度新低,也似乎為中國車市的「新十年」按下了「重置」鍵。
「2月降幅已觸底,3月的情況將會有所好轉。」
中汽協方面表示。根據乘聯會最近公布的3月第一周車市零售量數據看來,也確實如此。
3月第一周日均零售16325輛,同比增速下降51%。對比2月最後一周仍同比下滑70%的銷量,3月起車市需求已呈現逐步回暖特徵。
與此同時,各大車企的復工復產進度也在不斷提高。即便連身處疫情漩渦中心湖北的部分車企,亦紛紛傳出復工喜訊。
據悉,東風集團的復工率目前約達50%。
3月9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新冠疫情防控指揮部下發《關於同意東風集團乘用車公司及供應商復工的批覆》,批准東風乘用車公司及轄區內供應商分階段有序開工復產。相關文件還顯示,東風本田及供應商復工申請也獲得了批覆。
中汽協會數據顯示,截止3月11日,協會密切跟進的23家企業集團(年銷量占比超過96%)復工率達到90.1%,員工返崗率77%。
雖然2月的銷量觸底,但中國品牌的份額卻再度重回「40%紅線」以上,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52.6%,比上年同期提升9.7個百分點。
疫情過後,中國品牌會迎來新一波的增長嗎?筆者覺得,爆發的前提還是必須要有足夠的積累。
長安汽車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在本周於重慶舉行了一場「中國首個L3級自動駕駛量產體驗」活動之後,就有消息爆出,,福特汽車正與其探討藍鯨發動機搭載於雙方合資公司——長安福特的產品上的可能性,並預計將先初裝幾台試驗車,以測試性能。
有網友稱,由於福特本身沒有四缸的1.5T發動機,與其重新開發,不如直接拿長安這款現成的發動機來得方便,畢竟這款發動機的參數還是比較厲害的。
聯想起早前上汽通用也盤算著「重啟四缸發動機」的計劃,如今若福特此事能成真,看來美系車企最終還是要面向市場需求而「低頭」。
事實上,三缸發動機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是日益嚴格的排放法規給車企帶來的壓力。
德勤諮詢日前發布報告稱,隨著歐盟碳排放新規的深入執行,至2021年,將有十家汽車製造商一共面臨高達超過333億歐元(約合264億元人民幣)的罰款。
德勤的調研結果還顯示,如若車企不想面臨高額的罰款,那麼今年汽車製造商們需要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銷售比例提高到11%,2026年進一步提高到34%。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之下,寶馬不得不任命此前負責歐寶Ampera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開發的Frank Weber擔任管理委員會成員,由他將全權負責寶馬的產品研發工作。
到2023年,寶馬寄望其車型陣容中將擁有25款電動化車輛,其中一半以上將是純電動車型。
據EV Sales最近公布的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數據顯示,在今年1月銷量排行榜中,寶馬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976輛,超過特斯拉的12779輛成為當月銷量第一。
雖然兩者相差無幾,但寶馬也算是為傳統汽車生產商爭回了一口氣。然而,隨著特斯拉的Model Y車型從3月15日開始交付,再加上其上海工廠的產能提升,不僅是BBA,中國的車企也要為此更快做好準備。
目前在疫情之下,中汽協方面也表示,為促進車市儘快恢復和提升,建議延緩國六限值提升標準,讓車企都有更充足的時間做好應對。
此外,中汽協方面還建議儘快出台政策激發消費潛力,包括限購地區適當增加汽車號牌配額,解禁新能源車限購;建議優化延續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等。
根據今天發改委等23個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當中提及: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政策和基礎設施建設獎補政策,應該推動地方資金從購置環節向運營環節轉變。
尤其在「新基建」的風口下,未來補貼從「車」到「樁」,無疑將是一個大的鼓勵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vy2nABjYh_GJGVk4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