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路修「下班了」,普通學博主「上崗了」

2021-04-28     文化產業評論

原標題:利路修「下班了」,普通學博主「上崗了」

第3163期文化產業評論

李誕的一句「人間不值得」演繹出了一種時髦的「喪文化」,到陳綺貞、王源、莫文蔚等24名歌手聯合發布了《不完美人生指南》專輯主張「不完美才完美」,再到中國出版市場出版了美國的《及格家宣言》《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這口毒雞湯我們喝了很多年。終不知味,不如減小火力, 擁抱普通帶來的愉悅。 這屆年輕人開始信仰的「普通學」,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作者 |蘇琦

編輯 |王夢宇

來源 | 開菠蘿財經

正文共計5253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你知道「普通學」是什麼學嗎?它已經在網際網路世界悄悄流行很久了。

《創造營2021》於前幾日落下帷幕,11人成團,12人開心,來自俄羅斯的選手利路修,終於下班了。

他是這檔節目最大的意外:陰差陽錯來參加節目,一點都不想紅,每天都想下班,結果在「筍絲(其粉絲的代稱)」的支持下,一路走到了總決賽。很多打工人在利路修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誰說摸魚就出不了道」「你普不普通,由我們來定義」,其生無可戀的表情被製作成各種表情包。意外而普通的「利路修」成了2021年「普通學」的代言人。

時代真的變了,前幾年,我們聽到的還是洗腦的「成功學」, 但去年以來,年輕人越來越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的現實,大眾文化也開始宣揚「不完美」的「普通學」。豆瓣、知乎、短視頻平台開始出現大量關於「普通學」的討論;今年3月,清華大學的本科學生在荷塘雨平台上甚至創建了一門《摸魚學導論》的課程,該課不設考試,目的是提升同學的幸福感。

多位年輕人表示, 全球化浪潮、疫情的打擊、人工智慧/自動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等種種因素,讓他們逐漸意識到無法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運,從「2020十大熱詞」中的「內卷」、「打工人」,也可窺探上一個時代宣揚的「成功學」帶來的焦慮和無奈。

如果說「喪文化」時期的人們,還是一邊喪一邊焦慮的話,那麼2020年開始流行的「普通學」則是一場自恰之旅。 但本質上,絕大多數人的慾望和焦慮沒有停止,「普通學」反而變成另一種販賣焦慮的方式。我等普通人在網上衝浪時更應該擦亮眼睛。

被普通學包圍的我們

「普通學」的流行,要從2020年開始說起。

這一年,李誕的一句「人間不值得」幾乎演繹成了一種時髦的「喪文化」,李誕也藉此做成了一門「喪生意」;陳綺貞、王源、莫文蔚等24名歌手聯合發布了《不完美人生指南》專輯,主張「不完美才完美」;中國出版市場出版了美國的《及格家宣言》《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追求完美,這口毒雞湯我們喝了很多年,終不知味, 不如減小火力, 擁抱普通帶來的愉悅。」不少人都在評論區表達著類似的觀點。

這一年,豆瓣、知乎上湧現出了一大批討論甚至追捧「普通學」的年輕人。

他們組織起「985廢物引進計劃」、「不太時髦」、「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者」等熱門小組,一面用自嘲掩蓋壓力和無奈,一邊在群組中彼此安慰。

他們提出「做一輩子普通人是什麼體驗」「終於接受了自己是普通人的事實,是成熟了還是向社會低頭了」等問題,並收集成為「普通學」專題,瀏覽量破億。

知乎上的「普通學」話題

其中「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自己其實是個普通人?」的話題於2018年建立,在2020年迎來討論熱度的高峰,關注者近3萬人,瀏覽量近億。這個話題的回答者中,有小時候自認為有下棋天賦的大V,有醫學話題的優秀答主「六層樓」,他感嘆,「即使是最頂尖的大專家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刻」。

翻看「普通學」相關話題下的高贊回答,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話題、生活正在被普通學包圍, 繼成功學之後,我們正在迎來「普通學」。

打開網易雲音樂APP,《平凡之路》下方的一條熱評是,「人生三個階段,知道父母是普通人,知道自己是普通人,知道孩子是普通人。」如今,「人生的三個階段」已經成為抖音APP熱門話題,有超百萬的播放,「朴樹也用了十年,才發現生活只是《平凡之路》。」有用戶開玩笑稱。

來源 / 網易雲音樂APP

打開豆瓣APP,有用戶在2021年3月底創建了「普通學」群組。 「我們早已習慣了被教育如何努力追求成就,做個成功者。卻鮮有人告訴我們,在此之前如何接納自我,如何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群簡介點出了「普通學」如此火爆的真正原因。

快手、抖音、B站等平台上,在過去明星、紅人、大人物專屬的推薦位, 現在能看到大量普通人的身影,他們記錄或被記錄著,外賣騎手和小鎮青年的視頻集錦常常被網友們送至熱門位。

還有UP主「純純甘」將鏡頭下普通人的生活做成了系列視頻《浮生一日》。其中有6:30起床、通勤三個小時、換4趟地鐵、午休十分鐘、晚上12點還在接工作電話的寵物醫生;有爆出「農民的孩子,走到哪基因里都帶著種地兩個字」「北京的陽光都是標好價格的,我住的是陰面,比隔壁便宜300元」等金句的「人間清醒」程式設計師;有過去家境不錯,但因媳婦P2P投資賠了50多萬,外加岳父大病一場導致全家返貧的北京土著,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白天在國企上班,晚上送外賣還債。

「人生百態,每個人的一天都是一個縮影」「我又在為各種酸甜苦辣的生活落淚」,不少人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表示這系列紀錄片才是普通人真實的生活。

一些影視作品和角色也開始被蓋上「普通學」的戳,再次翻紅。例如賈冰的小品作品《四十而已》,《武林外傳》里自命不凡,三歲識千字、七歲熟讀四書五經、二十五歲卻飯都吃不飽的秀才,後者的角色在抖音評論區贏得了一票共鳴,有網友感嘆,「這不僅是影視劇,也是我的一生」。

從學生到職場白領,從傳統意義上的普通人,到一些被打上精英標籤的大V,都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討論並傳播「普通學」,肉眼可見地引起了各個年齡段人群的共鳴。

「普通學」的生意經

「普通學」有關注度有話題,就有流量有生意,事實上, 已經有不少博主做起了「普通學」的生意。

從上述《浮生一日》的拍攝者純純甘的B站帳號和抖音帳號來看,其最初更新的是個人視頻,拍攝自己的狗狗以及「如何讓人誤以為你身材很好」等話題,觀看量均沒有過萬。但自從更新了《浮生一日》系列視頻後,其抖音帳號已有290多萬點贊、112.6萬粉絲。

因為《奇葩說》出名的儲殷教授也是「普通學」的受益人。目前他的抖音帳號收穫粉絲數472.7萬、點贊數2800多萬。他的自我介紹是《我是演說家》冠軍,奇葩說辯手,但其實最讓他出圈的是,他在優酷2020年上線的暑期特別辯論秀《稜角》中一段關於「接受平庸很難嗎?」的辯論。

「平庸之輩又怎麼了?這個社會只能成功嗎?這個社會對失敗者是不是太苛刻了呢?我過普通人的生活,享受簡單人的幸福,我有錯嗎,為什麼必須要去折騰?」節目中的一連串反問,問出了很多人的心聲,為他帶來了大批粉絲。

他的視頻大多以「平凡人」「普通人」「30歲男人」為標籤,如今擁有流量後開始直播帶貨。據飛瓜數據顯示,近三個月內他直播了102場,銷售額達9萬元,帶貨商品包含零食、日用品、書籍以及Python、在職研究生、記單詞等課程。

來源 / 飛瓜數據

但對於博主這個群體而言,「普通學」這條路線顯然不容易堅持。

打著北漂/滬漂或者所在城市標籤的生活類博主正在受到青睞,這些帳號的拍攝內容多是展現自己每天做的每一頓飯或生活片段,穿插分享感悟, 部分博主因被看到而走上了專業網紅的路子,但就不再普通了。

其中的「德善在北漂」,在走紅之後簽約MCN機構「一澤春風」,回到重慶開始向美食主播發展,變現方式是帶廚房用具類的貨品;「羽仔日記」此前名為「羽仔在北漂」,分享自己的北漂日記和穿搭,後來因為時常接廣告、帶貨,轉型成美妝主播,她本人也常常在微博曬奢侈品。「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她也不再是北漂的羽仔了。」有粉絲這樣評論道。

很多「普通學」博主路線變了

「普通學」的網紅路線變現不易,但也被一些帳號挖出了門道。開菠蘿財經發現, 在短視頻平台上,有兩大類帳號善於蹭「普通學」的流量。

一是情感類的帳號,熱衷於以「普通人」為關鍵詞,輸出為人處世、情感教育的「雞湯」。這類帳號因為受眾廣泛,吸粉能力很強,變現方式多是為書和課程帶貨。

另一類是成長/創業類培訓帳號,尤愛以「對於普通人來說」為開頭,利用「三大法寶、五大必踩的坑」為關鍵詞,進行引流,最終成交到線下進行賣課培訓。以抖音帳號「人性商戰.老楊真話」為例,該帳號粉絲已經超過700萬,按照課程的標價和已售數量,可以算出該博主已經收入近24萬元。

2021年有什麼普通人不太知道的暴利行業?

2021年被低估的暴利行業,普通人低成本可創業項目。

普通人真正的拿著手機躺著掙錢的方法。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是如何日入一萬的?

你一定在不少平台看到過類似的標題,點開內容大部分為閒魚二手貨交易、刷單、視頻搬運等副業。不少人在這樣的帖子下留言道,「真這麼會賺錢還需要到這兒來寫帖子?」「不過是想靠這個割交培訓費的韭菜!」

「普通學」雖好,但我等普通人在網上衝浪時更應該擦亮眼睛。

我們為什麼需要普通學?

「普通學」之所以流行,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開始,就被「成功」這兩個字圍繞和禁錮。

回顧網際網路歷史,如果以移動網際網路井噴式發展的2015年為一道分水嶺,會發現其後的5年, 主流人群的心態經歷過多輪變化,一步一步演變為如今「普通學」的樣子。

2015年,是網際網路新貴出現最多的一年,那一年無數創業公司和投資機構興起,與此起彼伏出現的投融資消息相呼應, 一批KOL開始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灑勵志雞湯,兼帶「販賣焦慮」。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喝過了嗎」、「同齡人正在拋棄你」、「90後創業新貴等信息密集轟炸之下」,「創業等於成功」,「不努力就是廢柴」的觀念充斥著網際網路世界。

到了2018年,網際網路行業的募資規模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募資總額約為3800億元,相比之下,2017年上半年的募資額約8600億,同比降幅約為56%。大量明星獨角獸公司在2018年也都遭遇了從10%到30%不等的估值縮水,普通企業融資更是難上加難。

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以葛優癱表情包、太宰治《人間失格》中「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台詞為代表的喪文化開始流行。

人類學家項飆早在2018年就指出,當下的社會人人都忙著工作,忙著追向一個未來, 但沒有人確定還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過上「理想生活」,以至於人人都處在懸浮著的狀態。

這種「懸浮」的狀態與社會的發展分不開。一方面,中國有著數目龐大的、活躍的、精力旺盛的個體,個體的能動性非常強;但另一方面,變化主要來源於帶有偶發性的技術或工具,例如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微信、支付寶等的普及。這就與迫切需要成功的需求形成了一種使人焦慮的悖論。

2019年,經緯中國分析了3000篇爆款文章後發現,在眾多的文章中,努力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個因素,占比超過32.9%。 那一年,百度上「成功」一詞的搜索結果顯示為1億,「如何成功」的搜索結果有746萬條。

到了2020年,社會的焦慮情緒進一步在「內卷」中升級,從「2020十大熱詞」中的「打工人」、「內卷」即可窺探這種時代情緒。

來源 / 微博

如果說「喪文化」時期的人們,還是一邊喪一邊焦慮的話, 那麼2020年開始流行的「普通學」則是一場自恰之旅,從「打工人」群體中衍生出的「摸魚文化」,「就是玩兒」「今天你摸魚了嗎」「又開始凡爾賽了」等口頭禪,也在短視頻平台流傳開來。

「我們太需要『普通學』了。」不少網民感嘆。全球化浪潮、疫情的打擊、人工智慧/自動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等,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無法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人間清醒」者不會自怨自艾,而是開始接納自己是個普通人,從中獲得新的能量。這可能就是「普通學」流行的意義。

對於普通學的定義,豆瓣用戶A One給出了很好的解釋:「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普通學倒也不是不思進取,也許只是進取得緩慢一些,可始終在往前走著。普通人有自己的小思考、小樂趣,在更大的世界之下,開闢了獨屬於自己的小世界。在這個意義上說,不同於成功學、優秀學只提供給少數人意義, 普通學是誰都能摻和的,也是誰都能找出一朵花的東西。」

或許在職場、住房、教育焦慮等話題被當作人生60分的及格線背景下,人們永遠無法心安理得地當一個普通人,但越是這樣,我們越應該抓住普通學的真正要義——承認自己普通,然後向前看。

話題互動

您對普通學有何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觀點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秉承權威、專業、準確、及時、實用的特點,聚焦新時代,彙集、融合行業內外精英對文化產業的觀察和理解,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行業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相關機構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歡迎訂閱關注!

交流/諮詢/合作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

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加入「文化產業評論」,這裡,是你的舞台~

喜歡這篇嗎?分享、點贊、在看,都安排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Z-WHkB9wjdwRpvZ4P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