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一個理性時代已經遠去

2019-10-20     微觀系列

巴黎,九月底的陰雨天

一條沿著巴黎榮軍院綿延數公里的,看不見盡頭的隊伍

隊伍中每個人不管來的早或晚,都必須在陰雨中,等待五六個小時

人們自發前來的長時間等待,為的只是向他們尊敬的領袖,道一聲再見

此時「雅克·勒內·席哈克」的遺體,就安放在榮軍院內

要知道將近一年來,巴黎每到周末都有大小不等的抗議遊行發生,其中更不乏黃背心們的暴力抗議

但唯獨在這周周末,整個巴黎靜悄悄的,為的只是送別這位,昔日的法國領袖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電視講話中說

席哈克總統今天上午永遠離開了我們

法國人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國家領袖

一位他愛我們,一如我們愛他的政治家

他40多年來的政治生涯,使他成為我們最熟悉的人

尤其是我們的農民們和企業領袖都很難過

席哈克也花了很多時間和工人相處

他以一種藝術家的方式對待著我們的農民、工人、企業家

他非常熱愛人民,無論他們的信仰、職位,或是地位高低

他愛所有法國人,和他們寒暄,交談

和他們歡笑,親吻他們

無論我們是否贊同他的全部理念

我們都能從他身上找到一定的認同

雅克.席哈克,這個與我們相似,並且緊緊團結我們的人

如果你問巴黎人對於席哈克的印象是什麼?

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的告訴你,親民

一位就像你身邊老朋友一樣的「平民總統」

席哈克總是出現在人民中間,忙著和周圍的人握手寒暄

他尤其重視農民,巴黎只要有農產集會,幾乎都會有席哈克的身影,他在農產集會上,最愛做的就是試吃

18歲的席哈克

然而你可能不會想到,這樣的席哈克,其實是個上流貴族

他爹是個有錢的富商,但17歲年輕氣盛的席哈克不想去幫父親做生意,世界那麼大,他想去看看

於是他選擇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國



17歲的席哈克去了美國「聖路易斯市」的一家家具工廠,他拋棄富二代生活,在那裡當了一名愉快的工人,並且練就了一口熟練的美式英語

然而席哈克的「愉快工人」,並沒當多久

彼時,法國的傳統殖民地北非「阿爾及利亞」蠢蠢欲動,阿爾及利亞獨立組織「民族解放陣線」試圖率領國家,順應世界潮流,脫離殖民統治,獨立

作為傳統殖民者,法國政府不可能坐視阿爾及利亞獨立,於是往北非添派軍隊

此時19歲的席哈克也從美國回來,加入了法國陸軍

席哈克在坦克前

1951年席哈克參加了法國陸軍,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坦克營里當兵

然而在經歷了多年的戰爭後,法國和阿國簽署了「埃維昂協議」

協議中表示,讓阿爾及利亞人民進行一次全國獨立公投,讓全體人民來表決,是否獨立

結果可想而知

阿國人民一面倒的支持獨立

於是在打了數年的殘酷戰爭後,席哈克親眼目睹著法國,失去了這塊重要的殖民地

經歷了戰場的磨練後,這位富二代完全褪去了身上的稚氣,也確立了一生為之努力的目標,就是從政

退伍後席哈克進入了「法國國家行政學院」就讀,這是法國高級官員的搖籃學校

畢業後他進入政府工作,35歲進入當時的總統內閣,正式步入法國政壇

1976年席哈克44歲,決定競選巴黎市長,並且於1977年當選

席哈克這巴黎市長,一當就是18年,從1977年-1995年

你很少看到世界上一個最重要的大城市的市長,居然可以當18年之久的

可見巴黎人民對他的愛戴,也可見他為巴黎人民做了很多

1995年,席哈克從巴黎市長位置上退下來,帶領政黨擊敗長期執政的法國左派,隨後順利成為法國總統

從1995年-2007年,席哈克又當了12年的法國總統

18年巴黎市長,12年法國總統

也就是說整整30年來,席哈克都在深刻影響著法國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半個世紀裡,席哈克的聲音,就是法國人最常聽到的,也是最熟悉的「生活背景音」

由此,席哈克在法國人民心裡的地位,可想而知

你也就不會奇怪,為什麼他逝世的時候,會有那麼多法國人寧願在陰雨中等上五六個小時,也要送他最後一程了

席哈克在政治上有兩件重要的表率事件為世界所稱道

一件是正視「法國黑歷史」

二戰時法國被德國占領,在那一時期法國人積極協助納粹對猶太人進行迫害

過去高傲的法國人從不正視這段歷史,談到這段歷史都採取迴避或否認的態度

但是像著名的「冬賽場圍捕事件」就是一個邪惡事實,當時的法國政府將一萬多名猶太人,其中包括4000名兒童,驅趕到巴黎冬季自行車賽車場

隨後這群猶太人被納粹送進各個集中營殺死

席哈克每每談及此事都愧疚萬分,他也是第一個,公開正視法國這段難以啟齒的黑歷史的最高領袖

要知道,這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當時還是有不少法國人不願去面對這些「醜事」

就像日本首相很難承認和道歉日本的戰爭罪行一樣,對政治家來說,承認國家污點,可能會終結他的政治生命

而席哈克所做的另一件影響巨大的政治表率,就是「反抗美國」

這個世界上敢真正反抗美國,和美國對著乾的國家不多

大多數國家都唯美國是從

2003年,美國總統小布希「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要攻打伊拉克

2003年的世界,美國還是一家獨霸,西方國家對這位老大,也是馬首是瞻,而像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也不可能在聯合國投反對票,往往投的都是棄權票

但這時候,全世界就一個大國跳出來公開反對美國的霸權行為

這就是席哈克領導的法國

他極力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這讓整個世界譁然

作為西方大國,也是美國的老盟友,沒人料到法國居然敢這麼「反美」

英美媒體立刻群起而攻之,對席哈克強烈抨擊

美法關係瞬間跌入冰點

席哈克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說

我們法國會在聯合國投反對票,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

因為我們認為,無論情況如何,都沒必要開戰

和平對話,是解決問題更好的方法

不過席哈克的反對無效

美英兩國還是帶著一幫小弟,繞過聯合國直接對伊拉克動手,並且在三周內,就占領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但當時,美國如此強大,席哈克主動反美的舉動,為其贏得了不凡的歷史定位

最後的事實也證明,席哈克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決定,是正確的

席哈克愛他的人民,但他卻又把人民想的太理想化

在他總統第二任期的時候,開始推動「歐盟憲法」

歐盟憲法是讓「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法律基礎,2005年的時候在歐洲已經有10個國家通過了

但在法國,碰了釘子

當時還是總統的席哈克,想盡辦法要讓《歐盟憲法》在法國通過

為此他決定搞「全民公投」

讓全法國人民來決定,《歐盟憲法》過不過

但結果令人沮喪

歐盟憲法公投,法國人民否決了該憲法

這也代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重大挫敗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發現,席哈克其實和另一位法國總統很像

沒錯,那就是現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

馬克龍的夢,就是一個大歐洲的夢,就是一個歐洲一體化的夢

席哈克是當年唯一公開跳出來反對美國的總統

而今馬克龍也高舉反特朗普的旗幟,希望歐洲徹底擺脫美國控制

歐洲應該有一個,屬於歐洲的共同價值觀,而不是一個受到美國干涉和控制的價值觀

馬克龍在紀念席哈克的講話里說

席哈克畢生都致力於讓歐盟為人民服務

他從不把歐盟看作是個市場

他讓歐盟變得更強壯,更受到保護

他加固了歐盟各國之間,尤其是法國和德國之間的可靠友誼



在榮軍院,馬克龍表情肅穆,送別席哈克

因為他深切贊同席哈克的理念,甚至可以說是在繼承席哈克的理念

共和國衛隊抬著覆蓋上三色旗的靈柩,緩緩穿過榮軍院中庭

車隊護送著靈柩離開榮軍院,在經過巴黎聖母院時,失火後的聖母院,首次響起鐘聲,為席哈克送別

靈柩一路來到巴黎左岸的教堂,除了法國各政要人士外,全世界還有30多個國家的領袖來參加了席哈克的追思禮拜

普京

柯林頓

黎巴嫩總理

此外,馬克龍還精心安排了一位猶太裔鋼琴演奏家「巴倫博伊姆」,在追思會上演奏了舒伯特的樂曲

巴倫博伊姆,長期致力於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和平事業

這一點和席哈克一樣,席哈克也多次奔走在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之間,呼籲兩方和平解決衝突

這場哀傷的追思會來了很多重要人物,但只有一類人沒有被邀請

那就是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首的右翼政治人物

在美國是特朗普

在法國就是聲勢浩大的法國右翼女王,馬琳勒龐

這類人的政治理念,與席哈克的完全相反,自然不會被邀請

他們擅長煽動仇恨和矛盾,並從中獲得政治利益

其實馬克龍如此「盛大」的追悼席哈克,除了席哈克值得被悼念外,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是

馬克龍不願看到一個「民主的理性交流時代」遠去

我們只要看看如今這個世界,就能發現現在這個世界,滿眼都是衝突,衝突,衝突

貧富不均的矛盾,種族的矛盾,意識形態的矛盾,在世界各國愈演愈烈

美國的「美國優先主義」,歐洲的右翼民粹主義

印尼的暴亂,伊拉克的暴亂,香港的暴亂

越來越多的政客們也都樂於煽動和製造這些矛盾,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越來越混亂的世界

和席哈克的那個時代相比,現在的世界,不是越來越好,而是越來越糟了

人們緬懷席哈克,實則在緬懷那個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Yi620BMH2_cNUgRo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