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是繼膝關節之後,運動損傷中最容易受傷的關節,有研究顯示80%以上的人群一生當中至少會經歷過一次踝關節扭傷。
而業餘足球運動員嚴重的踝關節損傷(需要手術或者固定兩個月以上)幾率高達20%,比專業運動員要高。
踝關節損傷,包括崴腳、高位扭傷、骨折、韌帶損傷、肌肉拉傷、跟腱撕裂或斷裂等等。
有些人受傷之後,被醫生告知再也不要運動,或者經過幾個月休息之後發現總是會有疼痛出現,即使手術完後也無法再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
你是否會納悶為何休息了這麼久還是沒辦法把傷養好?
其實,問題就在於你「養」了那麼久,卻沒有任何的治療措施。
關節在受傷之後(無論是骨頭、韌帶、肌肉)會產生相應的問題:例如軟組織粘連,關節不穩,肌力下降,手術之後容易出現關節僵硬等。
這些問題才是影響踝關節疼痛的罪魁禍首,單純靠「靜養」是很難痊癒的。
其實相比於「養」,運動損傷的治療措施主要在於「動」。
只有及早地進行運動康復與術後康復才能達到痊癒,杜絕後遺症!
1、一般在損傷的前三天處於急性炎症期,此時以控制疼痛,消除炎症為主。
第一天冰敷,前三天可進行理療,但此時的療效並不顯著,從第四天開始即可進行由簡到難的運動訓練。
2、前兩周(0-14天):
- 可進行一些簡單的肌力訓練,利用彈力帶,維持肌力,保證關節活動度。
- 低負荷的負重性訓練(前側為受傷側):
3、4周(14-30天):
- 可進行一些中高負荷的閉鏈練習
米字操
- 穩定性練習以及本體感覺訓練:增強踝關節感覺輸入,為日後減少損傷做準備。
以上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前期踝關節損傷的功能性訓練(上)
未完待續!關於踝關節損傷的功能性訓練(下),敬請期待。
如果你也深受踝關節損傷的困擾,歡迎前來諮詢脊柱特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