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興趣班:支撐孩子前進的,是孩子的興趣還是父母的堅持?

2019-07-27     辦學一點通

來源公眾號: 常青藤爸爸

作者: 小馬君,常爸

暑假到來之前,孩子們暢想的暑假可能是這樣的。




放假回家後,發現自己的暑假其實是這樣的。




很多家長想趁著假期的時間讓孩子來個「彎道超車」,興趣班什麼的多多益善,因此有了「月薪3萬撐不起一個暑假」的說法。

不過3萬已經是過去式了,今年漲到8萬了。最近一位家長公開了自家孩子接近8萬的暑假帳單。




這個價位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可能是一個人一年的收入了!只是錢沒少花,興趣班沒少報,但孩子不認真學,不喜歡學(太正常了!),你糾結不?抓狂不?

有人說:「興趣班嘛,有興趣才是第一位!」

但是僅憑興趣就能成功嗎?當然不是!

興趣並不決定人能否做好一件事


心理學界有很多人試圖解釋人做事的動機,其中最有名的是兩位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L. Deci與Richard Ryan。現在這兩位老爺爺依然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心理系任教,繼續研究著人的動機。兩位學術大咖早在1970年就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這套理論從人性心理需求的角度分析,總結出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大心理訴求:

自主感autonomy

勝任感competence

需要感relatedness


而這就給家長一個重要的啟示:想要讓孩子積極、持續地做一件事情,需要的不只是他的興趣,而是三樣東西。

這三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興趣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越有興趣,人越有更強的驅動力去做得更好。



1

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識


首先在興趣班的選擇上,家長切忌不可「一言堂」,多徵求孩子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喜好、傾聽他們的心聲。

簡單來說,就是給孩子「自己當老大,自己做決定」的感覺。單這一點就滿足了促成動機的第一個方面,即自主感(autonomy)」

當然風平浪靜只是假象,用不了太長時間,父母們便開始面臨一個新問題。你充分徵求了孩子的意見,尊重了他的興趣,上了兩節小提琴課,但很快,有一天他突然哭鬧著說不想學了,這時你怎麼辦呢?




繼續尊重孩子的意願嗎?恐怕這時家長們的心態就沒這麼瀟洒了吧,更有「前瞻性」的父母可能開始憂慮,他說不學就不學,他說想學就學,那上學了怎麼辦?要是對數理化不感興趣,怎麼也學不好,還就不學了?

可見,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時就要談到第二種心理訴求——「勝任感」 (competence)。

2

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棒


在孩子失去興趣的時候,孩子最容易說的理由是「我不喜歡」。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觀察、去找到實際上他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

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採用具體的方式給孩子建立「勝任感」。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點贊或者得獎。

用拉琴來舉個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揚聲包圍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著拉著,新鮮勁兒過去了,緊跟著的反而是枯燥的練習和背譜子,手型不對、拉錯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出現了畏難情緒。



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勝任感」的好時候了。可很多父母往往在揪著「自主感」不放,急於與他爭辯。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麼可以現在就打退堂鼓?學東西不堅持哪兒行?」但他們不知道,基本上,這話對孩子起不了作用。

那父母該怎麼從「勝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教你小提琴,讓他從你身上找到優越感,從而獲取「勝任感」。同時你還可以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著幫助他平衡「勝任感」。比如說,「孩子,你是不是覺得現在拉小提琴有點難了,不像以前那樣很有成就感了?那這樣,以後練習曲子,我們搞個混搭。不要老練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簡單的,你練得熟的,或者你喜歡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滿的時候再去拉那些有點難度的曲子。」

不光鼓勵他「加油」,更要教會TA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幫他重新找回「勝任感」。


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

3

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


就拿我自己舉例子吧,比如我每周寫專欄,需要查海量的論文,有大量的思考,這是我喜歡乾的事,因此我的「自主感」得到了滿足。同時我是一個特別自戀又自信的人,我相信我有能力寫出有質量的文章,而且常爸也不會給我出諸如「如何擺平婆媳大戰」「養孩子,就是一場風淡雲輕的旅行」這類我不擅長的難題,這樣我的「勝任感」也得到了滿足。

可是問題來了,假如我信心滿滿地寫完一篇文章,卻沒有人喜歡讀,每一篇的閱讀量都很低的話,我就會開始懷疑我做的事情是否有意義。縱使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感覺不到周圍人需要我,這時我的「需求感」就會嚴重不足,繼而失去寫文章的動力。



所以,當孩子告訴你他討厭拉琴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是否認真地當過他的聽眾?有過由衷的讚美?還是他拉他的琴,我嗑著瓜子玩手機?

光談興趣並不好使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發現,似乎一個人做事的動機和他本來的興趣沒什麼關係。確實是這樣,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學者認為「興趣」只是一個切入點和催化劑,或者說是一個人成為某個領域大師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

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某一領域有興趣,也不一定就能成為該領域傑出的人,而想要在一個領域做到卓越,這個人必須要有強烈的熱愛才行,這種最高境界的驅動力叫做「Intrinsic Regulation(純內在驅動力)」,而這種驅動力的來源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自主感,勝任感以及需要感。


所以,當孩子說對什麼有興趣的時候,我們要從這三個方面去鼓勵;

同理,當他要選擇放棄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考慮的,不是想當然認為「他沒興趣了」,而是看看他的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比如你是不是忘記了傾聽使他沒有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顧著抱怨,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勝任感」

是不是只讓他獨立練習讓他丟失了「需要感」

即使,最後用盡洪荒之力還是沒有扭轉孩子想要放棄興趣班的想法,父母也不甘心這樣放棄,因為不僅要考慮到孩子的發展,還要顧及為此付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那這時應該怎麼辦?

堅持,還是放棄,這是一個問題


首先家長要清楚地知道選擇這個興趣班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選擇了足球、舞蹈、鋼琴?畢竟孩子的時間和衣服、鞋子不一樣,這些東西不好了可以扔掉再買新的,但孩子的時間花出去了就沒辦法再回來。所以各種課外班,興趣班的選擇上,也不應該是一個一拍腦門就做的決定。

而在最初選擇興趣班的時候,除了考察興趣班本身的水平資質外,父母們還要圍繞三點來權衡:

1

考慮孩子科學的成長規律


就是孩子當前的年齡正在發展什麼?你的選擇可以幫助他更好地成長嗎?孩子出生時沒有帶著說明書,所以這方面的知識需要父母特別去學習,很多優秀的書籍、講座都可以是你的良師益友。

2

符合孩子的特點、天生氣質


硬要一個非常內向的孩子參加小主持人或表演班,和天生愛表現的孩子同場競技顯然不合適。

3

整個家庭的氛圍是鼓勵,還是反對?


家裡的其他成員對這項才藝或愛好的接受程度如何?比如一個愛好體育的爸爸在無形中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就是運動是一種習慣,比「別宅著啦」之類的苦口婆心的勸說更管用。

同理來說興趣班要不要停,你首先要回頭去重新看一遍當初的出發點,即你們的選擇是對的嗎?如果你發現它並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這個時候家長就要主動叫停。




最後,言歸正傳,說一千道一萬,興趣班是堅持還是放棄,需要父母把思路捋清楚了:到底孩子是不是真的「不喜歡」?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解決?那怎麼正確地去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有其他更好的途徑能培養相關的能力?這個「世紀難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最終考驗的,還是父母的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yNnAN2wB8g2yegNDAl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