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風味的豆腐腸

2019-11-28   美象府

作者:陸小平;編輯:徐無鬼

灌制豆腐腸,是豆腐的另一種絕妙吃法。

打小,豆腐腸就一直是我的最愛。當一盤切成片狀、熱氣騰騰的豆腐腸端上桌來,我立即會被它香嫩、酥軟的獨特風味所吸引,其他肉類盡皆失色。為此,我常拿自己打趣:有豆腐腸不吃肉!

那時,每到深秋季節,天氣轉涼,我就開始盤算起家裡和親友什麼時候殺年豬,因為殺過豬以後,就有可能吃上豆腐腸了。如今家裡有了冰箱,年初就把適量的豆腐腸儲藏好,一年四季都能享用。

豆腐腸

豆腐腸是用新鮮豬大腸、白豆腐、豬血、五花肉等原料製作而成的一種特色食品,主產於滇西地區。過去,豆腐腸都是自製自食,從不參與市場流通,部分饋贈親朋。後來,一些本土飯店紛紛自製銷售,豐富店內菜肴特色。但由於難以大量長期保存,便只在冬春兩季才有。豆腐腸在我故鄉永平縣村村寨寨均屬傳統食品,由彝族先祖發明,後在漢人中廣為流傳,並形成各自的特色。

永平境內除回族以外的各族群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宰年豬的習俗,等男人們把豬殺好後,灌豆腐腸便成為婦女們當天的一項繁忙而重要的工作。她們先把豬大腸放入溫水盆里,兩人合作翻出腸壁,再加入包穀面或用菜葉反覆搓洗,待用溫水洗凈後再翻回去備用。然後將自製的白豆腐放進大盆內捏碎,加入豬血和五花肉片,放適量的鹽、薑末、茴香面、草果面、花椒麵等攪拌均勻。彝族人灌制豆腐腸時,通常還要加入糯米飯和麥面,因為這樣做出來的成品更為香糯,完全符合他們從父母那裡繼承下來的口味。漢人製作的則顯得清淡一些,省卻了這兩味原料。

灌填原料時,一定要注意力度——灌得太松不成形,且受空氣「搗鬼」食材容易變質,而過緊的話腸壁又會爆裂。所以當灌腸內進入了一些氣體時,還要用繡花針在腸壁上刺孔排氣才行。

豆腐腸灌好後,把開口這端也紮緊,便可將其整條分段彎曲成月牙狀綁捆在竹竿或椽子上,然後掛在通風的房檐下。這時要注意,不能讓它曬到太陽,曬後容易發酸,自然掛晾一月左右,待其外表的顏色由粉紅變黑,才算大功告成。吃的時候,按需分段割下洗凈,放入鍋中煮熟,取出切片即可裝盤。如果是將其洗凈後直接切片,置入鍋內油煎或蒸燜,味道更好。若與其他蔬菜共煮,同樣滿鍋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