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落盡見真淳」——蘇軾《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說起蘇軾,很多夥伴們都能背誦他的一兩句經典佳作。今天我們來看看蘇軾的《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表達的是什麼情趣與哲理?
此句出自蘇東坡的《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蘇軾在杭州過了三年的舒心日子,這三年里,他帶領杭州百姓疏通了西湖,修建了「蘇公堤」,正是官清民樂,景色宜人。一轉眼五十四歲,原以為自己就此知了天命,結果朝廷一紙調令,召他回朝。
此時,離「烏台詩案」已經過去了十年,經歷幾次起復和貶謫,蘇老早已不再是當初入朝時志得意滿的少年,也不再是被下獄時惶惶然待死的中年。在新黨和舊黨之間浪蕩,估計也看穿了這些人的心思。所以他新黨反,舊黨罵,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誰上台了都召為己用,卻發現控制不了再次流貶。
又要放棄在杭州的舒心日子北上,前途雖然和幾十年前一樣未卜,但是蘇軾早已經心如大江,任潮來潮往,隨風而走。
所以「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正是他站在錢塘江邊與老友道別時的心情。朝廷想起我來了,我就得走,朝廷不要我了,我還回來。
這就是一種比喻和感情的抒發,哪裡需要哪裡走,朝廷就是為官者的命運,有情無情,來還是去,並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這錢塘江的落日啊,不知道迎來送往了多少家國之士。「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不用去想今天和過去的人了,我就站在這裡呢,抬頭低頭,這渡口的人都不一樣了。誰能像我一樣沒有名利之心,安然變老?
這裡面有幾個典故,「俯仰昔人非」,出自王羲之《蘭亭集序》:「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而「忘機」則出自《列子·黃帝》,傳說海上有一個人喜歡鷗鳥,每天坐船到海上,鷗鳥便下來與他一起遊玩。一天他父親對他說,「吾聞鷗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於是他就有了捉鳥的「機心」(算計之心),從此鷗鳥再也不下來了。
從「有情無情」的風到江潮來回,到人來人往,物是人非,蘇東坡的心思又和當年被貶到黃州寫《赤壁賦》的時候差不多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世間萬物的滄海桑田讓他感覺到天地的真正無情。
俯仰天地,縱覽古今,得出的結論「一切無情」。因此,他的「忘機」,不只有「機心」,不僅僅代表「名利場」,還帶有深刻的大道悟性。
下片寫詞人和參寥子的感情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對「無情」的人生作出「有情」的相約。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這幾句簡單明了,回憶了和參寥子交遊的片段和西湖的景色,發出感嘆,像咱們兩這樣知心的寫詩人,不多啊。「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這一句裡面有個典故,《晉書·謝安傳》載:謝安雖為大臣,「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諷海之裝,欲經略初定,自江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願。謝安很早就想好了,一旦天下平定,就歸隱東山。可惜願望還沒有達成,就病故了。
所以這句呢,就是希望自己能有告老還鄉的一天,不要像謝安一樣空留雅志,遺憾人間。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這裡又一個深典,但是同樣是用的謝安的典故,所以整體來說並不雜亂。謝安在世的時候,對外甥羊曇非常器重。謝安死後,羊曇「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默哀整年,不從西州門經過。為什麼呢?因為謝安生病還京時就是走的西州門,也許羊曇當時在迎接,所以容易觸景生情,總是繞行。有一天吃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覺到了西州門。左右提醒他,他悲傷不已,以馬鞭敲門,誦曹植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
我一定會回來的,不會像謝安一樣耽誤我和你共同歸隱的雅志,更不會讓你像羊曇一樣在西州路上為我流淚。
蘇軾看破了天地大道無情,卻對友情如此珍重,正是對整首詞的開局「有情無情」句的回應。
這首詞整體來說字淺情深,字詞之間都很平淡,靜靜地敘說, 卻抒發了詞人深厚的情誼。可見他們的友誼是十分真摯的。詞人所抒之情發自內心,這種真摯的感情並不因文字的平淡而失去其深沉、雄厚之力。
這正是「豪華落盡見真淳」。
而在上片從天地萬物得出的「有情無情」的想法,雖然高遠而空漠,卻並不消極沉淪,蘇東坡思想境界的高邈,性格中的達觀,性情中的出世和對友情的執著就這樣統一在這首平淡卻意蘊、感情都很深厚的《八聲甘州》之中。
夥伴們還有蘇軾的那首詞想一起來探討一下?留言我們一起來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