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上人如玉——蘭陵王生平分析

2019-12-04     閒讀神話

蘭陵王之身世

據記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并州刺史。」北齊蘭陵王高肅(公元541年——公元574年),字長恭,又名孝瓘,是渤海條人(即今河北省景縣境)。根據《北齊書》、《北史》記載:蘭陵王是文襄王的第四個兒子,但馬忠理先生在對蘭陵王高肅陵墓與墓碑進行考察和研究後,證實蘭陵王應為高澄第三子。因為在蘭陵王碑文首行上清楚的記載「王諱肅,字長恭,渤海條人……世宗文襄皇帝之第三子也」,並且與《北齊書》帝紀八中所記「乾明元年……三月封文襄第二子孝衍為廣寧王,第三子長恭為蘭陵王」相同。因此本文認為蘭陵王應為高澄的第三子。

蘭陵王的父親是渤海王高澄,那麼他的母親呢?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講究門第出身,南北朝時期更甚,一個人的身份地位高低不僅要看其父何許人也,其母的門第出身也不容忽視和小覷。關於蘭陵王的母親,《北齊書》中記載「蘭陵王長恭,不得母姓氏。」,又傳說蘭陵王為高澄和一小尼姑的私生子,高肅之母到底為何人,我們無從分辨,但是可以推測出她的身份極其低下,甚至於為人所不齒。這也使得蘭陵王雖貴為皇室子弟,但他的地位卻又顯得十分尷尬。

蘭陵王的性格分析

性格也可稱為個性或人格,曹日昌先生認為「人的性格不能直接地被觀察到,但是可以通過他的言行和外貌表現出來。性格的外部表現為鑑定性格提供了客觀依據。」即是說,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外部表現來鑑定一個人的性格。蘭陵王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歷史人物,他的性格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總體來說,蘭陵王高長恭是一位溫和善良的大將軍,但是以邙山大戰為轉折點,分為明顯的前後兩個時期:即在邙山大戰之前,蘭陵王是一位低調的王子,之後則略顯高調行事。因此,可以說他是一位低調略兼高調的皇室王子。

蘭陵王高長恭作為大將軍不僅驍勇善戰,還和以待下,在當時廣有威名。《北史》記載:「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甜,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從中可以看出蘭陵王對待將士十分體恤,與士兵可以做到同甘共苦。作為皇族,能夠與將士一同勞作吃果,是極其難得的。同時,即使是對待自己的「政敵」,長恭也能做到寬容以待。史載,高長恭在瀛洲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蘭陵王東山再起,領兵討伐定陽之時,陽士深剛好在其軍中從事,因此非常害怕蘭陵王會藉機報復於他。蘭陵王聽說後安慰陽士深說:「吾本無此意。」,可是陽士深心中仍然十分不踏實,央求蘭陵王懲罰自己。

縱觀蘭陵王一生,他基本上是一個極其低調之人。但是,深入推敲,他也有高調之處。以邙山大戰為界,其後他基本上是高調行事。

「人的身體的自然特點,即影響個性的表現,也影響個性特徵的形成」。《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舊唐書.音樂志》中說:「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在那個連年混戰的年代裡,作為皇室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爭的考驗。由於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不免會受到敵手的輕蔑。就因為如此,他每逢出戰時,都要「免胄示之面」,即戴著猙獰的面具以示人,以此達到威懾敵軍的目的。試想,長恭的美貌應該不僅受到敵手的輕蔑,在生活中那些王公貴族也定會取笑於他。那麼,在這樣的生活中,必會養成蘭陵王低調的性格,以低調的姿態行事,以減少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注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w0Xc0W4BMH2_cNUgkMde.html












唐太宗李豫

2020-02-01







愛哭鬼李世民

2020-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