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內心會有一種感覺,比如感覺某個股票要漲了,但因為各種原因猶豫而沒有下手,沒想到這個股票果然馬上上漲了。或者在市場下跌的初期,許多人感覺到風險要來了,也因為各種原因神經麻痹了,或者想等等開,最後市場果然下跌。
老鄧認為投資和研究分幾個階段,一個比較初級的階段是對於基本面,對於事物的認知。之後,一個比較深沉次的階段是對於自己想法的貫徹執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懊惱自己沒有聆聽內心的聲音。許多人也常常會問,如何才能做到投資上的知行合一。
老鄧粗淺的認為,執行合一的核心是建立自己完善的投資(交易)體系。當我們在執行層面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的時候,往往說明這個投資體系還並不成熟,或者說得更加直白一些,這個投資體系還沒有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種體系的建立來自於我們自己本身對於市場的理解,以及對於我們自己性格的融合和歷史經驗上的判斷。
舉例而言,一個長期的價值投資者。價值投資的核心是買入低估值的好公司。而好公司出現低估值的時候往往是「生病」或者出現巨大分歧的時候。所以價值投資者需要的人格特徵是能夠逆勢投資,並且具備很好的耐心。
巴菲特的那句「別人恐慌的時候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
那麼,當一個投資者擁有價值投資的性格,並且在比較長的歷史投資經營中明白這種做法是可行的,形成自己的體系時,他就能逐漸做到知行合一。當他看到白馬股因為黑天鵝事件暴跌後,會不由自主的買入。並且在不斷下跌中,他會保持樂觀和耐心(可能會買入更多),直到公司基本面重新被市場認可,股價回升後賣出。而沒有這種交易體系的投資者,可能會在股價暴跌時想「要不要買入」,但當股價走勢圖讓所有人感到恐懼時,我們也會同樣感到恐懼,又會說「再等等吧」。而當股價回升後,我們許多人又會懊惱說,那時候想買,為什麼沒有下手呢?
而在價值投資的另一邊是成長股投資。顧名思義,成長股投資就是尋找市場成長最快的好公司。在這種體系下,估值從某種意義上被淡化。一個高速增長的公司,在一開始也往往會有比較高的估值。同樣道理,一個擁有完善成長股投資體系的投資者,發現到市場上增速很快,行業大爆發的好公司時,會不由自主的買入。而當你的體系不完善時,即使發現這是一個好公司,卻因為高估值而膽怯,希望股價回落到合理的水平。而往往,優秀的公司在股價的主升浪中,估值很難合理化(有時候,真的合理了,股價就跌了)。這個時候,大部分人又會想「為什麼那時候沒下手,我心理想著要買的。」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的體系並不完善。
所以老鄧認為,知行合一的最終形式讓我們的投資體系機械化。這種機械化來自於我們內心對於市場的理解(當然,這種理解是要正確的),同時對於我們自己的認知(不同的性格,生活經歷,適合的投資方式也不同),以及不斷嘗試之後給我們的反饋。
當我們的體系機械化後,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因為投資體系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當我們看到符合我們體系的變量後,我們自然而然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做到行動和思想一致。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二十年來,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其背後的邏輯也是希望將優秀投資者的思維模式程序化,在資本市場獲取超額收益。然而量化基金的問題是,市場由於投資者結構,宏觀基本面,流動性,甚至投資者年齡等變化,會導致市場風格,審美觀不斷變化。這也可能導致量化的程序無法長期在市場保持有效。
而優秀投資者最核心的技能是其學習能力,以及對於投資者人性的理解。畢竟,當塵歸塵,土歸土後,一切都是哲學。投資的最終也是一種哲學。
總結而言,投資/交易中的知行合一是建立於自己完善的投資體系和方法論,並且能夠將這種體系機械化的基礎。這種體系是建立於非常複雜的多因子之上,包括性格,對市場的理解,風險偏好等等。
巴菲特說: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股票是投資者擁有一個公司股權的憑證,公司賺取利潤,給股東分紅,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投資者為了獲得更多的投資回報,要權衡企業所在的行業好不好,企業的管理者好不好,獲得股權的價格貴不貴。
無數大師們強調過,投資的全部就是:尋找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這是價值投資的完整邏輯鏈,毫無爭議。
然而,自從有了證券交易所,投資者手上的股權可以方便的交易,交易價格實時在變動,事情起了變化。
投資者發現轉讓手中的股票也可以獲利,哪怕企業沒有真實創造價值;
投資者發現轉讓股票獲利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企業創造價值的周期則要長得多;
投資者發現影響股票價格的,並不只有企業真實的價值,還有貨幣流動性、市場情緒、政治事件等因素。
投資者發現股票價格走勢和公司業績常常沒什麼關聯,根據企業價值投資股票具有不確定性。
很快,這種不關注股權價值,只研究股票價格的投資方法大行其道,養活了證券投資產業鏈上的一大部分人。
通過轉讓股票獲利的思維模式,從尋找好公司轉變為尋找更容易高價賣出的公司,這類公司通常正處風口、有概念、有故事、有利好。無需再拘泥於好價格,長期持有。而是更關注宏觀因素、市場流動性、價格趨勢。這類投資者通常對股票的絕對估值不敏感,對相對估值很敏感。只要有人以更高的價格從自己手上把股票買走,就能立刻獲利,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並不那麼重要。
這種不以企業價值為投資依據的投資方法便是非價值投資(叫投機也是恰當的)。
一句話概括價值投資和非價值投資區別:眼中只有股(股權)的是價值投資,眼中只有票(交易憑證)的是非價值投資。
長期勝率的分野
科技在進步,生產效率在提高,企業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多,帶給股東的回報長期來看十分可觀。西格爾在《股市長線法寶》中統計過美國過去200年股票、債券、黃金、美元等各項資產的回報率,股票指數漲幅以絕對優勢高於任何一項其他資產。價值投資從長期來看,擁有確定性的、增量回報。
非價值投資者的交易回報來源於交易對手的虧損,交易本身不產生任何增量價值,因此這是一個零和博弈。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長期來看,價值投資回報率更高,有很高的確定性。非價值投資回報率整體為0。
非價值投資存在的合理性
既然價值投資的獲利機會更大,為什麼還那麼多人喜歡非價值投資?我想大概有幾個原因:
1、喜歡博弈是人類的天性,人們在博弈的過程中能夠夠得金錢回報之外的樂趣,打麻將就是一例;
2、價值投資的回報期較長,需要耐得住寂寞,對資金的配置期限也有所要求;
3、股票的價格在很多時候不能完全反映企業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可能面臨反覆的自我懷疑,甚至最終放棄。
可見,價值投資對投資者的要求更高,有些逆人性的地方。自然許多人不能接受。
說到價值投資,證券里最出名的就是巴菲特,發現有價值股票買入並長期持有,國內期貨類似的典型屬於傅海棠傅老師,哪個低買哪個,尤其是那些已經到了成本線以下虧損的種類。他們二人理念相通,但是社會上對於價值投資褒貶不一,甚至有的人說價值投資不適合於目前國內的市場,有的人利用價值投資賺的盆滿缽滿,有的則損失慘重,價值到底是「毒藥」還是「神藥」,我們來探討下。
首先我們來解決下為什麼價值投資有的人會損失慘重,因為我們日常所計算的成本屬於表面成本,不屬於終極成本,很多計算公式所算的成本是基於現在的上游原材料計算,但是假如上游成本重置哪?這就屬於假的成本支撐,這裡真正的價值投資有兩種:1.整個產業鏈虧損,會引起歷史級別的大漲,比如2016年初的黑色系產業鏈,1600的螺紋鋼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2.單一種類持續虧損,會引起年度的反彈,反彈幅度在短時間會很大,這個典型是2017年的雞蛋,雞蛋尤其是現貨一度跌至2元出頭一點,低於成本線,然而在各大養殖戶紛紛宰殺雞摔蛋破產後,雞蛋在下半年成為火箭彈,期貨一度見到4600的高點。
說到這裡,很多人感覺已經找到了交易的真諦,真實不然,超跌現象普遍存在,雖然超跌時間很短,存在即是合理,如果滿倉或者重倉準會被打爆倉,像林廣茂那種虧損70%屬於常態的那種方式一般人還真承受不住,所以,想做價值投資,倉位控制是必要的,否則就會死在黎明前。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種類不適合做價值投資,其產業調整周期很長,不是這兩年價格低就能改變供給端,比較典型的是橡膠,橡膠是橡膠樹產出,今年橡膠便宜你還能把樹給砍了?加上汽車消費逐年下降,目前沒看出橡膠有絲毫的生氣,只能寄希望發生大的自然災害。(想法有點邪惡了)另外一個去庫存的大難題就是豆油,豆油自從2016年後一路走低,一方面是消費下降,另一方面因為大豆壓榨還有豆粕的需求,其壓榨比是固定的,即使你豆油庫存大,大豆還是要壓榨的,所以豆油目前也不是屬於可做價值投資的成本。
還有一種是產業短時間過度增加產能,其代表則為乙二醇,在國內方面,2019年有600萬—700萬噸年產能計劃投產,而其下游需求則因為貿易戰導致需求銳減,庫存銳增,其產能增加過快,導致即使虧損去庫存速度面對龐大庫存也有些無力回天的感覺,雖然有人認為乙二醇總有一天要漲上來,但是因為期貨有合約,合約間的差價會讓價值投資舉步維艱,所以乙二醇也不是價值投資的選擇種類。
對於價值投資,雖然褒貶不一,但是期貨里能夠走出的大佬無一不是價值投資的推崇者,所以很多人總結了一句話:充滿勇氣的人往往受到命運女神的垂青,另一句是,有耐性等下去的人往往會得到最大的那隻果子。其實這兩句俗語與兩種價值投資方法不謀而合,如果一個人既有超人的勇氣,又有非凡的耐心,那麼他的投資回報會更高。
同時價值投資里還有個價值效應,對於「價值效應」的意義,人們有著不同的解釋。一般適合價格投資的種類往往現狀不太好,未來也不怎麼樂觀,所以投資極度利空的市場氛圍中買入需要巨大的勇氣,「價值效應」其實是對這種勇氣的一個補償。在最低點買入需要勇氣,因為市場有很多聲音會喊出比你想像更低的價位,當到合適時機時,就是收割散空的時間,當市場大多數聲音都錯了的時候,他們錯誤的代價就是你的收益。
第一,投資者缺乏機率思維,總是想獲取巨額的收益,卻忽視了成本。彩票雖然明顯是糟糕的投資,但幾乎在每個社會都蓬勃發展。與之對應的股票就是那些許諾快速致富的成長股。Montier再次展示了成長股組合無論是在發達市場還是新興市場都系統性地跑輸了市場,而與之對應的是那些無聊的、低增長的、不為人知的、便宜的股票組合系統性地跑贏了市場。
第二,規避損失的傾向加強了上述第一條的錯誤。普通人會毫不思索的規避任何看起來會導致損失的情形,這在投資上表現為投資者也會輕易地傾向於拋棄在不好的市場環境中、在不好的行業中、表現較差的和看起來沒有吸引力的股票,而基本不會考慮其任何上漲的潛力。這就使得這類股票往往很容易變得非常便宜,正如Montier展示的,這類股票組合整體上在任何國家任何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都是跑贏市場的。
第三,人類天生不善於處理不確定性。最簡單的例子是人們寧可接受確定性的低收益,也不樂意接受哪怕一點點的不確定性。更糟糕的是,他們總是試圖消除不確定性。比如簡單地趨勢外推,又比如追逐熱門的股票,仿佛熱門本身給了他們確信的理由,同時拋棄不熱門的股票,仿佛不熱門本身就等於虧損。而事實恰恰相反,如Montier所示,熱門股墜落和冷門股逆襲的並不是低頻事件,熱門股大機率被高估,而看起來有問題的股票常常被低估。價值投資者們想要利用這種扭曲帶來的投資機會就必須克服上述植根於人性的弱點。毫無懸念,只有極少數人能成功。
越是著急,最後越是虧損的越多,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關注筆者公眾號:老鄧侃股(ki36881),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以及獲取莊家主力戰法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