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冬春謝,金兵大舉南侵,北宋朝廷崩潰,兵荒馬亂的時代到來了。北方局勢日漸不穩定,李清照和趙明誠商量後,一致決定逃到南邊去。雪上加霜的是,趙明誠的母親去世了,他先行奔喪,李清照一個弱女子,只能獨自前往。
等兩人在江寧終於相聚,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兩人好不容易安頓下來,每天吟詩作賦,好不快活。可趙明誠的官沒當多久,城裡忽然爆發了叛亂,江寧也待不下去了。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看著南宋朝廷只圖安逸、無心抗金,心中憤懣,她的風骨凸顯出來,寫下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這時開始,李清照再也不是那個只知道在閨閣中嬉戲的小姑娘了。她的詩詞,轉為了沉重憂傷的風格。
趙明誠接到君主的旨意,只身前往湖州上任,令人惋惜的是,途中卻身染重病。李清照聞訊匆匆趕來,趙明誠已是病入膏肓,不久就病逝了。安葬了趙明誠後,李清照也大病一場。
病養好後,她好不容易租了處房子,可安穩了沒幾天,家裡進了賊,成堆的古玩字畫,所剩無幾。淪落異鄉、文物遺散,又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離亂,李清照痛苦極了。好在,她還有詩詞作伴,於是寫下了《憶秦娥》:「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寂寞、無奈,是對半壁江山的憑弔,也是對曾經幸福生活的祭奠。
一年後,李清照只身前往杭州,她急需一個依靠,匆忙地嫁給了張汝舟。而這張汝舟其實就是看中了李清照的古玩字畫。李清照嫁過來之後,張汝舟急切地翻找,卻沒發現傳說中的十五車寶貝。張汝舟很是失望,也不怎麼待見李清照,態度極為惡劣。
終於有一天,李清照忍無可忍,她跑到衙門,要求離婚,官員不予理睬。這時,李清照又發現張汝舟還有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於是,李清照毅然報官告發張汝舟,並要求離婚。結果,張汝舟被除名編管柳州。
李清照雖被獲准離婚,但宋代不合理的法律規定,妻子告發自家丈夫,即使屬實,仍要坐牢。李清照又成了名人,傳出去的卻不是什麼好名聲。然而她是何等剛烈之人,早已做好準備:坐牢就坐牢吧,絕不可與張汝舟這等粗鄙市儈之人共度晚年。然而她的親友們看不下去了:這樣柔弱的一個女詞人,怎麼能關在牢里?經翰林學士綦(qí)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李清照吃了幾天牢飯就出來了。
經歷了這麼多,李清照的人生一團亂麻。心灰意冷之際,她寫出了千古名篇《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開端三句的一連串疊字,急促悽厲,這樣愁慘的氛圍籠罩全篇,激動悲愴,既不委婉,也不隱約。當年那個單純美好的少女,在南北宋交接過後,「買得一枝春欲放」「興盡晚回舟」的閒情早就消磨殆盡,更多的,是對故鄉、故國的哀嘆和無奈。一個「愁」字,確實是無法囊括她心中所有的思緒。
在金華避亂期間,李清照整理了趙明誠的遺著《金石錄》,並完成了自己《<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她在《武陵春》中寫下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物是人非事事休」;看著《金石錄》和別的一些文物,李清照睹物思人,悲從中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看似平易,用意卻精深,傾瀉了自己的滿腹憂愁,深沉憂鬱。
李清照不再局限於自己身世的不幸與苦痛,關注起國家大事。「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póu)土」。她不能上沙場打仗退敵,但可以通過她最喜愛的詩詞,為出使金朝的壯士送別。她的文字中,「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少了,「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多了,她用柔弱的文字,宛轉曲折地抒發了自己禦敵復國的渴盼。
她七十多歲了,帶著那些還沒寫完的詩、還沒說完的話,在孤苦、淒涼中,悄然離世。
至此,「千古第一才女」的故事落下帷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SMhu24BMH2_cNUgtZX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