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土栽培的草莓。
富硒金絲皇菊。
設施農業成為海東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土地不再只種「老三樣」,種植結構調整,受益最大的是農民。
讓農作物住進「房子」,設施農業讓海東農業實現增產增收。
貼上「綠色」食品標籤,土貨也能變洋氣。
大型機械耕種和收割,已經被廣泛採用。
農產品從粗狂型經營向精細化經營轉型。
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後,土地不光產出糧食。
蔬菜打起包裝,從市場走入超市。
青羚網訊(記者 李興發)青海農業看海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海東這個人口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農業人口占當地總人口78%的農業大市,開始致力於提升農作物單產和效益,「青春533」小麥良種、「下寨」脫毒馬鈴薯、「互豐」雜交油菜,為農業的豐產、農民的增收開闢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以樂都溫棚蔬菜為代表的現代設施農業,在那時也蓬勃興起。一時間海東糧食和蔬菜產量穩穩占據了全省的半壁江山,成為我省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供給基地。
進入新世紀,海東市提出「以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開始調整農業結構,農業產業化戰略開始實施,傳統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向,「一畝三分地概念」向農業園區建設轉變,「一區、兩核、四園」的農業產業格局得以形成。走進當下,海東農業發展又步入了「綠色」「有機」,和深加工的發展時代。2020年,海東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完成各類農作物播種319.55萬畝,特色優勢作物比重達86.2%,糧油菜產量占全省比重均超過40%。」富硒果蔬、循化線椒、高原夏菜等6個現代設施農業種植示範基地成形。
另外,海東全市已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6316家。在已經脫貧的76個貧困村,0.59萬戶2.1萬名貧困人口脫貧中,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可以說90%以上的貧困戶,是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實現脫貧的。未來,海東市將把做精做細綠色有機農業,作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步入小康的基石,以我省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的機遇,憑藉已形成的高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優勢,率先在全省啟動海東全域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區建設,謀劃實施青稞產業園、氂牛產業園、平北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作者:李興發 來源:青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vLFPgXEBrZ4kL1ViMb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