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口碑佳作,5星不夠打

2020-06-05   五殺電影

原標題:這部口碑佳作,5星不夠打

現在推薦它其實有點晚了。

前段時間資源剛出來的時候,我就下載了。

但是考慮到這是一部溫情電影,我害怕看哭,一直沒看。

昨天看完,果然。

說它是今年上半年最感人電影,一點也不為過——

《標準之外》

Hors normes

本片導演奧利維埃·納卡什和埃里克·托萊達諾。

既是髮小,又是老搭檔。

在2011年就推出了超高口碑佳作《觸不可及》。

對,就是這部常年占據豆瓣250一席之位的經典佳作。

後來他們又合作了兩部愛情題材的電影,可惜口碑不盡如人意。

直到去年,兩人又回歸到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將目光聚焦於社會邊緣群體。

推出了這部《標準之外》。

不負眾望,電影取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成績。

這次兩人將鏡頭瞄向了「自閉症人群」

布魯諾經營著一家非盈利福利院。

專門用來收治社會上其他機構不接受的自閉症患者。

他的好友馬利克,也經營著一家機構。

專門招收一些來自貧窮地區、在暴力環境長大的低學歷青年,並且培訓他們一對一照顧自閉症患者。

兩個機構職能互補,不但為這些孩子們提供住處,也解決了不少就業難題。

其實,要做到如此,並不簡單。

因為這些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們不擅長溝通,常常無法表達自己的喜好,部分小孩還會出現暴力自殘傾向。

所以這些負責照顧他們的人員著實不易。

好在這些負責照顧自閉症孩子的青年們在這個有愛的大家庭里,會做到用愛包容對方。

但好景不長,某天兩個調查員來到布魯諾的機構檢查。

因為機構是非盈利的,布魯諾辦這家福利院的經費幾乎全部來自民間愛心人士的捐助。

所以環境難免會達不到專業公立醫院的標準。

但在檢查員眼中,這裡不但環境髒亂差,還不具備營業資質,照顧患者的人也不是科班出身。

這一切都太在標準之外了。

更可怕的是,在這關鍵的節骨眼上。

一位工作人員迪倫由於工作疏忽,導致一名名為瓦倫丁的自閉症男孩走失。

這直接導致機構面臨著被取締的危險。

可機構要是沒了,很多具有暴力傾向、不服管教的孩子們該去哪呢。

思來想後,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先找到瓦倫丁。

於是黑人小哥迪倫,就這樣踏上了一條找尋瓦倫丁之路。

瓦倫丁是這群自閉症患者中尤為特殊的一個。

父母離異,母親住院,父親不知所蹤。

他脾氣陰晴不定,會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發雷霆,還習慣戴著頭盔保護自己。

而負責照顧瓦倫丁的迪倫起初也總是麻煩不斷,經常不得不為瓦倫丁善後。

瓦倫丁最初也是對迪倫充滿敵意。

直至某次,迪倫記住了瓦倫丁愛喝可樂,看瓦倫丁口渴的時候給他倒了杯可樂。

瓦倫丁才開始放下對迪倫的戒備。

而在找尋瓦倫丁的過程中,迪倫的心態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他也從曾經的小混混變成了一個有愛心的人。

正是因為迪倫的轉變,瓦倫丁也逐漸感受到了人間的暖意。

終於有一天,瓦倫丁肯摘下了頭盔,沐浴在陽光下。

瓦倫丁被找回,他們彼此也都迎來了新的人生。

面對咄咄逼人的檢查員,平時溫文爾雅的布魯諾,忍不住咆哮起來。

他質問這些調查員:

沒有人要這些孩子,如果孩子全交給政府,你們能照看好他們嗎?

一時間調查員啞口無言。

好在經過政府的一番深思熟慮,布魯諾的這家福利機構最終被得以保全。

那些自閉症的孩子們終於能繼續生活在這個有愛的大家庭里。

整部電影雖說不上有多強烈的敘事衝突與戲劇張力。

但這種感人至深的電影才最打動人心。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

布魯諾的原型是法國社工史蒂芬·班漢牟,馬力克的原型是達烏德·塔圖。

電影中的機構,在現實生活中也真實存在。

他們經營這個機構,為自閉人士提供了近二十年的服務。

導演知道此事後,靈感迸發。

用了兩年時間打磨劇本,以一種接近紀錄片的方式。

為我們呈現出自閉症機構里的人們,為了生活都在努力改變的動人鏡頭。

除了表現自閉症人群,以及看護自閉症人群的日常生活外。

電影還用了幾條支線來豐富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培養的深厚感情。

比如布魯諾與自閉症病人胖哥的日常互動支線。

胖哥是布魯諾的第一位患者,雖然早已長大,可以獨立生活。

但布魯諾依舊對其放心不下。

他知道胖哥有暴力傾向,甚是擔心,每天跟蹤他坐地鐵。

胖哥經常在地鐵上忍不住按緊急制動按鈕,導致他多次被送到警察局。

然後布魯諾將其保釋。

胖哥也會深感布魯諾對自己的關心,開心地將頭埋其懷裡。

為了這群孩子,布魯諾可以說是操碎了心。

這麼多年來,他始終單身,甚至還嚇跑了不少相親者。

可以說無論是負責照料患者的人,還是機構的環境指標,都在標準之外。

但他們為了大愛犧牲自己的小愛,這種真摯的感情和人性的善良卻是令人動容的

無論是創始者布魯諾和馬利克,還是救贖自己的迪倫,亦或是感受到愛意並自我和解的瓦倫丁……

最終都在愛與和諧的氛圍里,實現了自我價值。

有的人傳遞愛意,有的人被愛治癒。

這群被邊緣化的人物,雖然也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往。

但自始至終,他們都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

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無私的愛才是最值得歌頌的音符。

另外,電影在歌頌人性讚歌的同時還暴露了不少社會弊端。

比如醫院不願招收這些自閉症患者,因為他們不易管理,而且還需要大量的政府補助。

所以這些可憐人該何去何從,也是棘手又現實的問題。

布魯諾正是因為考慮到這樣的情況,才會毅然決然堅持多年用心經營這家機構。

標準之外,滿是人情味和善意。

影片的結尾,是我最喜歡的一幕。

小胖哥在布魯諾多年如一日的照料下,終於可以獨立坐地鐵了。

雖然這次他還是忍不住按下了報警的按鈕。

但這次大家庭所有的人都抱著他,歡呼著離開地鐵。

這樣可愛質樸的行為讓人動容。

是啊,醫院和藥物或許能讓他們病情好轉。

但是真正能治癒他們的往往卻是那最無私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