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周國平對話故宮院長王旭東:科技進步讓文化寶庫惠及百姓

2019-11-10     探照燈

張英

我們正處於一個全面數字化的時代,如何應對技術與變化帶來的焦慮,在新的數字世界安然棲居?2019年11月9日,38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與近千名觀眾齊聚第四屆騰雲峰會現場,對這個主題進行了一場深入的跨界探討。

這是一場科學家與藝術家和學者的跨界對話。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著名哲學家周國平、科幻作家郝景芳和與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對話,探討科技賦予文化、藝術和人的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從專業角度分享自己在數字時代的觀察與思考。

活動現場的展區還以「棲」為主題,展出了參加過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在內的國際大型藝術展的五位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讓大家在互動中切實體會到科技與藝術結合產生的美好可能。

上午對話的主持人是郝景芳,很多人對她的了解是科幻作家身份,其實她曾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和研究生學物理,研究天體物理,後來讀了經濟學的博士,一直用業餘時間寫小說,她透露目前在做兒童教育的相關工作。

科幻作家郝景芳

跨界較多的她認為科技、藝術和文化,都是推動人類歷史走到今天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科學人文、藝術歸根到底應該是人性,人們內心深處天然就渴望真善美的合一,在現實生活中也就不要把科技、人文、藝術分的那麼開,「今天的科技,就是未來的文化。人類應該努力縮小不同人群的認知差距,讓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被所有人共享。」

在談到對「善」的理解時,哲學家周國平認為,善是哲學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他們的哲學討論的核心就是善,「他們一直在討論什麼樣的生活是好的生活,人應該過什麼樣的生活」。從科學技術的角度來說,科學技術怎麼帶給人們一種好的生活,這就是向善的含義,讓人生活的更好。

哲學家周國平

「善就是好的生活」,周國平認為科技向善要從四個層面去理解,第一是功用層面: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各領域帶來的進步、便利和效率。科學技術也可以對人類文化有保護作用,如科技用於對故宮文物的保護。

第二就是社會層面:公平正義和科技普惠,知識共享和智慧財產權的兼顧。「怎麼樣使科技成果給社會各個階層比較平等的享受, 科技普惠就是這樣的概念,包括網際網路上知識共享,知識共享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怎麼樣兼顧等涉及公平正義的問題。

第三就是倫理層面:在生育干預、基因工程、複製人等層面,對人性價值和人類倫理價值的尊重,科技的倫理底線究竟在哪裡。現在科學發展最前沿的是生命科學和計算機科學,這兩個領域裡都涉及到倫理的問題,生命科學最明顯,包括生育干預,試管嬰兒,代孕母親,還有基因工程、克隆工程等,都是對人類倫理、家庭倫理的挑戰和威脅。他提出要從倫理角度探討科學技術的邊界問題。

哲學家周國平

第四就是精神層面:即對精神價值的尊重。科技能否讓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好的發展。人工智慧等科技的發展是否要遵循一些自然的基礎規則?科技促進物質進步的同時,要想提高人類精神生活的品質,就需要科技和人文進行合作,來解決這個問題。

張正友作為科學家,秉承「科技有道,擇善而行」的理念。他在騰雲峰會上分享了自己獨特的對善的理解。從事科研已近35年的張正友認為,科技既有好的方面,也可能會用到壞的方面,目前人們有一種擔憂,擔憂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危及人類,擔心新技術被壞人掌握等。

談到 「科技向善」,王旭東院長認為,當人的善大於惡的時候,科技一定會向善。當惡超過善的時候,科技一定是向惡的,或者它的主流方向是向惡。所以,科技向善主要還是人的向善。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張正友從歷史角度分析說,人類經歷過多次技術革命,但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極大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即將進入信息智能化的社會。

他相信人類肯定有足夠智慧去解決新技術帶來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人工智慧不會發展到具有毀滅人類的能力,在未來即使有了這樣的能力,人類也有智慧控制。社會、政府需要有政策和倫理規範,讓技術最大程度上服務於人類,防範壞人利用作惡。企業也要從社會價值角度、人類價值角度選擇,負起責任來。

程武在參觀展覽

張正友舉例說,騰訊已經在科技向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 AI+農業,用人工智慧技術通過傳感器感知溫室種植環境的濕度、溫度、光照度,並從而計算出最適合黃瓜生長的方案,能媲美有20年經驗的農業專家,此外還有用保護野生動物、人臉識別技術打拐尋人等。歸根結底,科技要深入到各行各業為人類服務,並不是要去控制人類。

張正友和王旭東還具體討論了科技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創造文化。

王旭東院長認為,我們要和這個時代同頻共振。談到 「科技向善」,王旭東院長認為,當人的善大於惡的時候,科技一定會向善。當惡超過善的時候,科技一定是向惡的,或者它的主流方向是向惡。所以,科技向善主要還是人的向善。

在談到共享時,王旭東院長認為,文物博物館領域很需要深入思考,文物包括文物的信息資源都人類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智慧結晶,因為科學技術進步和觀念的問題,並沒有讓豐富的文化寶庫惠及百姓。

數字時代需要樹立共享的理念,要利用數位技術把保護成果、研究成果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要讓文物儘快地數字化,建立起實現共享的資料庫平台、傳播平台,僅靠文博領域的人是做不到的,這需要合作。所以,故宮博物院跟騰訊等公司、機構的合作都是為了能夠突破一己之力的局限。

王旭東院長認為,數字時代文物保護領域的研究成果共享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公益性質,初期投入有一些要投入需要收到,但到一定時候希望就是免費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oRsV24BMH2_cNUgNW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