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的主流史觀中,認為中世紀晚期的西歐發生了一場「文藝復興」,讓西歐出現的空前的文藝大繁榮,並且成為西歐開啟近現代化的前奏。所謂的「復興」,就是將復興到古希臘時代。
這種歷史認知存在根本性錯誤,中世紀晚期的文藝形態與古希臘存在本質不同,如果僅僅是復興古希臘,絕不會產生文藝復興式的文藝形態。
文藝復興的文藝形態是去宗教化的、世俗化的,但是,古希臘的藝術形態則依然是宗教化的。文藝復興之於西方文明具備革命意義,就在於其藝術形態中所出現的這種去宗教化、世俗化的變化。藝術不再僅僅服務於宗教目的,而是服務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讓生活更藝術,更審美。
也就是說,文藝復興的關鍵因素並不在藝術的技術上,而在藝術的目的上。文藝復興在藝術的目的上出現了革命性變化,這是整個西方文明從來未有過的,包括古希臘。
要明白這一變化的革命性,首先應該搞清楚藝術的起源。
雕塑、繪畫、戲劇表演,這些藝術形態,都是在多神教時代,因應祭祀儀式的需求而產生的,都是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這些藝術是隨著多神教的發達而發達的。同時,也會隨著多神教的衰落而衰落。
多神教於一神教的根本區別的並不在神的數量的多少上,而在神的基本屬性上。一神教的神,是抽象神,沒有具體化的神像和神廟。同時一神教的神也是全知全能的。想想看,既然神是抽象,而且是全知全能的,這時神只能有一個,也只需要一個。如果存在兩個神,就意味著這兩個神都不是全知全能的。
由於多神教的神是具象的,這就需要對神像進行雕塑,這就是雕塑藝術的起源。同時神還需要生活在一定的場景中,也需要把這些神話場景具體化、實物化,這也都需要雕塑。在古埃及還出土了一些人像,他們都保持對神祈禱的狀態。這些人像是對真人的替代,替代真人對神進行祈禱。
多神教的神像、神廟系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套表達系統,一套符號系統,這不過這套符號系統是實物化的,其目的是表達當然人們的思想和情感。這也說明,多神教時代,人們思維水平是低下的,落後的,尚沒有實現抽閒化,沒有抽象思維,也沒有抽象化的符號系統,並用抽象的符號系統去表達思想和情感。
繪畫的情況與雕塑一樣,只不過它是二維化的,但是也是具象化的。
還有戲劇表演。多神教的戲劇,就是用真人去表演和重現神話場景,其目的也是祭祀。更準確地說,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種祭祀儀式。
古兩河的植物神叫塔穆茲,他在一年中一半的時間生活在地上,一半的時間生活在地下世界。春夏季節生活在地上,秋冬開始轉入地下。每年秋季當塔穆茲轉入地下生活時,被認為是塔穆茲的死亡。每年春天塔穆茲開始由地下轉入地上,被認為是塔穆茲的復活。每當秋季來臨,塔穆茲就要死去了,這時人們就會進行戲劇表演,對塔穆茲進行痛哭,其目的是促進他的復活。這就是所謂的「塔穆茲哀歌」,也是哭靈的起源。哭靈最初不是哭人的,而是哭神的。
以戲劇表演為形態祭祀儀式也傳入中國,但是卻主要將其應用對人的喪葬儀式中。在對神的祭祀中則做了最大程度的簡化,成為「屍」。在祭祀中,要找一位活人,來充當神,然後獻祭者向他敬獻祭品。這位在祭祀中充當神的活人就叫「屍」,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演員。
在西方歷史中,從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變,其重要意義並不在神的數量的減少,而在思維方式的變化,思維水平的提高,從具象思維躍升至抽象思維。這個轉變的核心就是「去偶像化」,包括去除神像、神廟,也包括去除所有的祭祀儀式。
雕塑、繪畫、表演對於多神教而言,並非什麼藝術,而是必需品。一旦,由多神教轉向一神教所需要的「去偶像化」,也自然就是「去藝術化」。多神教所必須的「藝術」,恰恰被一神教視為落後,甚至邪惡。因此,由多神教轉向一神教必然導致藝術的衰落。
基督教產生之前,即公元之前,整個西方世界都是基本處於多神教時代。儘管猶太教出現的很早,但是影響有限。公元前的羅馬和希臘,都屬於多神教文明。儘管多神教最發達的文明是古兩河和古埃及文明,但是,這兩個文明在多次被侵略後,最終徹底消失。唯有希臘的文獻和藝術被東羅馬帝國保存了下來。後來通過阿拉伯傳回西歐,然後西歐人才以得知古希臘文明的存在,得知古希臘藝術的存在。
儘管理論上,基督教是去偶像化的,不允許有任何具象化的神像和祭祀儀式,但是,在實際中,依然一些具象化的東西,包括教堂和一些簡化的祭祀儀式。因為沒有具象化的東西,老百姓便失去了抓手和依靠。因此,各類藝術在基督教時代依然存在,只是遠沒有多神教時代繁榮,遠沒有希臘、羅馬時代繁榮。
這一點也表現在佛教中,佛教也是抽象宗教,類似於一神教。釋迦牟尼本人拒絕任何的具象化的東西,也不搞任何形式的祭祀。但是,後來,人們依然搞出了很多偶像化的東西。不僅有塑像,還有繪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些服務於佛教的藝術也傳入中國。中國的塑像、繪畫藝術,正是在這個基礎發展出來。
佛教的藝術是宗教化的,屬於祭祀儀式的範疇。但是,一旦佛教藝術傳入中國,便發展處一種新的藝術形態,服務於人們審美需求的世俗化的藝術。中國畫就成形於東晉,而此時所有的畫家都是出身於佛像畫。譬如最著名的顧愷之。
中世紀的西歐是個基督教時代,此時的宗教藝術處於一個低潮期,遠沒有此前的希臘、羅馬時代繁榮。其原因並非是宗教禁錮,而是隨著神的抽象化而引發的思維方式的變化。從思維水平上看,基督教遠比古希臘文明先進,因為古希臘文明依然是多神教文明。
文藝復興時代,的確重新道德了古希臘的藝術樣品、藝術技能,但是,絕不可能獲得藝術目的的根本變革。文藝復興中的藝術形態的變革,從宗教目的向世俗審美目的的變革,既不可能來自古希臘,也不可能西歐內部,而只能來自當時的西歐之外。
當時整個世界已經存在發達的審美性藝術形態的,唯有一個地方,那就是中國。
因此,真正導致文藝復興出現藝術革命的,是來自中國的世俗化審美化的藝術形態,他們也是通過阿拉伯傳入西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