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刺激國腳留洋?歷史早已給出答案,這招對中國球員不靈

2019-11-21     黑白之城

中國足協近日下發了一道文件,明確要求各職業聯賽俱樂部暫緩與球員的簽約工作。足協的用意非常明顯,就是為了給後續的限薪做準備。雖說足協此舉有「粗暴」干涉各俱樂部經營事務的嫌疑,但降薪已經是中國足壇大勢所趨,儘管手段不一定正確,但方向總歸是沒有錯誤的。

限薪刺激國腳留洋?歷史早已給出答案,這招對中國球員不靈

限薪將給中國足球帶來什麼?很多人會想到兩點:一是俱樂部財政壓力減輕;二是迫使中國球員走出「安樂窩」,前往海外尋找新的生機。如果在政策得到落實的情況下,第一點是肯定能夠實現的。但是,想通過限薪的方式逼迫中國球員走出國門,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來看,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罷了。

賺錢少也不留洋

提起中國球員,外界的印象往往是腰纏萬貫,揮金如土。但客觀說來,職業球員雖然一直屬於社會高薪行業,但中國球員真正暴富,也就是最近5、6年的事情。歷史上,並不是所有中國球員都能趕上好時候;即使能在中超立足的人,過去甚至都要為基本的生計發愁。

本世紀初,中國職業足壇一片蕭條,中超聯賽甚至淪落到找不到贊助商、被迫「裸奔」的境地。現在的球迷,根本想像不到當時中超的球市有多冷。當時除了魯能,其他各俱樂部普遍緊縮銀根,球員的日子當然也不好過,欠薪、剋扣工資獎金是家常便飯,有些球員甚至只能領幾千塊錢的基本工資。不需要足協強制命令限薪,大環境迫使俱樂部只能削減開支。

球員的日子過到這個程度,肯定都想去海外賺大錢吧?然而並沒有。以2004~2011年三屆亞洲杯中國隊的名單為例子,海外球員所占的比例一直非常低。04亞洲杯,國足只有兩名在歐洲踢球的球員;07年是四人;而到了2011年,海外球員只剩下蒿俊閔一人。

限薪刺激國腳留洋?歷史早已給出答案,這招對中國球員不靈

由此可見,即使待遇降到「冰點」程度,中國足壇也沒有出現「扎堆留洋」的盛況,絕大多數人仍選擇堅守在國內。除了極個別頂級球星,留洋對其他球員而言,仍是個遙遠的話題。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球員薪水最低的時代,恰恰也是假賭黑最為盛行的時代。

限薪力度仍不足

由此可見,歷史上已經證明,單純通過減少薪水,無法刺激中國球員大規模奔赴海外求發展。而在這個中國球員整體待遇居高不下的今天,想實現「限薪留洋」的目的,更顯得不太靠譜。

按照目前的消息,未來中超、中甲、中乙聯賽的頂薪,將被分別限定在1000萬、500萬和300萬元。與歐洲足壇相比,這樣的薪資標準還是顯得太高。舉個例子,排名歐洲前十的比利時甲級聯賽,球員平均年薪是20萬歐元(人民幣155萬)左右;荷甲、葡超等歐洲二線聯賽,年入百萬歐元(約780萬元)已經是絕對主力級別的待遇。

限薪刺激國腳留洋?歷史早已給出答案,這招對中國球員不靈

以中國球員如今的實力,登陸五大聯賽尚有難度,而當他們退而求其次將目光瞄準歐洲中小聯賽時,對方的報價或許會讓中國球員不屑一顧。畢竟,限薪後即使一個中乙級別的「球星」也能掙300萬,他又何必去歐洲去賺那可憐巴巴的百十萬呢?

因此,如果說足協限薪是倒逼球員留洋的一種手段,那麼這個力度又顯得太小,無法與歐洲拉開真正意義上的距離。當中國球員依然能在家門口享受更高薪水時,「出國打工」也就只能成為少數人的選擇了。

日本經驗難以借鑑

在東亞,日本無疑是球員留洋深造的典範。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日本留洋球員數量越來越多,實力也越來越強,一直被中國球迷所羨慕。不過,日本從來沒有通過限薪手段倒逼球員留洋,在J聯賽,本土明星一般年入都在1億日元以上,折算下來可超過100萬歐元;主力薪水也能達到30萬~60萬歐元左右。日本有許多散布在歐洲三、四線聯賽和小球會效力的球員,相比於日本國內,他們可爭取的薪水實際上是下降的。

限薪刺激國腳留洋?歷史早已給出答案,這招對中國球員不靈

為何日本球員願意降薪留洋,而中國球員不行?這其中有社會原因。曾在中國工作的日本「青訓教父」拜爾就曾說,他理解為什麼中國球員不出國,因為相比日本,中國球員的生活壓力更大、得到的保障更少,自然也就更在乎金錢。

日本社會福利很高,保障完備,很多球員經濟壓力不大,可以支撐其前往歐洲「尋夢」,甚至抱著留學的心態自費赴歐,長此以往無疑開拓了日本球員的眼界,反過來刺激更多人走出國門。而在中國,至少現階段來說,靠限薪不可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能算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另一方面,日本球員自身的能力已經達到一個很不錯的程度,即使沒有主動尋求前往歐洲的機會,也有歐洲球隊將報價遞到眼前,例如久保健英,早就是歐洲馳名的天才新星,這和中國球員的留洋現狀有根本的區別。

就像某名作家說的那樣:懷才就像懷孕。當中國球員強起來之後,根本不需要擔心沒有留洋的機會;也不需要足協絞盡腦汁,去考慮中國球員究竟值多少錢,以及如何將他們送到國外。如何變強?改造青訓,從青少年起讓球員接受真正的先進訓練,這不是一個有創造力的想法,但卻是更為實際和容易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eLKjW4BMH2_cNUgGt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