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天我和好友琪琪打電話,談談最近新買的衣服、生活的趣事……身為家庭主婦的我們,話題最後總會落到孩子身上。
芝芝的孩子鵬鵬正在上三年級,是個挺乖巧懂事的男孩子。
芝芝卻總是不滿足:"鵬鵬還是有很多不足,有點偏科,我前段時間才給他報了英語的補習班。"
我有些驚訝:"好像之前他還在上象棋班呢。"
"對啊,他們學校辦了個象棋比賽,我想讓鵬鵬去參加參加,象棋還有助於他思維轉換。"
芝芝一談起這個就打開了話匣子,給我推薦很多不同種類的補習班,我卻嘆了嘆氣,沒有說話。
在我的印象里,鵬鵬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數學在班裡也是拔尖的,最重要的是,上次去芝芝家裡做客時還看到他的塗鴉,很有風格也很好看。
"別玩了鵬鵬,畫的都是什麼啊,去看看書玩玩棋"芝芝馬上收起了畫本,催促著鵬鵬進房間。
生活中,這樣的情形可以說是屢見不鮮,在家長眼裡,孩子身上仿佛有說不完的不足和缺點,可卻很少關注孩子優秀的地方。
瘋狂各類的補習班、培訓班、興趣課,幾乎把孩子自由的時間占得一點不剩,根本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實際上,家長的初心是好的,但做法卻並不是那麼好。不要再拚命幫孩子補短板了,"揚長"才是打開孩子潛能的"金鑰匙"。
這在去年,席莉·沃特斯的新書《優勢教養》里就有所介紹了。
|什麼是"優勢教養"
去年中信出版集團出了一本書叫《優勢教養》,在這本書里,作者介紹了如何發現和培養孩子優勢教養方法。
書的作者是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主席莉·沃特斯。2011年,沃特斯在墨爾本大學教授組織心理學,在家裡嘗試把積極心理學引入到親子教育上,並且已經取得自以為很滿意的效果。
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心理專業泰斗馬丁·賽利格曼鼓勵,開始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優勢教養方面的研究上。
他發現,傳統的教育方法總是教父母傾向於"避短",所以在家長眼裡,孩子的毛病多過優點,他們認為去掉這些缺點,孩子就能成功。
而積極心理學家卻認為,科學的教育方法恰恰是"揚長",要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發現孩子的長處上,而不是盯著劣勢不放。
沃特斯把優勢教養定義為,讓孩子時刻牢記自己的個性特長和美好品質。
她相信,一個堅強自信的孩子能夠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改正自己的缺點。
因為積極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擁有強大的內心,足以支撐一個人正視並完善自身的不足之處。
在這本書里,結合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從"發現優勢"到"培養優勢",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操作方案。
|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
這是《優勢教養》中實現優勢培養的第一個步驟:發現優勢。
"如何發現孩子的優勢?"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好笑,但是對於大多數習慣揪出孩子缺點和劣勢的家長來說,這或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發現孩子的優勢只需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 我是否看到了孩子喜歡且擅長的事?
孩子是否對於某一方面表現出超出其他事物的喜愛和興趣,比如喜歡畫畫、喜歡背詩或者對球類運動充滿好奇的興趣。
並且,孩子還在這一方面還有著優異的表現。
- 我是否在孩子身上看到了痴迷和熱情?
優勢會讓人充滿自信的力量,當孩子在發揮優勢,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時,旁人很容易地能看到孩子對待此事的激情。
- 我是否看到了孩子經常性做的事情?
孩子在課餘時間喜歡做什麼,經常做什麼,對於自己真正熱愛的事,他們總不會感到疲倦。
這三個要素其實也是一個循環,優勢讓孩子充滿熱情,自然就願意做的更多,而這樣反覆的練習則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異。
|如何培養孩子的優勢
實現優勢培養的第二個步驟是:培養優勢。
在培養優勢的步驟中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 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雖然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在不斷地工作或者學習,但是實際上我們並不擅長集中注意力。
成年人能集中的注意力的最大時長不過20-25分鐘,當我們指導孩子培養某種優勢時,我們其實是在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從而讓孩子一直沉迷於有利於發展的優勢的環境中。
集中注意力時孩子完成事情的效率也會變高,同時熱情也會一直得到保持。
甚至在集中注意力的過程中,孩子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不會有在做不喜歡的事情時難熬的感覺。
這也是幫助孩子保持興趣和熱愛的好辦法。
- 讓孩子欣賞、回味
實際上,在欣賞事物的過程中我們也在集中注意力,同時這也是一個放鬆和愉悅的過程。
在人欣賞事物的過程中,會關注到哪些令人感覺良好的情形。達到放鬆和愉快的效果。
欣賞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催生孩子快樂積極的情緒,提高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
- 練習感激
想要在愉快的活動中提高專注力,比較好的方法之一便是練習感激。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注水平,增強自身的積極情緒,同時也會帶動其他人一起進步。
許多人總是抱怨生活苦悶,回家後更是出口成"髒",發泄一些暴力的消極情緒。
這其實都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的許多事物都很少存有感激的心情,所以生命之於他們都是"霉運"。
感激其實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都十分有益,同時它也與多項積極的情緒有關,例如自律、利他主義、對生活的滿意度等。
- 放空
放空對人的大腦有修復的作用,同時放空也是另外一種專注,不過是暫時脫離先前的事物罷了。
生活中總會聽到父母教訓孩子:
"別發獃了,趕快寫作業!"
"怎麼剛離開你就眼睛直勾勾的不動了,這樣做事效率怎麼能高?"
……
但實際上,這樣的放空是有利於孩子的放鬆和暫時的舒緩的,這也為孩子繼續學習新東西而積蓄力量。
其實,發獃是人腦遇到外界事物時進行有效調節的一種應激反應,是大腦不經意間出現的,且是自發的一種寧靜的狀態,它屬於自我保護和調適。
它可以讓大腦短暫地脫離現實的環境,從而進入到另外的一個空間進行"工作",這是大腦自發的一種運轉,而不是孩子故意為之。
建議在每天都留點自由的時間給孩子,讓他們可以發發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不要再給孩子增加所謂的補習班興趣班了,給孩子一些空餘的時間,也給自己休閒的時間,關注孩子真正在做且喜歡做的事,這比選擇哪類培訓班更加有效。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