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段店窯瓷器上究竟有多少唐宋密碼待解?

2019-12-08     豫記

南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云:「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張玉昌丨文


定瓷:雖然有芒,依然是宋代名瓷


定瓷因燒制於河北定州曲陽,而被稱為定窯。定窯產品以胎質潔白細膩、釉面典雅溫潤,裝飾工藝精湛而倍受北宋皇家的青睞和歷代文人騷客所追捧,也被國內外藏家和各大博物館所珍藏。


宋代以來定瓷被許多瓷窯競相仿製,形成了以曲陽為中心的定窯系。河南燒制定瓷的有焦作當陽峪窯、禹州扒村窯和魯山段店窯。而魯山段店窯燒制定瓷的信息,因相關史料的匱乏,這一重要的史實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過去只有少數學者披露過,所以社會上知之者甚少。


近年來由於定瓷在該窯的發現,才使這一史實得以重見天日。千年前遠離定瓷燒制中心的中原地區所燒制的精美定瓷再次重現在世人面前,這也為研究段店窯與曲陽窯的關係,以及館藏定瓷與民間收藏者定瓷的窯口辨別問題,提供了更寬闊的思路和實物資料。


1、北宋白釉劃花「官」銘盤

「供養舍利太平興國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吳成訓錢叄拾足陌」銘盤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貢院內北宋太平興國二年靜志寺塔基地宮出土,定州市博物館藏。


盤高3公分、口徑12.4公分、底徑8.5公分。尖唇,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大平底,胎極薄,僅0.2厘米。胎色潔白,質堅細。白釉色如凝脂,略見閃黃,瑩潤光潔,有垂釉痕,施滿釉,僅底部露胎。內底劃花裝飾,為工整纖細的對蟬紋;外底刻行書「官」字款;並墨書「供養舍利太平興國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吳成訓錢叄拾足陌」5行28字。盤仿金銀器器型,口部無釉。為河北定窯北宋初期產品。


魯山段店窯在唐後期已經很熟練的燒制出唐白瓷和唐青花,其胎質潔白,釉面勻凈閃青,底足呈玉璧型和餅底型,底刻「盈」銘文,其特徵與邢窯瓷和定瓷基本相同。


2、唐白釉「盈」銘執壺

唐白釉「盈」銘執壺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執壺高22公分,底徑6.5公分。壺身滿施白釉,玉壁底內釉下刻「盈」銘。魯山段店窯採集。


3、唐白釉「盈」銘罐

唐白釉「盈」銘罐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罐高14.5公分,底徑6.5公分。瓶身滿施白釉,餅底無釉刻「盈」銘。魯山段店窯採集。


4、唐白釉點褐彩斑「盈」銘罐

唐白釉點褐彩斑「盈」銘罐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罐高23公分,底徑6.5公分。瓶身滿施白釉,點褐彩斑,餅底無釉刻「盈」銘。魯山段店窯採集。


近年來在魯山段店窯陸續發現的定瓷器物有瓶、盤、壺、尊、海螺、蓋罐、瓷枕、人物、建築、玩偶等,釉色有白、黃、綠、藍、粉、紫、醬、黑、紅等,有的器物內外兩色;裝飾工藝有刻、劃、印、貼塑、描金、施彩等,其題材非常豐富。有的在器物上刻劃有花卉、鳥禽、雲龍和詩文,底部也有刻字,一般有「官」、「易定」、「尚食局」、「聚秀」、「婉秀」、「奉華」等。還有一些大型器,如梅瓶、凈瓶、葫蘆瓶、穿帶瓶、佛塔等,高度近七十公分。魯山段店窯所產定瓷按器物造型的時代風格來講,其燒制時期基本貫穿整個北宋及金代早、中期。


魯山段店窯製作工藝與曲陽定瓷有以下六個不同之處:一是器型品種比曲陽的多。二是燒制溫度和瓷化程度比曲陽高。釉面光亮,玻化度高,白釉釉中泛黃。三是胎質比曲陽好。研磨精細,潔白細膩。四是器體刻字和描金工藝大量出現。五是製作工藝複雜,異型器和貼塑工藝較多。六是大器型、高檔次的器物比曲陽多。這些器物明顯是非民所用,應是為官府、皇家燒制。再次印證了魯山段店窯絕非普通民窯。


5、定瓷「官」銘瓷片

定瓷「官」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6、北宋褐釉「尚食局」銘梅瓶

北宋褐釉「尚食局」銘梅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30公分,底徑7.5公分。瓶身滿釉,俗稱「紫定」。底部釉下豎刻「尚食局」銘。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7、北宋褐釉「官」銘梅瓶

北宋褐釉「官」銘梅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30公分,底徑7.5公分。瓶身滿釉,俗稱「紫定」。底部釉下豎刻「官」銘。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8、北宋褐釉印花「尚食局」銘觀音坐蓮盤

北宋褐釉印花「尚食局」銘觀音坐蓮盤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盤子口徑21.5公分,高4.5公分。芒口,盤身滿釉,俗稱「紫定」。盤內印花觀音坐蓮紋飾,圈足內釉下豎刻「尚食局」銘。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9、北宋白釉劃花「奉華」銘梅瓶

北宋白釉劃花「奉華」銘梅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7公分,底徑8公分。瓶身釉下劃花紋飾,瓶身滿釉,俗稱「白定」。底部釉下豎刻「奉華」銘。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10、北宋白釉劃花「淳化一年」、「易定」詩文花口瓶

北宋白釉劃花「淳化一年」、「易定」詩文花口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7.5公分,底徑8公分。瓶身滿釉,俗稱「白定」。瓶身劃花釉下刻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文,「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淳化一年」銘,底部釉下豎刻「易定」銘。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11、北宋黑釉刻雙鳳紋填金「易定」銘葫蘆瓶

北宋黑釉刻雙鳳紋填金「易定」銘葫蘆瓶 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35公分,底徑9.5公分。瓶身釉上刻雙鳳紋填金紋飾,瓶身滿釉,俗稱「黑定」,底部釉下豎刻「易定」銘。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12、北宋白釉「大中祥符元年」銘茶碾

北宋白釉「大中祥符元年」銘茶碾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碾體高7公分,寬6.5公分,長19公分。碾施白釉,俗稱「白定」,碾體釉下橫刻「大中祥符元年」銘。瓷器茶具中執壺、茶盞較多,茶碾很少,顯得稀有珍貴。在魯山段店窯採集。


13、金代白釉點褐彩斑「大定元年四月造」銘觀音坐蓮像

金代白釉點褐彩「大定元年四月造」銘觀音坐蓮像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觀音坐蓮像高24公分,通身施白釉,髮髻部施褐彩,兩臂和裙擺點褐彩斑及梅花斑(白釉點褐彩工藝,在段店窯址出土瓷片中多有發現),背後有褐彩書寫「大定元年四月造」七字銘文。在魯山段店窯採集。該坐像體態端莊,面目慈祥,手捧寶瓶,端坐蓮台,十分雅致,不失為金代定瓷精品。


汝瓷:文藝大師宋徽宗最愛的瓷器長啥樣?


在中國陶瓷史上,唐之前「南青北白」是瓷器在地域上的差別,隨著越窯秘色瓷貢獻皇室,無疑對北方窯口形成吸引,五代時,吳越國壟斷的越窯器,繼續承擔著貢瓷的作用,至今仍撲朔迷離的柴窯無疑應是燒造青瓷的高端窯口。


因此,「南青北白」的格局被打破,青瓷在北方眾多窯口異軍突起。在陝西耀州黃堡,河南魯山、禹州、汝州、郟縣、寶豐、內鄉、宜陽、登封、許昌、新安、鶴壁、安陽、修武、淇縣等地皆有燒造青瓷窯口的遺存,河南也成為宋代青瓷燒造較為發達的地區。


魯山段店窯在花釉瓷的基礎上,從晚唐、五代時期創燒的青釉瓷器,為汝瓷和鈞瓷的燒制開創了先河。段店窯青瓷,器形繁多,製作精良,胎土淘洗細膩,產品燒成溫度應高於1250°C,瓷化程度高,叩之發出清脆聲,無不顯示宋代一流窯場的風采。鈞釉瓷器釉質瑩潤,有的滿釉支燒,製作精緻,器表多施以紅斑裝飾。鈞瓷以乳濁天藍地釉與銅紅彩斑相互交融,自然暈散、燦若晚霞,並泛出海棠紅、玫瑰紅、硃砂紅、鮮紅等多種色彩,有的顯示出層層套疊,變幻莫測,五彩斑斕,引人無限遐思,非常美麗。從發現的標本看,魯山段店窯的汝瓷和鈞瓷始於唐鈞、成熟於北宋,興盛於金元、衰退於明。


1、北宋汝瓷「奉華」尊

北宋汝瓷「奉華」尊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仿青銅器尊型,屬祭祀、禮器類。底部刻有「奉華」二字。該器被國內某專家,以未在清涼寺遺址發現相同產品為由錯判為後仿。而相同產品在魯山段店窯址多有發現,應為該窯產品。


2、北宋天青釉圈足洗

北宋天青釉圈足洗 1990年魯山段店窯址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天青釉圈足洗,口徑13.7公分,底徑8.9公分,高3.2公分。1990年在魯山段店窯址出土,現藏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3、金代青釉和鈞釉玉壺春瓶

(左)金代青釉玉壺春瓶,(右)金代鈞釉玉壺春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青釉玉壺春瓶,口徑4.5公分,底徑6.7公分,高28.5公分。鈞釉玉壺春瓶,口徑5公分,底徑6.6公分,高28.3公分。現藏於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


4、金代青釉紅斑碗

金代青釉紅斑碗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青釉紅斑碗,口徑19.3公分,底徑6.2公分,高8.5公分。現藏於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


5、北宋青釉「窯宋官」銘蘭亭集文瓷板

北宋青釉「窯宋官」銘蘭亭集文瓷板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6、北宋青釉「御窯宋官」文字瓷板

北宋青釉「御窯宋官」文字瓷板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7、北宋青釉「魯邑段店」銘詩文瓷板

北宋青釉「魯邑段店」銘詩文瓷板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瓷板正面釉下刻(唐·劉禹錫)秋詞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背面無釉胎體刻「魯邑段店」四字銘。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8、北宋青釉「供御」銘三足洗

北宋青釉「供御」銘三足洗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9、北宋青釉「奉華」銘三足洗

北宋青釉「奉華」銘三足洗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0、北宋青釉「官」銘刻花碗

北宋青釉「官」銘刻花碗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碗高7公分,上口徑16公分,底徑9公分。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1、北宋青釉「景佑」銘瓷片

北宋青釉「景佑」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2、北宋青釉「包府」銘瓷片

北宋青釉「包府」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3、北宋青釉「蔡」銘瓷片

北宋青釉「蔡」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4、北宋青釉「段北家萬壽寺」銘瓷片

北宋青釉「段北家萬壽寺」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5、北宋青釉「壽成殿皇后閣」銘瓷片

北宋青釉「壽成殿皇后閣」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6、北宋青釉「甲」銘殘器

北宋青釉「甲」銘殘器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7、北宋青釉「元佑元年清涼寺張家窯」銘出戟尊

北宋青釉「元佑元年清涼張家窯」銘出戟尊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13公分,上口徑9.5公分,底徑8公分。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8、北宋青釉「元佑元年清涼寺張家窯」銘花觚

北宋青釉「元佑元年清涼寺張家窯」銘花觚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花觚高20.5公分,上口徑8.5公分,底徑6.5公分。釉下刻「元佑元年清涼寺張家窯」銘。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19、北宋青釉「郊壇下」銘瓷片

北宋青釉「郊壇下」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0、北宋青釉「郊壇下」銘瓷片

北宋青釉「郊壇下」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1、北宋青釉「修內司」銘六棱杯

北宋青釉「修內司」銘六棱杯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2、北宋青釉「汴京官窯」銘瓷片

北宋青釉「汴京官窯」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3、北宋青釉「康定年制」銘瓷片

北宋青釉「康定年制」銘瓷片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4、北宋青釉「大宋官窯」銘瓷盤

北宋青釉「大宋官窯」銘瓷盤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5、北宋紅釉鈞瓷「四」銘花觚殘器

北宋紅釉鈞瓷「四」銘花觚殘器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6、北宋紅釉鈞瓷「一」銘花盆殘器

北宋紅釉鈞瓷「一」銘花盆殘器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7、北宋天青釉紅斑鈞瓷「至道」銘梅瓶

北宋天青釉紅斑鈞瓷「至道」銘梅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5公分,器身施淺天青釉,肩下部有大片鮮亮紅斑,器底刮釉處豎刻有「至道」字樣。「至道」(公元995—997年)為北宋太宗年號,證明鈞瓷在宋早期就已經很成熟的使用了銅紅釉裝飾工藝。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8、北宋青釉紅斑鈞瓷「慶曆三年,魯山段家窯御供」銘印花盤

北宋青釉紅斑鈞瓷「慶曆三年魯山段家窯御供」銘印花盤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盤高2.3公分,口徑16.7公分,底徑9.3公分。在盤身背面雙玄紋間釉下刻「慶曆三年魯山段家窯御供」銘,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29、北宋紅釉鈞瓷「元佑元年」銘出戟尊

北宋紅釉鈞瓷「元佑元年」銘出戟尊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7.5公分,上口徑23公分,底徑17公分。下足內側橫刻「元佑元年」銘。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30、青釉「片柴」銘鏤空花瓶殘器

青釉「片柴」銘鏤空花瓶殘器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2公分,上口徑7公分,底徑7公分。此銘文字和讀音一直未被確認,在行業內被稱為「片柴」。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31、青釉「片柴」銘長頸盤口瓶

青釉「片柴」銘長頸盤口瓶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瓶高20公分,上口徑5公分,底徑5公分。此銘文字和讀音一直未被確認,在行業內被稱為「片柴」。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32、青釉「片柴」銘方形洗

青釉「片柴」銘方形洗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洗高12公分,上口徑13公分,底徑10公分。此銘文字和讀音一直未被確認,在行業內被稱為「片柴」。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33、青釉「大周」銘仿青銅禮器

青釉「大周」銘仿青銅禮器 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高25公分,底徑長12.5公分,寬10.5公分。此「大周」銘應為五代後周年號。在魯山段店窯址採集。


窯工在瓷器上刻制紀年款對於瓷器的斷代具有特殊的意義,雖然這些紀年款識字體和形制並不規範,但它能在一個窯口的瓷器上多次出現,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近十幾年來,魯山段店村民在挖紅薯窖、蓋新房、修路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瓷器,其中有許多帶銘文的瓷器、瓷片、瓷板,被民間人士收藏保護。銘文內容十分豐富,令人震驚。經筆者分析研究,說明以下七個問題:


一是「窯宋官」、「御窯宋官」、「魯邑段店」、「供御」、「奉華」、「官」、「壽成殿皇后閣」、「汴京官窯」、「大宋官窯」等銘文的發現,說明魯山段店窯絕非普通民窯,極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北宋官窯」。


二是「至道」、「景佑」、「康定年制」、「元佑元年」、「慶曆三年」等銘文的發現,說明汝瓷和鈞瓷都是從北宋早期就開始燒制,而非一些專家所爭議鈞瓷燒制時間的金代說、元代說、明代說。


三是「段北家萬壽寺」、「元佑元年清涼寺張家窯」、「慶曆三年魯山段家窯御供」等銘文的發現,說明段店窯區內有多家御供窯。


四是「郊壇下」、「修內司」等銘文的發現,說明北宋時期這兩個銘文就開始使用,戰亂以後宋室南遷延續至南宋官窯。


五是「包府」、「蔡」等銘文的發現,說明汝瓷鈞瓷在當時不僅為皇家燒制,而且也為貴戚定製。


六是「甲」、「四」、「一」等銘文的發現,說明汝瓷鈞瓷當時不僅燒制單個瓷器,而且還燒製成套產品。


七是「片柴」、「大周」銘文瓷器的發現,疑似傳說中的五代北周時期柴窯產品,說明魯山段店窯有燒制柴窯產品的可能性。


神秘的後周柴窯,至今為止除一件在日本武雄市陽光美術館展出的,疑似柴瓷的天青釉百合花瓶外,全世界沒有發現一件被確認的柴窯瓷器,窯址也一直沒有被發現。只有古人對柴瓷的十二字描述:「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和後周皇帝世宗柴榮對柴瓷釉色的經典論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的美麗傳說。


以上發現的帶銘文瓷器、瓷片、瓷板標本,雖然都是在魯山段店窯址民間採集的,但缺乏直接出土的依據,進而無法確認魯山段店窯的真實身份,只能等待以後國家再次發掘予以驗證。


在此特別提醒:近年來隨著魯山段店窯址古瓷器的陸續出土,許多仿品隨之而生,大家一定要注意鑑別!



結語


從筆者近年來在魯山段店窯址調查的結果看,魯山段店窯「始燒於隋唐,興盛於宋金,延續至元明」。是中國北方地區燒造歷史最為悠久的瓷窯之一,它制瓷品種豐富,質量上乘,涵蓋了北方所有窯口。其代表性的唐代花釉瓷器為宋代鈞窯瓷器的窯變開啟了先河,唐末五代的青釉瓷器又為宋代汝窯瓷器的成功燒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所以,魯山段店窯被稱為「鈞之源,汝之母,八大民窯之鼻祖」。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絕非普通民窯,會是傳說中的「北宋官窯」嗎?這個千古之謎,只能靠國家重新發掘去揭開吧!


筆者以此文拋磚引玉,與專家學者和古陶瓷愛好者進行學術探討和交流。不妥之處,敬請指正。本文採用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資料和圖片,在此深表謝意。


作者簡介

張玉昌,資深藝術品投資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深圳文交所藝術顧問,現任豫記文化藝術院(籌)院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涉足收藏,親歷了中國收藏界和藝術品市場興起發展的整個過程。在對高古陶瓷、古代石雕、翡翠玉石、名家字畫、崖柏等收藏實戰中,感悟至深。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u1V5424BMH2_cNUgvq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