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一篇名為「不要迷戀『高大上』的魔都雙語學校,那可能只是個傳說」的微信文章刷屏,作者Sylvia Yu,復旦大學英語專業畢業,倫敦商學院MBA,國際教育機構資深顧問,典型的中產高知父母。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
作者女兒在上海某知名雙語學校讀書,從幼兒園到六年級,是大家眼裡公認的「高大上」,上課氛圍很好,成績單很漂亮,英文流利,交流無障礙,暑假經常參加各種海外夏令營,平時不參加任何補習班,每周一次的英語戲劇娛樂多過於學習,作者原本認為女兒如果打算出國留學完全可以無縫對接,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當作者下載了英國IB名校七橡樹Y9入學考試的英文題後,瞬間傻了眼,認為這是女兒在國內雙語學校里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題目,比如以下這些英國9年級入學考試,考的是相當於國內6年級的孩子。
一段節選摘自John Steinbeck 1942年一部非常隱晦的小說,影射二戰我時期德軍占領挪威小鎮時,和當地人的衝突和博弈。
卷子問了幾個作者文學手法的問題,學生必須書寫分析性答案,並續寫故事。
還有這些考題:
她完全不能相信這個是初一孩子的考題,認為難度遠遠超過了自己女兒在國內知名雙語學校里學習的內容,「當我以英國優質中學的入學標準考察孩子的水平時,發現她經過雙語學校5年半的學習,高大上的英文戲劇的滋養,暑假裡的歐美澳日遊歷,仍然只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因此,作者給上海的雙語學校下了「幾宗罪」:
1.雙語學校以英文為學術語言教授課程給英文非母語的孩子,這是一項歷史很短的實驗,還沒有成熟的模式,所以孩子英語學習「累積了很多漏洞」;
2.雙語學校能夠選擇的生源非常有限,導致同一班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限制老師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
3.上海的雙語學校很難吸收到世界一流的老師。
最後,作者認為「上海已無書可讀」,還是早點把孩子送走為妙,考慮到孩子不可能回到高考的體系,中文的深造只好放棄了。
看完整個文章內容,邏輯上似乎沒什麼問題,甚至還會覺得說的很有道理。
我發現這個媽媽的思維和想法,確實是很多中產高知父母的真實寫照,並且這樣的案例,也經常發生在身邊,但你如果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可能對教育很片面的理解,才是導致這些「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
教育出了問題,都是學校的問題
作者因為英國私校的入學考題遠遠超過了孩子目前的學術能力,第一反應就是孩子就讀的知名雙語學校的教育出了大問題。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高知父母,仍舊把孩子的學習全部丟給學校,仍然認為,只要進入一所好學校,成績優秀,孩子就一定出色;當然,如果孩子的學習出了問題,就是學校的教育出了問題。這個是最讓我震驚的。
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孩子如果從幼兒園開始,就讀的是這所英國名校,就一定會非常出色,我相信沒人敢打包票。
為什麼?因為,
孩子的教育不僅來自學校,
更來自家庭,還有社會。
這其中家庭教育所占的重要性,可能才是決定因素。
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所謂的好學校,和普通學校,不是每一個有成就的人都一定來自「好學校」,相反,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大多都會強調自己的父母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雖然通篇文章里,我並沒有覺得孩子的教育有太大的問題,但從媽媽的角度,一味的批判上海的雙語學校存在的各種「問題」,導致了孩子的問題,是很不客觀的。也很容易讓更多父母產生焦慮,難道真的「無書可讀」?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作者對學校的課程內容理解也有很大問題,幾乎把所有重點都落在英語學習上,似乎雙語學校的最大優勢就是「英語學得好「,而對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還停留在」上課歡天喜地「的表面理解。
之前我有寫過一篇文章:那些逃離應試教育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父母,最大的收穫到底是什麼?(有興趣可以點擊閱讀)
一心想要把孩子培養成「外國人」
作者無論是從一開始就想好孩子「出國留學,只是時間問題」,還是最後決定提前出國,並放棄中文的學習,無疑都在傳遞一個信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外國人」。
我一直堅信,我們的孩子首先應該是中國人,但他們也可以成為世界公民。培養成中國人其實並不難,無論是母語教育,還是本國文化,這幾年也是公認的教育趨勢。但培養成世界公民就並不容易了,因為弄不好就很容易變成「外國人」。
世界公民是能夠真正擁有世界格局和眼界,明白整個世界正在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未來做任何事,去任何地方,都能從世界角度去思考,超越語言和文化的差異。
而「外國人」是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文化的認可,一味追求「別人的標準」去學習和成長,從而讓孩子和整個家庭都失去最起碼的歸屬感。
沒想清楚自己的教育目標
每個家庭都應該有清楚的教育目標,因為之後你在教育上所做的選擇,和這個目標息息相關。
目標沒有好或者不好,就如同學校沒有好或者不好,只有適合或者不適合。
如果作者的目標是一定要考上英國頂尖名校,那麼培養孩子的方式就不該是這樣的,因為即使在英國,要考上這樣的名校,也是要付出雙倍甚至多倍的努力的。也並不是高大上的英語戲劇課,或者暑假世界游就足夠的。
再比如我自己,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而這種「適合的位置」不只有一個,而是有很多可能性。所以我就不會太在學科學習上逼孩子一定要做到100分,但我會留出更多精力和時間,讓孩子嘗試和體驗更多,讓她有機會真正找到所愛,並用內在的動力去探索和鑽研,去創新。當然,我也不會執著的一定要她去考名校。
所以,目標不同,方式就會不同,如果這兩者之間產生了明顯的矛盾,那麼這就很容易成為焦慮的根源。
考試題目代表一切
也許很多父母和作者一樣,看到英國名校的入學題,同樣覺得難度太大,但也許我們看到的只是考試題目本身。
為什麼會出這樣的題目,如果僅僅認為只是考孩子英語閱讀和寫作水平,那麼很容易產生和作者一樣的理解,因為我的孩子英語語法和寫作學習不夠,才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完成這些題目。
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核心問題,也並不是真正的教育差距。語言永遠只是工具,差距是在思維方式。
靠刷題背單詞可以學習語言,靠深度閱讀和思考也可以學習語言,但兩者結果截然不同。在作者看來12、3歲的孩子讀懂狄更斯,讀懂二戰,理解歷史是和不可思議的,但那是因為,在國外,有專門給6、7歲孩子讀的狄更斯,二戰和歷史書,孩子們是從小就用正確的方式去接觸這些我們看似深奧的知識。所以,12、3歲才能更深入的去理解這些。
而那些看似特別有辯證思維的題目,孩子如果不會做,也並不是語言問題,而是從小就沒有建立這樣的思考習慣。
我不僅一次給大家推薦過兒童哲學書,如果孩子從小就願意去思考「到底什麼是幸福」「人為什麼要工作」「錢能買到一切嗎」......這樣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去上」高大上的英語戲劇課「和」高大上的遊學「,那麼英國名校的這些考試問題,真的沒有那麼高的難度。
而對於見多識廣這件事,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放假了,我們的孩子在拼語數外,國外的孩子拼的是見多識廣
我想說的是,見多識廣也是能寫出有思想的文章的前提,但什麼是見多識廣,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思考的。
我特別能理解作者作為高知媽媽,對孩子所抱有的期望,對學校所抱有的期望,但如果能從教育本身去思考,也許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彎路,以及很多不必要的焦慮。
格局決定思維方式,也決定了對教育的態度。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