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天氣漸涼,今年各地區冬棚養蝦又開始了。福建省冬棚養蝦以一代苗為主,放苗密度在5萬尾/畝左右,池塘水深80-100公分,增氧能力一般為1.5kw/畝。
隨著環境污染,地下水資源匱乏,天氣多變,成本上漲,冬棚養蝦的難度和風險都在逐年增加,現結合實例,總結養蝦前期管理的一些常見問題和防控建議,供大家參考。
冬棚對蝦常見問題
1、腸道彎曲
2019年8月,廣西東興市江平鎮李老闆,10畝塘,水深1.2米,養殖對蝦,放苗34萬苗,30天。
拜訪李老闆,了解養殖情況時發現這幾天對蝦吃料慢,提䉕發現對蝦腸道彎曲以及紅須紅尾,取水回店檢測結果:綠藻+,藍藻-,鞭毛藻-,雜質+。對蝦鏡檢結果:輕微肝萎縮,腮腫,輕微黃腮,少量纖毛蟲,嚴重腸炎。
今年放苗集中在8、9月份,本地區鹽鹼地多,pH普遍高,水位淺,放苗時溫度高,透明度基本在60~70公分以上。放苗初期晝夜溫差大,水質不穩定,青苔多,由於控料現象嚴重,造成蝦苗攝食死藻、青苔等,導致腸道彎曲較明顯。
具體原因分析:
水色發黃,且較渾,死藻有機質較多,水體凈化能力差,水體懸浮有機質容易黏附在鰓絲上造成鰓部粘液增多進而引發黑鰓,同時水色發黃,掉肥的跡象,導致水體的物質循環不暢通,蝦吃料變慢,腸道彎曲也反應蝦的消化能力差。
2、體色白濁,轉肝不順利,上料台慢
全身白濁,一般是應激造成(如水溫、PH值等指標波動太大,或檢查料台時提料台太快)。
由於水淺,晝夜溫差大,透明度過高,造成今年小苗應激非常明顯,蝦身肌肉白濁,色素斑多,體質差,加之投喂又不足,轉肝期營養積累不夠,轉肝較慢,普遍15-20天才上料台。
具體原因分析:
(1)高溫季節或中、高密度養殖。
(2)養殖中後期,對蝦的排泄物、殘餌、老化死亡藻類、池塘內有機物積累在池中,或無法排乾淨,形成腐敗有機物,這些腐敗有機物在分解時會消耗大量溶氧,同時產生大量氨等含氮有害物質。
(3)亞硝酸鹽偏高造成對蝦代謝功能紊亂,抗病能力急劇降低。
(4)亞硝酸鹽偏高也會損傷蝦鰓,形成了鰓部腫脹,出現黑鰓或黃鰓,破壞對蝦攜氧能力,造成對蝦肝臟及鰓部出現異變如空泡化,進而使得對蝦大量死亡。
(5)水、底惡化導致水體病毒、細菌大量繁殖。
3、生長慢,不整齊,黃腳多
2019年6月,浙江慈溪一養殖戶南美白對蝦出現黃腿並開始死亡的情況。
該養殖戶大小4個露天蝦塘共24畝水面。2019年6月初,該養殖戶發現部分南美白對蝦開始出現黃腿症狀,並有零星死亡,一開始認為不嚴重,但至6月中下旬時已經有高達80%以上的蝦都出現了黃腿症狀,而且死亡量急劇上升。具體分析如下:
南美白對蝦出現黃腿常常被養殖戶忽視,但這一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容易導致南美白對蝦出現大規模死亡。如果南美白對蝦在水質和底質污染嚴重的池塘中生長,平時對病害的防控不到位的話,很容易導致養殖失敗。
加之今年北風持續時間較長,造成返底水變較多,水色白濁、水髒。養殖戶施肥較多,造成底質極差,苗期改底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對蝦腳髒、體髒、老殼,蝦蛻殼不整齊,造成對蝦長勢慢。
具體原因分析
(1)白對蝦足發黃是底部髒引起的。
(2)如果吃料不正常的情況下黃足是底部細菌造成的。
一旦發現南美白對蝦吃料慢,一定要重視,要及時檢測水環境的PH、氨氮、亞硝酸鹽、總鹼度、底部是否髒差。
綜合以上問題我們建議
1、放苗前水位保持1米以上,水色透明度在40~50公分為好,少量多次使用活菌保持藻類穩定,水體平衡。
2、放苗後足喂料,第二天開始投喂,10萬苗1-1.5斤/天,一天兩餐。每天10%添加,配合投喂發酵料改善腸道。上料台後改喂三餐,每餐2個小時吃完為宜,保證對蝦在轉肝期的營養積累,轉1號料後1.5個小時吃完為宜。
3、晝夜溫差大時,定期抗應激、補鈣,因小蝦體質弱,抗惡劣天氣能力差,適當補充體力,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才能保證對蝦營養的積累,順利轉肝。
4、放苗初期也要定期改底,選擇一些沒刺激、不傷藻的改底產品,改善底質的同時保證底棲藻類的正常生長,既能穩定水體,防止水渾,又可以減少對蝦攝食死藻及池底雜質。
5、避免使用抗生素,注重內服保健。烈性藥物會刺激南美白對蝦的應激,前期使用抗生素會影響到蝦苗前期的免疫系統的組成,以及增強耐藥性對於南美白對蝦的後期生長好壞有很大關聯!應該多使用營養性保健品,提供足夠營養,提高抗應激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PRbmG4BMH2_cNUgJUD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