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第一股上季度凈虧940萬美元,計劃新增25萬股融資

2019-07-30     零售前沿


圖片來源:Beyond Meat

要說2019年最受關注的美股,比爾·蓋茨熱捧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 一定可以算一個。自今年5月2日納斯達克上市以來,股價便是一路飆升。在瘋狂的股價背後,Beyond Meat的市場表現到底何如?

北京時間7月30日凌晨,美國「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公布了上市後的最新財報。2019年第二季度,該公司銷售額大幅增長,但同時,Beyond Meat的該季度凈虧損達940萬美元。

財報發布後,該股一改此前的大漲之勢,盤後股價大跌14%,回到200美元以下。


圖片來源:Yahoo Finance

截至當天收盤,該股報222.13美元,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12.77美元。

人造肉第一股」業績好壞各半

整體來說,這一季度 Beyond Meat的業績表現好壞各半。

最新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銷售額為6730萬美元,超過分析師預期的5270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740萬美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近4倍

其中,零售渠道比餐飲渠道賣得略好。

報告顯示,公司來自餐館和餐飲服務渠道的銷售額占比不到Beyond Meat本季度營收的一半。該公司報告稱,其凈銷售額中僅3310萬美元來自餐飲渠道。

相比之下,Beyond Meat超過一半的銷售額來自零售渠道。該季度其零售業務凈銷售額為3410萬美元。今年6月,該公司在食品雜貨店推出了素食漢堡的「多肉」版。


Beyond Meat銷售額的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可觀的盈利。

財報顯示,該季度Beyond Meat的凈虧損為940萬美元,摺合每股收益為-0.24美元,虧損大於市場預期的-0.08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凈虧損為740萬美元,虧損額同比增加27%。

虧損擴大主要因為,是IPO產生的1170萬非現金支出,如果剔除掉這一次性支出,Beyond Meat 也是能實現盈利的。

圖片來源:Beyond Meat


對於第二季度的業績表現,Beyond Meat司執行長Ethan Brown在周一發布的聲明中表示對目前的業績變現「很滿意」。

Ethan Brown 指出,公司整體業務在持續增長,同時公司在餐飲、零售渠道的深入,對國內、國外的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成功,也證明了一點:主流消費者對植物性肉類產品的需求正在持續增長。

因此,在2019全年業績預期方面,Beyond Meat提高了2019年公司全年盈利預期,預計全年營收超2.4億美元,之前預計為2.1億美元。相比2018年的8793.40萬美元,增長超過170%。

Beyond Meat 宣布「增發新股」

財報公開後,Beyond Meat宣布325萬股的增發計劃。其中有25萬股是公司重新融資,另外300萬股由老股東出售。

據報道,此次增發的股票預計在8月1日開始交易,增發價最高為189.28美元,是IPO價25美元的757%。

今年5月2日,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上市,當天收盤時股價上漲163%,創下了十多年來的新高。

此後,作為「人造肉第一股」的Beyond Meat股價更是一路飆升。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股價已累計上漲超過800%。

截至本周一收盤,Beyond Meat總市值被炒到了133.55億美元。這個數值是預期銷售額的100倍,是持有現金的300倍。


Beyond Meat營收情況(圖源:公司財報)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微軟公司估值超過萬億美元,但這個估值只是預期銷售額的8倍,是持有現金的8倍;亞馬遜約9500億美元估值,也僅僅是預期銷售額的4倍,持有現金的20倍。

關於Beyond Meat的投資建議,Joule Financial首席投資官 Quint Tatro表示,「這家企業的產品的確是好產品,但是從估值角度看,還是高得有些離譜了。」

不過,對於一個成長型的企業而言,當下的企業營收情況不是決定市值的主要問題,估值多少合理,更多決定於企業的未來表現。

Beyond Meat之所以能在二級市場被熱烈追捧,並非僅僅因為它頂著「人造肉第一股」的光環,更大原因在於它還頂著「成長型科技公司」的光環。

因為說到底,未來是是屬於科技的。從成長性和技術變革的角度,Beyond Meat的確很像科技公司,然而從終端來看,肉類食品本身卻只是一種消費品。

事實上,在行業發展形式一片大好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蠢蠢欲動。除了Impossible foods、Boca foods等人造肉生產商外,包括雀巢、泰森食品在內的大型傳統食品企業也紛紛發布了自己的植物性肉食產品。

人造肉領域參與者匯總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未來,人造肉技術可能會出現各種突破,面對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Beyond Meat 是否能持續不斷地成為技術引領者,現在還是未知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tOgxRGwB8g2yegND2Cyk.html